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阿列克谢,原文标题:《<中国奇谭>遭家长炮轰,成年人如何实现“看动画自由”?》,头图来自:《中国奇谭》
“这是拍给孩子看的吗?孩子看了绝对的童年阴影。”
一条名为“家长炮轰中国奇谭”的新闻近日先后登上了微博热搜与知乎热榜的第一位,一位网友发帖称《中国奇谭》的前两集把自家孩子吓哭了,并留下了“童年阴影”。
《中国奇谭》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剧集,目前已播出3集,B站播放量超6000万,豆瓣评分高达9.5分。
但这位家长却表示《中国奇谭》没有教育意义,除了惊吓到孩子,还会给他们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该发言在被某微博大V转发后,引起了大量网友的不满,这位炮轰《中国奇谭》的家长也迅速成为了众矢之的。
一场始料未及的争论就此展开,我们不禁要问:动画是不是一定要有教育意义?炮轰“缺乏教育意义”的动画是关心下一代的正确打开方式吗?
是国漫之光还是“童年阴影”?
不熟悉语境的人看到“炮轰”二字,往往会联想到某知名人士或大量家长的声讨。但事实上,这场互联网大讨论的起因仅仅是一位家长在今日头条发了一篇帖子,在被某大V转载至微博后才逐渐有了热度。
而在微博随后的讨论中,舆论也是一边倒地反对这位家长的观点,甚至没有形成事实上的意见交锋。相比于近日热门的解禁烟花燃放相关讨论,舆论场中反对《中国奇谭》的声音远远没到能用“炮轰”来形容的程度。
但这一词条热度仍旧迅速升温,并登顶了微博热搜榜。有部分网友根据热点发展趋势与点赞数据怀疑这是一场事先策划的营销事件,但无论事实如何,这场讨论的出圈至少反映了观众对于《中国奇谭》的认可与自发的维护。
在自发维护背后,一方面体现了网友对佳作难遇的“惜才”之情,另一方也直指出文艺作品易下架的脆弱性,偶然发生的一两次声讨和举报便会让作品承担巨大风险。
文艺作品更能体现创作者的表达欲望,一部没有想法的作品就像一个没有性格的人。当作品本身带有个性与想法时,被误解、被批评似乎成了表达者的宿命。
即使创作者对此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你这个片儿怎么教小孩儿学坏啊!”的一类批评仍然“震耳欲聋”。
其他的批评或许会降低影片的豆瓣评分,但类似的批评却能让影片词条消失。
从这位家长炮轰《中国奇谭》的截图来看,他所提出的指控可以说是相当严重的。“《中国奇谭》不仅吓哭了小孩,还可能助长孩子的厌世倾向。”一言以蔽之,《中国奇谭》不仅毫无教育意义,还会成为孩子的童年阴影。
事实上,这样的声音贯穿了中国动画的发展始终。1984年,同样由上美厂出品的动画片《黑猫警长》在播出5集后遭遇了停播,该动画中出现了不少血腥恐怖场面,大鹰和螳螂也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童年阴影”。
《黑猫警长》的停播原因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最具说服力的理由是动画中“童年阴影”画面对儿童造成了负面影响。
家长对于《中国奇谭》的指控,无疑让人们开始担心它会重蹈黑猫警长的覆辙。但《中国奇谭》的前两集果真如家长所说是缺乏教育意义的“童年阴影”吗?
如果第一集的结尾小猪妖没能醒来,那这或许的确是一个不适宜儿童观看的黑暗童话,但编剧的妙手让故事最终拥有了一个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结局,大圣的形象甚至比西游记原著中更加光明伟岸了。
正能量的作品不应该被扣上“助长厌世倾向”“缺乏教育意义”的帽子。在前两集作品中,创作者甚至无需在片头事先声明“没有任何动物在拍摄过程中受到伤害”,因为动画中的确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动物死亡的镜头,第一集的乌鸦与第二集的两只鹅仅是消失不见,在画面尺度上并无任何逾矩。
平心而论,虽然《中国奇谭》第二集《鹅鹅鹅》中所涉命题超越了学龄前儿童的认知水平,志怪气氛的塑造也使它不同于其他的儿童动画片。
但这位家长对于《中国奇谭》的批评并不足够合理公正,他发言的开头也引出一种非常普遍的迷思:“动画片一般应该是给儿童看的吧”。
这不仅是一种误解,也是对于动画产业的限制。
动画片是否只有教育意义?
