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苏粤(中国现代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编辑:卷心菜,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春节返乡前后的两件事,让二十几岁的苏粤第一次直面养老问题。加之近期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人口数据,让人不得不思考生育与养老这延续两千年的代际互保机制,在现代金融保险制度的冲击下,遇到了怎样的危机?
疫情放开后的老年死亡与病情恶化
在大城市忙碌了一年,苏粤终于回家了。与往常一样,还是苏爸来接机,苏妈在家准备饭菜,吃个团圆饭。与往常不一样的是,这次上车聊的第一件事,就是元旦期间因为新冠去世的大爷爷,具体是怎么操办的?以及因为感染,本就老年痴呆的外婆,病情加重后现在子女们是如何安排照顾的?
当天晚上,正好发布了一条有关新冠死亡的新闻,报道说,全国因为新冠在院死亡了近6万人。“在院”二字用的很巧妙,让人不禁好奇,去掉“在院”后的数据有多少,包括那些没有来得及去医院的,在农村地区没有条件去医院的等等?诚然,在疫情放开后自由返乡的欢乐下,直面的第一件事,就是生老病死与家庭养老的沉重话题。
回乡后的第一天,苏粤就被一大早的丧事喇叭声吵醒。奶奶说,咱们小区近一个月来已经有七八位了。市殡仪馆近期大概平均每天火化150人左右。苏粤的家乡在一个县级市,去除正常死亡,查查全国的县级行政区数量,大概可以估算一下全国的死亡人数。当然,这肯定是不准确的,也没有参考意义,客观的数据还是要以官方公布为准。
老年痴呆始于“农民上楼”
外婆的老年痴呆,是从2017年农村房子拆迁,搬到舅舅家的商品楼里开始的。速度之快,也就5年的光景。记得小时候,外婆是个操持全家的强势女性,她喜欢通过不停叫唤大家的名字,把活都安排上,让大家都忙碌起来。外公在她的安排下负责农活和家里的鸡鸭鹅生计,三个子女在她喋喋不休的教育下健康长大。苏粤童年在外婆家的农村有很多欢快的记忆。
然而,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外婆家的房子被拆除,农村变成了郊区奥特莱斯、温泉酒店等供城里人旅游消费的娱乐场所。外公外婆也搬去和舅舅一起生活。一开始,大家都很高兴,拆迁不仅有补贴,外公外婆也不用干农活,忙碌了大半辈子,终于可以享享清福了!但渐渐的,事情开始不对劲起来。
失去了田地,失去了小后院里的那群鸡鸭鹅,外公外婆完全不知道在舅舅的三室两厅里应该干什么,小区里的人也都不认识,去逛街也经常记不清回家的路,需要打电话叫子女来接。就这样,外公外婆开始一整天的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从一大早起床看到晚上睡觉。
每次返乡探亲,总是看到外公外婆坐在门口的沙发上,一开始还能说句“苏粤回来啦”,后面就是觉得认识亲切,对苏粤笑笑,到今年外婆已经完全记不得苏粤的名字了。舅舅说,外婆感染后的那几天更加严重,躺在床上没有意识。阳康后,老年痴呆也更加严重,最基本的生活事宜也无法自理了。
除夕前的一场小车祸
刚开完会的苏粤,被着急的奶奶叫下楼,原来刚刚苏爸倒车出去时,碰到了同楼栋的一位老人家。老人家也是一位上楼的农民,在家呆不住,大冬天的92岁也要佝偻着腰,去楼下转转。她行动不变,走到倒车盲区,来不及躲避,向前倾倒了。幸好倒车速度不快,老人家跌破了嘴唇,手脚和骨头都无大碍。
苏爸年底工作特别忙,赶着去开会,简要交代了保险公司和医院的联系事宜,就把现场交给苏粤处理了。他可能是怕苏粤担心,一直强调,“不要私了,邻居也要报警备案”、“交通事故法规很健全,保赔就医看护按要求来就行”、“车有保险,普通险不够还有商业险”。总之就是,小事故、有保险,不用担心、安心过年。
按照他的指示,苏粤开始善后,但事情的发展真的能像交通法规和保险规定的那样,顺利解决嘛?事实好像并非如此。
报警备案倒是很顺利,警察很快就来了,但也只是询问情况,简单记录就离开了。为了尽快检查,苏粤先去了离家最近的一个小医院,拍了片子,医生说不太严重,但保险起见,还是去大医院再看看。然后苏粤找了叔叔,开车去市人民医院又仔细检查了一遍,处理了伤口,终于在晚上安排好了住院。但临近春节,基本找不到看护。家里人上班的也还没放假,在家的这几天也要准备过年,都忙不过来,最后商议变成她家里人白天轮流照顾,苏粤家轮流去守夜。
老人家全程非常坚强,身体底子很好,嘴唇缝针的时候,全身发抖但也没吭一声。她一直头脑非常清醒,告诉苏粤要怎么联系她的家人,怎么安排照顾,还让苏粤不要太担心。她唯一担心的,就是想尽快回家不想在医院呆太久,也希望能让亲人来照顾她,不想苏粤花钱给她找护工。也可能是这样,她一直说着自己没事。这种实实在在的坚忍与关怀,是商业保险无法给予的安心,让苏粤为之动容。
