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今年的春节档本身,成为了一台大戏。几乎每一部新片,都充满了悬念和争议。《交换人生》有人认为好笑,有人认为很尬;因为宣发不到位,“卷”不动的《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临时撤档;高开低走的《无名》被质疑剧情虚弱,靠形式美学硬撑,为此导演还批暗讽观众审美低下……而这其中,争议最大的当属票房胶着的《流浪地球2》和《满江红》。
尤其是在1月24日,《满江红》票房反超《流浪地球2》之后。网友质疑《流浪地球2》口碑和票房更高,影院排片却更少;还有人晒图称自己看其他电影,到手的却是《满江红》的票;还有人质疑《满江红》这部影片午夜“幽灵场”到底如何实现满座……不过,1月24日,封面新闻记者向《满江红》宣发人员求证此事,后者表示,是有人故意在黑这部电影,“这轮是有组织的,正在准备出函(维权)。”几乎每个电影热播档,都会出现“偷票房”的质疑和反驳。真真假假,很难有定论。
不吹不黑。从我个人观点来看,尽管和《流浪地球》的“影史”地位不能比,《满江红》也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甚至也是一部值得二刷的电影。客观来说,关于《满江红》剧情以及导演是否“江郎才尽”的质疑,的确有迹可循。有人说,这部剧中的真假秦桧,大人物有傀儡替身,带着电影《影》的痕迹;
以及,《满江红》最后不杀死秦桧,是借鉴了另一部电影《英雄》,行刺者为了更大的公义而放弃私恨,最终选择不杀死秦始皇。有人说,这部电影“为了反转而反转”,将反转进行到最后一刻,“匠气”太重。
也有人说,这部春节档电影色调太“暗”、太“血腥暴力”,动不动就杀人。并且,形式太像剧本杀。还有人质疑小鲜肉太瘦不像将军,质疑岳云鹏的演技,以及沈腾这个角色让这部“喜剧+悬疑”的电影,过于“喜剧”,不够“悬疑”。
如果摁着这部电影找不足,能找出一箩筐。不过,如果我们把这部电影预期放低一些,暂且摘下张艺谋“国师”的帽子,只把《满江红》当做一部普通的春节档喜剧片,那么,导演的目标的确达成了——“让大家笑个30次”。
尽管,这部电影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但是,从题材选取上来说,与人类“先验”想象的科幻作品相比,基于历史“经验”的《满江红》,本身就更“讨喜”。不论是流传几百年的小说《说岳全传》、“岳母刺字”典故,还是近代以来的评书、戏曲、电影、电视剧等数不清的作品,在汉语文化圈,民族英雄岳飞之名,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岳飞虽然不以词名世,但,一首《满江红》被誉为“一词压两宋”。正史加上演绎,文武双全的岳飞,寄托了一代代国人的追思和美好愿望。也让岳飞成为几乎完美的英雄化身。因此,“喜剧+悬疑”的《满江红》,在汉语文化圈,更具有天然的票房号召力。
事实也证明,这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片。不过,这部商业片还是有不小的“文化”惊喜——贯穿整部作品的豫剧背景乐。因其底蕴千年的文化内涵、豪迈的家国情怀,尤其是带着泥土气息的中州方言,能直接与包括台湾省在内的全国十几个省份的观众,引发语言和情感的共鸣,因此,豫剧成为全国影响省份最多、受众人群最广的戏曲剧种。因其植根于民间的旺盛生命力,豫剧还成为唯一一个不需要国家补贴,就能养活自己的剧种。
豫剧,虽然起源于河南,却不是独属于河南的特有文化。在几百年发展历程中,豫剧不断吸纳其他戏种的乐器、服装、演唱技法,曲目也不断与时俱进。从1990年代,豫剧还随着河南豫剧团、台湾豫剧团,走进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地区,成为连接全球汉语文化圈的桥梁之一。尤其在国内,但凡生活在“豫剧文化圈”,80后、90后,以及00后,从来没有听过《梨园春》、没有在春节赶过庙会听过大戏的人,应该属于少数。而对于电视普及以前出生的人来说,庙会唱大戏更是属于“顶级年度综艺”。
在过去很长的历史中,豫剧,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国人的集体记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进入影院时,听到转场乐敲起豫剧的“紧急风”而心潮澎湃,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二刷,是为了“听大戏”。
让人意外的是,《满江红》中豫剧,作曲竟然是韩红。就是那个歌手韩红。韩红为这部电影一共90多段音乐,被张艺谋否了27段。由于韩红的加入,电影中的豫剧,听起来很熟悉,又有一种电子音的新鲜感。在各个社交平台评论区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年轻观众,即使此前没有听过豫剧,也莫名地喜欢。韩红,作为电影作曲新人,可谓很成功。
因整部电影剧情紧张,沈腾饰演的张大要在一个时辰内破案,剧中人物随时在跑动,因此转场中常用到快节奏的“紧急风”,营造紧张气氛。除了背景乐之外,兼具着转场和剧情旁白作用的唱段,也很用心,包括《包青天》、《包龙图坐监》、《探阴山》、《包公辞朝》等豫剧经典包拯断案戏目,暗合电影“悬疑”破案主题。“包黑头”正气凛然、高亢豪迈的唱腔,加上“摇滚版”背景乐,甚至被网友戏称为“中国重金属”。至于《穆桂英挂帅》、《五世请缨》等选段,与瑶琴作为女儿身,如同当年的巾帼英雄慷慨赴义;以及反派执掌“帅印”、残害忠良等情节也高度吻合。
