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October神无月,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日,#哈尔滨一女子不让6岁男童上女厕所遭痛骂的词条被推上了热搜,迅速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哈尔滨一地铁站,一女子发现6岁男孩在女卫生间如厕且未关门,她向男孩表达了“这里是女卫生间,男孩不能上女卫生间。”
然而男孩母亲认为女子此举“伤害了孩子的心灵”,要求其向男孩道歉,并叫来男孩父亲一起将女子围堵在女厕所内,持续辱骂该女子30分钟。女子将这段视频以及文字版的事情经过公布到了网上。
男童进女厕所这样的事件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引起社会热议。目前越来越多网友选择声援该女子,“男童进女厕”争议的焦点在于哪里?网友舆论反映了怎样的情绪与诉求?
1. “懒惰式”育儿,缺失的性别意识
面对女子“男孩不能上女卫生间”的劝阻,男孩的妈妈勃然大怒。在视频中,她情绪激动地与女子争论“谁说这么点孩子不能进女卫生间?” “这么点儿孩子你让他自己去上男卫生间吗?”。言辞之中,这位宝妈将“男孩上女卫生间”这一事情合理化,认为男孩年龄尚小,“无独立行为能力”,进女卫生间是合理的选择。
而许多网友则认为6岁的孩童已经拥有性别意识,应当进入男卫生间。在男女有别的公共秩序下,女性网友的不满不难理解:女卫生间原本就不是男性的“领地”。在男女有别的公共秩序下,女卫生间为女性提供公共服务,保护女性群体的隐私,男性儿童本就不是女卫生间提供服务的目标人群。
在这件事中,网友不满的是孩子家长“理所当然”的态度。尽管大部分网友都认可男女有别,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选择理解宝妈的“不得已”,对宝妈带男性幼童进女卫生间表示理解。然而带幼童进异性卫生间也许是“无奈之举”,却不应该是“理所当然”。
也许,网友对这位宝妈言辞的不满是出于个人隐私被侵犯的不适。默许“男童进女卫生间”实际上是女性让渡部分隐私权,便利宝妈和男童的“利他行为”,然而这位宝妈却将这种善意视为义务,网友对其的愤怒映射出的是权利一再让渡下,被遮蔽的女性和女孩的生活窘境。
这不是“男童进女卫生间”第一次引起热议。许多网友提起此前类似的事件:小女孩对于男孩进女厕所表达了疑问,女孩妈妈也做了善意的解答,男孩的妈妈却在社交媒体平台宣泄:“好死不死今天女厕所有个小女孩”“能不能嘴别那么欠”。
言辞之间,这位宝妈也将“男童进女厕所”视为理所当然,且认为女孩应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保持沉默。本该全体女性使用的公共空间,好像逐渐成为了女性和男童共有的空间。
事实上,在漩涡中心,男孩自身的意愿却被忽略了。他愿意到女卫生间来上厕所吗?父母问过他的想法吗? 父母在女卫生间大声辱骂,让女子“向他道歉,寻求原谅”,他愿意吗?究竟是孩子没有性别意识,还是家长“一厢情愿”,认为带男孩进女卫生间也没什么关系?
