电视剧《父母爱情》里,有这样一段故事。

江德福的家里,迎来送往了,好几拨“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

前街的王五,他姑嫁给了江德福五婶子的娘家侄儿。



宝瑞家的媳妇,携家带口来看她的“三爷爷”,其实两家人早就出了“五服”。



邻居大妈,虽然没什么亲戚关系,但据说江德福小时候吃过她的奶。



看着这些争破了头的“远亲”,江德福说不出什么,还得好吃好喝的招待着。

《红楼梦》里的刘姥姥,和荣国府也不是什么正经亲戚。

刘姥姥女婿的父亲,因为和王夫人的父亲都姓王,两家就认了亲,连了宗。

就冲着这层关系,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就被当作“王夫人的亲戚”。

就连王熙凤见了刘姥姥也得忙着寒暄,临了还给刘姥姥包了20两银子。



上面两个故事,都涉及了中国“亲戚文化”的一条潜规则——

亲戚不论多远,只要沾亲带故就是一家人,就得“该出手时,就出手”。

但这种常态,如今却面临着分崩离析

搜索关于亲戚的话题,放眼望去尽是吐槽。

“来往不多,管的挺多”;“根本不熟,装得挺熟”;“能力不大,口气挺大”。

对于崇尚“独立、隐私”的年轻人来说,贴脸开大,没有边界感的亲戚,是避之不及的存在。

特别是到了国外,文化生态更加复杂,这种亲族疏离的状态,更为严重。

比如在英国,就有这样一对亲兄弟。

哥哥伊凡,资产亿万的企业家,坐拥多处豪宅。



弟弟大卫,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吃喝拉撒睡都在一辆卡车上。



照一般人看来,当哥哥的有义务照应弟弟,弟弟也须靠好哥哥这棵“大树”。

事实却恰好相反,兄弟俩20多年少有联系,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

同样家庭环境下长大的两人,为什么会有如此迥异的境遇?

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亲兄弟形同陌路?

2016年,BBC对两兄弟进行了追踪,并拍成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



不仅是对他们现实状况的实录,还让两人来了一场“交换人生”的梦幻戏码。

让皮哥感到唏嘘的是。

这部纪录片看到最后,给人一种“花非花,雾非雾”的既视感。

它给出了在标准结局之外的,另一种答案。

01、

保守党政要,金融界精英,资产亿万的富豪。

光是看这几个标签,就能想象到伊凡流光溢彩的上流生活。

除此之外,伊凡还拥有一栋四层的联排别墅,一栋13世纪的古董老宅,一套位于西班牙的假日公寓。



这样的生活配置,谁看了不说一句“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回溯伊凡的创业道路,让人恍然间看到《繁花》宝总那般的事业轨迹。