并且,岳飞是河南汤阴人,南宋都城也曾定都河南商丘。电影中,豫剧唱段最多的“包青天”,民间传说也多围绕他在开封府任内。
观影之时联想到《满江红》背景乐对历史的致敬、以及和新时代的接轨,真的会让人感动。
不过,在接连两次观影中,我一直都有这样一个担忧:作为从小听豫剧的观众,我都听不清全部台词,更何况那些没听过豫剧的人……
如果没有接触过豫剧,不仅会觉得背景乐“太吵”,也听不懂那些来自豫剧经典曲目的“一麟半爪”唱的究竟是什么,尤其对于高亢的“包黑头”,只会觉得“一惊一乍”。而事实上,铁面无私的包拯“包青天”正是豫剧文化圈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之一,一个像岳飞一样寄托着群众美好希望的英雄化身。
和岳飞一样,包拯也不止活在正史中,更是活在人民群众期待中的英雄。
读懂了人民心目中的包拯,也就理解了何为“岳元帅英魂”。《满江红》电影开篇的唱段选自《包公辞朝》,这场戏的背景是,北宋时期辽兵犯边。杨家将中的杨宗保挂帅御敌。兵部司马王昌为了夺权,私通辽邦,陷害杨家,宋王要将杨家满门抄斩。包拯得知后,为了拯救杨家,先是在午门怒打王昌,而后金殿辞官。最终,宋王弄清真相后,赦免了杨家。
为了映射宋宰相秦桧私通金人,电影选用了《包公辞朝》包拯午门怒打王昌的选段。是奸人就要打,是忠臣就要救。
《包青天》中,驸马陈世美不为父母尽孝,为了贪图荣华杀妻灭子、欺君再娶,对于驸马这样的上位者,包拯的选择是,铡!《打銮驾》中,讲述的是朝中十位大臣“十保官”力保包拯调查国舅克扣赈灾粮、强抢民女的案件。对于国舅这样的上位者,包拯的选择还是,铡!河南,自古就是四战之地。兵灾、官灾、水灾、饥荒连绵不断,命如草芥、冤案不断,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豫剧,自然带着悲凉和肃杀。但是,人民更擅长自我疗愈。
因此,人民需要包拯,甚至是需要一个无所不能的包拯。《探阴山》中的包拯就是这样一个“日断阳夜断阴”,彻查阴阳两界冤案的铁面无私、铡刀无情的铁面判官。
人间欺压良善的达官显贵,包拯要铡。阴间徇私舞弊的判官,包拯同样是铡。《乌盆记》中,人间枉死的良善,尽管冤魂困在乌盆之内。只要人间有冤屈,包拯就有公断。凶手,依然逃不过被铡的命运。
有人说不喜欢豫剧,因为感觉太悲凉。但,就我所知,千百年来由人民群众共创的豫剧,悲而不凉,包青天神目如电、佘太君将门虎女、杨家将风骨长存、岳武穆忠肝义胆……这些都是传承于民心的温暖。可以说,豫剧,是一部由人民群众撰写的史书。如果你放下对戏曲“咿咿呀呀”的刻板印象,静下心来去欣赏全剧版《探阴山》、《包青天》等戏目,不需要提前查看背景资料,就会被通俗易懂的剧情、扎实的演技所感染。就会在一板一眼间看到人民群众所期待的世界。尤其是在近代,豫剧甚至成为“民族性格”的一部分。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来被誉为“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以及“豫剧皇后”陈素真,当时正在北京学戏。得知民族遭难,樊粹庭、陈素真即刻返回河南,编写了《涤耻血》、《伉俪箭》、《克敌荣归》等抗战剧目,开启了河南文艺界第一次抗战募捐义,支援前线抗战。
1938年,国民党军队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民众流离失所。樊粹庭、陈素真创办的狮吼剧团,迁到西安。豫剧中的家国之情,开始萦绕于后方。另一位豫剧大师——常香玉的故事,或许现代的年轻人知道的更多一些。1951年抗美援朝之际,当时国内号召各界捐助武器支持前线。
常香玉不仅捐出一辆卡车和多年积蓄,在1951年8月起的半年时间,她还带领“香玉剧社”,在河南、陕西、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等6省巡回义演超过170场。最终,在30多万戏迷的支持下,常香玉用义演收入为前线志愿军捐献了一架飞机。
2004年,常香玉大师去世后,国务院追授她“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就在去年,另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宝级豫剧大师、中国“帅旦”行当开创者马金凤老师去世了。马老的去世意味着,“豫剧六大名旦”最后一位大师也陨落了。豫剧虽然历经峥嵘,生生不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是,大师也是时势使然。
时代已变,巨星相继陨落,豫剧也需要再一次重生。客观上说,《满江红》这部电影,所采用的豫剧还不够完美,有些地方转场太“噪”,更重要的是缺少戏曲唱段必要的字幕和背景解释,视听门槛不够低。但是,不可否认,这部电影从头到尾充斥如此高浓度的豫剧,是对我们“民族性格”一次勇敢地回顾。我希望,以后这样的电影会越来越多。历史反复证明,豫剧,并不土,市井气中自带别样风骨,以及汉语文化圈能心领神会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