或许在很大一部分中国家长的潜意识里,动画片一定是要具备教育意义的。这种思维从本质上还是把动画乃至所有的文艺作品当做教育工具来看待,就好像中学生在读完一首古诗词后一定要总结出作者“怀才不遇”或是“忧国忧民”的情感一样。
在现实生活里,不是所有情感都能被几个固定的四字短语概括,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中学生一样长期处于接受教育的状态。
工具导向的思维贬抑文艺作品在教化意义以外的价值,一些极端的家长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发展,将小说、游戏、动漫都看作是阻碍孩子学习的罪魁祸首,以炮轰、举报的形式呼唤监管力量对其展开打击。
在这部分家长身上,对上唯唯诺诺与对下重拳出击是一体两面的存在,真正无辜的是他们的孩子和认知已然成熟的作品观众。
但很可惜,即使家长几十年如一日地对于各类“精神鸦片”进行炮轰,孩子仍旧不能像他们期望的那样将精力集中于学习之上。
根据游戏工委去年十一月发布的研究报告,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的沉迷游戏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约65%未成年人在游戏受限后,转投短视频平台。
可以预见的是,短视频平台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背上和武侠小说、游戏一样的社会道德压力,60岁奶奶凌晨三点在峡谷用赵云“五杀”的新闻也一定会再三出现。
即便监管无法完美回应部分家长的诉求,但他们已经为自身失败的家庭教育构建了一套完善的逻辑闭环。“自己已经如此努力地在进行举报了,但为何孩子的成绩还是上不来?一定是监管的力度还不够!”
要从本质上矫正动画片等于教育工具的思维,可能还得从思考艺术作品与教化属性的关系入手。若是轻易默认“动画片就是给小孩看的”这样的逻辑,其结果便是全社会的人都只能陪着小孩一起看富含教育意义的儿童片。
在一部通常意义上具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里,人物的性格与弧光都是为一个简单而明确的影片主题所服务的,基本可以概括为“没有任何动物在拍摄过程中受到伤害”。
这样的动画不会给孩子留下“童年阴影”,也能够被孩子所理解,但任何认知成熟的成年观众都不会愿意掏钱观看这类动画。
一个能够被成年人认可的动画故事,往往是对现实世界的描摹,带着残酷又迷人的真实。
尽管正义在大多数时候都能战胜邪恶,但在故事的开始与结局之间往往还存在着足以吓哭孩子的苦难与悲剧。
动画片从来就不只是儿童片,《哪吒之魔童降临》《姜子牙》等作品的成功已经证明了成人动画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
但当动画片只剩下了教育价值,动画便会从一种媒介概念转变为一种意识形态概念,画风再精美也超脱不出儿童片的本质。
成年人如何实现“看动画自由”?
事实上,我们的社会为了营造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制度。
目前市面上所能观看的文艺作品是面向全年龄段的受众,部分家长对于监管力量的苛责言论更有可能是一种“第三人效果”。未加甄别的播放被恼羞成怒的举报掩盖,或许担负起把关人的责任,对家长来说更为重要。
正如这位家长在“炮轰”文中所说:“在成年人看来《中国奇谭》只是一部幼稚的动画片而已。”面向成人的动画更注重思想上的丰富层次,而非寓言教育,类似的“正义”举报也并不能打造完美的儿童观影环境,而是在不断打压成人的观影权力。
尽管所谓的“家长炮轰”充满着炒作营销的嫌疑,但这样的言论却可能引发跟风举报,一部国产佳作也被置于危险的目光下。
举报是每位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理应得到尊重,但不合理的举报不仅会葬送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还会人为制造出社会大众与监管力量的对立,并进一步压缩未来作品的创作尺度。
娱乐营销也好,恶意抹黑也罢,不合理的举报行为无疑站在了社会大众与监管部门的对立面,注定不为人们所容。
回到家长的诉求上来,《中国奇谭》的部分情节的确不利于儿童进行理解,若父母不经筛选就给儿童播放,确实可能引起部分儿童的不适。
因此监管部门或可对于动画作品的适合观看年限进行合理的指导,进一步降低家长在把关时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成本。
中国的影视与动画产业在过去几年里过的相当不容易,《中国奇谭》这样难得的好作品值得更多的鼓励与支持。
家长保护孩子的诉求与成年观众对好作品的期待之间的冲突不应以作品下架作为结局,而是应该通过制度的逐渐完善加以解决,关心下一代的方式应当是充满自信和包容的。
在动画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结尾里,小猪妖摇摇晃晃地站起身来,懵懂中似乎还不大理解大圣给予他的善意。但人总有一天是会长大的,浪浪山之外,还有更大的世界在等着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阿列克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