或许真正没有性别意识的不是孩子,而是对性别意识不以为然的大人。家长用社会理解包容来推卸本该肩负起的育儿责任,不仅模糊了孩子的性别意识,还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
2. 隐身的父亲,被遮蔽的母职困境
除了“6岁男童能不能进女厕所”之外,网友的愤怒在发现男孩爸爸入场辱骂女子时又一次被引爆。如果说宝妈独自带男孩出门,情急之下带入女卫生间尚情有可原,那么明明男孩爸爸在场,却仍旧由妈妈带入女卫生间,则是击穿网友宽容底线的最后一击。
在这件事中,孩子的爸爸为什么没能够承担起带6岁男孩去上厕所的责任?网友们这一追问反映出争论背后长期存在的“丧偶式育儿”的现象。丧偶式育儿指的是育儿过程中由于父亲角色的显著缺失而由母亲承担主要养育责任的育儿方式,突出了父职在育儿过程中的长期缺席。
社交媒体上对于父职的讨论长期偏向娱乐化,从“父爱如山......体滑坡”的戏谑到“没有危险时,最大的危险就是爸爸”的吐槽,父亲在大众的娱乐化解析下逐渐形成“笨拙、粗糙但搞笑”的形象,从而遮蔽了父亲对于育儿过程的长期缺席和失职。
在此次争论中,有网友讽刺这位妈妈为“太子妈”“子宫超人”,舆论的戏谑集中于这位妈妈,她舆论形象成为了“泼妇”、“疯女人”。不能否认她的言行有失文明,但“疯女人”的表象之后,或许更应讨论的是为什么在场的爸爸又一次隐身于舆论“讨伐”之外?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流派代表人物阿利森·贾格尔将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与女性的生存现实结合起来,认为母职对于女性以及女性之间的关系也存在异化。妇女为了满足社会对于母职的要求精疲力竭,从而不能控制自己的处境。
在争论中,孩子妈妈一直强调自己作为母亲的角色,表示容忍不了别人训斥自己儿子,指责女子没有孩子没有同理心,甚至攻击女子“你是不是没有子宫生不了孩子”。与其说这位母亲是过度保护孩子,不如说这位母亲被母职所“绑架”,她的“疯癫”行为是她对母职困境的外化:面对孩子父亲的隐身,作为女性和母亲,她竭力维持“男童可以随母亲进入女厕所”的潜规则,以便于更忠实地履行母职。
舆论不断发酵,宝妈和单身女性似乎成为了对立的两方,部分宝妈指责单身女性“小题大做”,没有育儿经验“不够包容”,而部分单身女性网友则认为这些宝妈成为了父权的帮凶,成为了“精神男人”。
实际上,孩子妈妈也是女性,不必因为其成为母亲便“开除女籍”。母亲的身份是社会家庭分工的产物,长期不平等的性别权力关系和社会家庭分工的失衡叠加使得母职变得更加复杂,破除母职的困境,或许需要从改变长期不平衡的家庭分工入手。
3. 打破僵局,始于相互理解
尽管这位妈妈的言辞受到网友的批评,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带异性孩子上厕所的确成为了一个社会痛点。不管是妈妈带男童还是爸爸带女童,都可能会遇到这样“不得已”的瞬间。
一方面是宝妈带儿童上厕所的窘境,一方面是个体隐私边界被侵犯的不适,此次争论仿佛成为无法打破僵局。满足宝妈协助男童上厕所的需求一定要以女性让渡隐私权为代价吗?事情的关键或许不在于争论谁该妥协,在二元对立之外,还有另一种视角——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之网,托起不同群体的合理需求。
实际上不止家长协助孩子上厕所会遇到困难,儿女协助老父母和残障人士也会遇到困难。群体对隐私保护的诉求是合理的,协助无独立行为能力的异性亲属如厕的困境也是真实的,这两者都应得到理解与尊重。对于隐私的诉求和对于亲人的照顾并不是冲突的,也没有对错之分,背后隐藏的问题在于社会资源的不充分以及分配的不平衡。
早在2016年,国家文旅局就曾下发文件推进第三卫生间的建设。第三卫生间是在厕所中专门设置的、为行为障碍者或协助行动不能自理的亲人(尤其是异性)使用的卫生间。第三卫生间的推进,是“厕所革命”人文关怀的体现。
厕所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公众不断关注与思想的不断变革下,这场持续的“厕所革命”会促进对儿童、老年、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关照,也为女性留下更多的公共空间,打破两难的僵局。
在实践中,“幼龄男童能不能进入女卫生间”没有清晰的红线,但是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男童如厕不应占用女性和女童的资源,更不应该理所当然侵犯女性的隐私。
这场关于“男童能否进女卫生间”的争论,或许是人们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对于以往道德秩序的“灰色地带”进行厘清的尝试。
网络中的争论沸沸扬扬,然而不要忘记,现实生活是情、理、法交织的动态过程。不同处境、身份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在舆论漩涡之中,我们要警惕陷入指责与对立的鸿沟,消耗来之不易的社会信任与道德共识。
参考资料:
[1]李东晓.马克思异化理论与女性主义理论建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27(07):76-80.
[2]郭戈.“丧偶式育儿”话语中的母职困境与性别焦虑[J].北京社会科学,2019(10):117-12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October神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