21岁那年,伊凡靠着做生意挣到人生第一笔钱。

紧接着他把这笔生意,转手卖出,再用这笔钱继续创业。



就这样靠着原始资本的积累,伊凡走到了现在的地位。

很难想象,翻手云覆手雨的伊凡,也有不愿回首的年少过往。

在伊凡和大卫小的时候,他们的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不久后母亲带着他们改嫁。

无论是在原生家庭还是重组家庭,伊凡都过得不算惬意。



在家人眼里,伊凡是个懂事热心的孩子,但没人了解他的失落。

看着父母宠着弟弟,纵容弟弟的淘气,自己却要抽时间打零工,分担父母的家务。

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父母关爱的失衡带给伊凡极大的不安。

即便是现在,看到弟弟和母亲说着玩笑话,他会觉得尴尬,似乎自己是多余的存在。



时过境迁,当年受宠的小儿子生活落魄,被忽视的大儿子飞黄腾达。

有了财富和地位,伊凡却更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个曾经让他羡慕嫉妒恨的弟弟。

他会调侃弟弟不讲卫生,不想喝他泡的茶。



看不惯弟弟沉迷于宗教,整日神神叨叨不务正业。

更无法理解弟弟为什么住在车里,过着流浪汉般的生活。



伊凡以精英人士的眼光审判着弟弟的生活,似乎已经为弟弟的未来判了“死刑”。

02、

这辆卡车,就是大卫的全部家当。



咖啡师,木偶剧演员,推销员,工人,大卫干过各种行当。

大卫的脑回路也十分清奇,脑子里满是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

比如他相信小行星连成一条线时,整个世界会毁灭。



他也相信神的存在,认为冥冥中自有定数。

几年前,大卫在拍一个宗教视频时,之前的房车毁于一场大火。



巧合的是,他当时拍摄的视频,正是关于耶稣信徒遭受“火刑”。

这让大卫觉得这场大火绝对是“神迹”,看着火中的房车大卫泪流满面。



在外人看来,大卫的言谈行径多少有些脱离正轨。

但大卫不觉得怎么样,反而对像哥哥这样“成功人士”的生活嗤之以鼻。

大卫经常用“愤怒”这个词,形容他和哥哥的关系。

在大卫眼里,哥哥不断用金钱为诱饵,激起他的怒火。

和哥哥借3万块钱做点生意,哥哥爽快地给了他一张支票,但又留下这样一句话:

“我对因为成功感到愧疚这件事,觉得既恶心又疲惫。”

大卫顿时觉得膈应:既然真的想帮我,为什么又暗戳戳说这种话?



还有伊凡承诺给买的船,到最后一刻又改变主意,让大卫多日的期待落空。

在大卫看来,哥哥就是在用钱和权玩弄别人的情感,和那些万恶的资本家没什么区别。



与其说大卫怨恨哥哥,不如说真正怨恨的是“不把人当人”的资本主义。

在他的认知中,资本主义就是从别人的弱点中获取利益,但绝大多数人并不自知。

所以他举办政治集会,拒绝朝九晚五的工作,远离城市生活,都是不想成为资本主义奴役的对象。



皮哥记得在电影《极度空间》里,男主角戴上一种神奇的眼镜后,就可以看到那些广告、宣传、新闻背后的本质,摆脱消费社会的控制。

在大卫看来,自己就是戴着神奇眼镜的那个人,不会被资本主义控制的“人间清醒”。

浪迹天涯,不受拘束,保持真我,这是大卫自认为舒适的人生状态。

他喜欢呆在自己的小世界,嘲笑着“上班的人都是傻子”。

但来到伦敦,看着眼前的繁华都市和哥哥的大别墅,他又不自觉地感到焦虑。



大卫一直困在自己的底层逻辑里:

既然成为不了上流,那就往“下流”走。

大卫的特立独行,对社会的怨愤批判,既是自己的意愿,也是现实所迫的无可奈何。



03、

到此为止,伊凡和大卫兄弟俩的生活现状和情感矛盾都已经交代完毕。

但摄制组显然不满足拍摄到此结束,决定给兄弟两人继续“加戏”:

让这兄弟俩分别到对方家里生活4天。



说白了,就是亲兄弟版的“变形记”。

要知道,此前的25年里,兄弟俩待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48个小时。

亲密相处8天,体验对方的生活状态,能否改变他们形同陌路的状况?