传统互保机制与现代保险制度
老人家的就医与外婆的养老,让苏粤不禁思考,与人生老病死紧密相关的事宜,现代化的制度体系是否可以完全替代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包容与互帮互助。
在传统社会,代际之间相互养育成为了人类应对生老病死这一生命周期的家庭互保机制。这种机制是一种约定俗成,父母养育子女,子女为父母养老。然而,现代金融保险制度的出现,逐渐取代了这一延续千年的家庭基本功能和代际传递机制,比如养老金、社保、公积金等制度。在如今教育资源不均和学业竞争内卷的情况下,子女教育的成功需要花费太多的成本和精力,而能否成功,成功后又是否有孝心回馈父母,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相比之下,投资金融产品和购买保险,似乎比投资下一代更靠谱也更有效。
在现代国家,一个客观规律是,越发达越富裕的国家,生育率越低。连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东亚发达经济体,也难逃生育率下降的现代化魔咒,叠加人口老龄化,人口危机日益严峻。虽然高成本的养育会压抑生育意愿,但现代社会发达的金融与保险业是允许“非生育养老”的客观制度保障。
但是,现代的养老金制度,也是一种代际互保式的设计,是跨代来完成收支平衡的。本质上,金融也是未来收益预期的当下贴现,和养儿防老有着类似的功效。我们现在缴纳的养老金,其实养的是上一代的父母,而我们生育下一代,他们所交的养老金,其实才是在赡养我们。说到底,生育子女其实还是在投资自己的养老。
既然这样,为何又说现代的金融保险制度可以提供非生育性的养老保障呢?现代保险制度与传统的“生育—养老”互保机制区别在于,前者将家庭内部的互保契约,扩展成了整个社会的互保制度。
换句话说,相当于将每个家庭的老人和孩子全部统筹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所有的下一代共同养育所有的上一代。这就导致,生育越多孩子的家庭越吃亏,不生孩子的家庭最划算,因为后者可以依靠他人生育的孩子来为自己养老,却不需要支出养育成本。但是,这样的想法并不可持续,生育率的逐代降低,会导致下一代交的养老金越来越无法覆盖上一代的养老成本,陷入恶性迭代。
县域养老共同体
看着外婆被三个子女轮流照料的时候,看着老人家被自己的子女和家人接力看护的时候,苏粤在想,如果自己孤身一人在大城市遇到同样的情况,该怎么办?诚然,苏粤在大城市是没有任何亲朋好友可以帮上忙的,估计只能把外婆送去养老院或者请看护居家照顾,只能将老人家送去医院走保险理赔流程了。
其实在小县城,处理这些事情也有两种不同的态度。苏爸偏向于规定的制度保障,而奶奶则倾向于自己去照料老人家,不太同意苏爸冷冰冰的做法。何况还是邻居,奶奶非常担心传出去不好听,在小区里落人口舌。
在苏粤看来,这两种方式的结合,是既有制度保障也有人情关怀的做法。养老金制度是社会养老的基本保障,家人的照护是家庭生育与养老的代际传递,社会与家庭的双层机制,让生育和死亡这两件人生大事变得温和起来。孔子说,未知死,焉知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死亡赋予了生命的价值,是养老赋予了生育的意义。人口危机里的老龄化与少子化,很多时候是同步发生的。
这样的养老机制,在大城市很难做到,在农村也很难实现。唯有在县域,在三四线小城市,才比较有融合的可能。
县域尺度的小城市,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在家庭结构上,这里更容易形成三代同县的“家庭共同体”;在生产生活上,虽然工资水平不高,但朝九晚五的时间安排更容易找到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点。县域目前比较稀缺的,是就业机会,是优质的医疗教育等社会资源,让大家不得不去大城市寻求更多的可能。现在国家提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配置,如果能将更多的优质资源从一二线大城市,向县级等三四线小城市合理转移,那么将更利于家庭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苏粤虽然从初中起就一直在大城市学习,毕业后也一直在大城市工作,但最怀念的,还是家乡这个小县城;最珍惜的,也是假期回乡与家人团聚的时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中国现代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编辑:卷心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