首先是大卫先到哥哥家住四天。



初来乍到,两人之间就已经暗流涌动。

先是哥哥问大卫这周还洗不洗澡,大卫有些不快地回答刚刚洗过。

哥哥也意识到自己失言,说着“抱歉”起身离开,留下一脸尴尬的大卫。



接下来伊凡和大卫谈起的每个话题,都会引发兄弟俩的争执。

聊资本主义,聊工作和现实,聊往事,都无法取得共识。



直到伊凡带着大卫参加了一场上层人士的社交活动。

伊凡发现,大卫并没有不适应,反而很好地融入到社交圈里。

他和每个人都能侃侃而谈,聊自己写的书,聊他和哥哥的过去。



伊凡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弟弟,一个被疯癫外在隐藏的“真我”。

之后,伊凡带着大卫骑马,看艺术展,做手工,兄弟二人达到前所未有的亲密。



大卫对于哥哥的态度,也开始发生变化。

伊凡参加马术比赛时,不慎从马上摔了下来。

虽然大卫嘴里说着哥哥不会有事,但咬手指、搓手指的小动作,却“出卖”了他对哥哥的担心。





04、

上流社会的体验卡到期,接下来大卫回到自己的“房车”,准备迎接哥哥的到来。

接下来的四天,交换人生的故事却画风突变。

第一天,伊凡刚到弟弟的房车做客,就被眼前的一切震撼住了。

车子随意停在路边,周围是一望无际的田地和树林,尽显荒凉诡异。



不仅如此,车内空间也如此逼仄,上个厕所都只能去小树林解决。

即便经历过各种大风大浪,伊凡也已经被眼前的环境吓住了。



紧接着,他又听弟弟激情澎湃地讲起自己经历的宗教神迹。

此时的伊凡,已经汗流浃背坐立不安。



其实大卫做了充分准备,房车打扫一新,做了烤羊肉,还专门把母亲请了过来。

但这番精心布置,并没有挽回伊凡对房车的观感。



住惯了豪宅,必须保持优雅风度的他,还是接受不了住房车的现实。

拒绝了大卫的再三挽留,伊凡开车匆匆离开了这片“不毛之地”。

大卫难掩内心的失落。



虽然没能按计划进行,但兄弟俩的相处仍在继续。

在大卫的策划下,伊凡也体验了大卫平时参与的各种活动。

但和伊凡之前安排的高端局相比,大卫的局更像滑稽的舞台剧。

比如大卫的新书发布会,一本书没有卖掉,最后只是送出去一本。



参加由大卫组织的政治聚会,需要拿着“发言手杖”才能发言。



最离谱的是伊凡还被大卫拽着,去别人家当泥瓦工。



尽管如此荒谬,让伊凡难以接受,但他也由衷地羡慕大卫的生活态度。

一本书卖不出去也不会丧气,反而和路人开心合影。



虽然生活拮据,仍能洒脱不羁,追寻那些虚无的意义。



影片的最后,伊凡坐在大卫的房车里,兄弟俩面对面进行了一次深层交谈。

大卫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无助,而大卫也愿意为弟弟随时提供帮助。

这场唤醒亲情的“真人秀”实验,似乎宣告成功。



05、

纪录片的最后,给了一个“兄友弟恭”的大圆满结局。

但往深了看,其实还有更发人深省的“潜台词”。

比如兄弟俩在三观上的巨大差异,真的能因为短短几天的“变形记”就能弥合吗?



从政治立场来说,伊凡紧随政府政策,热爱目前的制度,是官方主流的代表。

大卫是完全相反的立场,认为政府在欺骗人民,所谓努力工作获得财富,只不过是自我麻痹。

从生活追求来看,伊凡活得光鲜,注重物质;大卫向往自由,喜欢和“伟大的灵魂”交流。

一个看重的是面子,一个在意的是里子,两人根本不在同一幅频。





这就导致他们谁也无法改变谁,无法真正接纳对方,最终只能是走向殊途。

就连影片最后的那场拥抱和告别,也难说温情,一切似乎只是归于原点。

所谓的相亲相爱,或许只能存在于小时候的相册记忆里。



表面上,是家庭原因造成两人如今的局面。

但事实上,真正让兄弟俩分崩离析的是英国社会根深蒂固的阶层矛盾。

片中伊凡带着大卫参加聚会时,周围的人一脸不可思议:

“我都不知道你还有个弟弟!”



也不是伊凡刻意隐瞒,只是因为像大卫这号人物,不属于这个圈层。

阶级分化,阶层区隔导致的人情淡漠,早已成为英国社会的常态。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过这样一句话:

“这世上,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很多人都听到过这句话,但很少人知道还有后半句。

“一座孤岛与另一座孤岛的遥遥相望,才是它们长久矗立于海面的秘密。”

即便是孤岛,也是因为彼此相互守望,才得以长久存在。

人也是如此。

处于家庭、社会的共同体中,通过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来印证存在的意义。



这也许就是这部纪录片,真正想传达给观众的“隐藏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