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Irene Zhou,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新年伊始,随着中国多地发布新冠感染“乙类乙管”实施方案,国际资金做多中国的情绪逐渐升温,人民币一路高歌猛进、逼近6.8,较前期最弱的水平升值8%;上证综指也反弹追3150附近,1月5日,北向资金更是大幅净流入127.53亿元。


2023年,一切真的要反转了吗?市场反转的程度又将如何?


一、人民币或升破6.8


2022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贬值7.86%,在亚洲主要货币中排名居中。2022年,国际机构对人民币的预测点位一调再调(向贬值的方向),7.5甚至是7.8的预测点位并不少见。


然而,2023年的共识则是,人民币将一扫阴霾,并持续企稳回升。多数机构预计2023年人民币将走强,部分较为乐观的机构将全年预测点位放在了6.7附近。


截至上周五收盘,美元/人民币报6.8385,美元/离岸人民币报6.8291,显然境外做多人民币的情绪甚至强于境内。


去年一段时间,由于离岸人民币一度大幅走弱至7.4附近,加之美国加息背景下中美利差大幅倒挂,因此离岸市场做多美元对人民币的套息交易,不仅可以赚取息差,还能赚取美元走强的部分。但如今这种交易已经逆转,助推了人民币走强。


此外,亦有市场人士表示,此前在7附近结汇的企业数量亦不少,不乏一些地方12月的结汇因疫情积压到现在,不排除这也对汇率构成一定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经常账户顺差和国际资金的流入量都是支撑汇率的“真金白银”。就前者而言, 由于海外衰退预期升温,2023年中国的出口可能面临大幅放缓的压力,导致过去两年的大幅经常账户顺差不复存在。


例如,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以美元计价,中国2023年进出口将同步下降4%。当然服务业进出口也很重要,尤其是旅游,出境游今年可能会增加更快,即服务业进口增加,体现为经常账户顺差会从去年底的2.8%降至2%。


对GDP的影响需要看实际出口和进口,实际进口预计增长2%,出口小幅下降,净出口预计为-0.6%,但这一项在2022年对GDP的贡献则为1.5%,体现为今年净出口将拖累GDP和汇率。


但汪涛仍预计人民币今年将对美元升值,因为比起经常账户顺差的幅度,今年中美的相对增速和美元走势更重要,美元开始对日元、欧元贬值,中美利差开始收窄,市场对中国的信心也开始回升。


巴克莱方面则表示,重新开放的过程必然会给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带来负面影响,但人民币还是将大概率对美元反弹,只是可能幅度会小于其他发达国家货币。此外,中国经济复苏应会提振亚太地区的高贝塔货币,例如韩元、依赖旅游业的泰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


多数机构认为,中国经济将在2023年迎来复苏,与此同时,在支持经济增长方面,政策基调已不再那么犹豫,而是将重点放在国内消费上。


就后者(国际资金流入)而言,2022年北向资金只流入了不到600亿元,远低于2021年的4000亿元,但今年有望加速。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研究部首席策略分析师高挺认为,美联储快速加息的进程已经进入后期,这对新兴市场是有利的,2023年资金可能会回流新兴市场。同时,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会使国际投资者在其他领域寻找投资机会。该机构判断2023年中国经济复苏,尤其是在二季度之后复苏更趋明显,北向资金的流入量有可能会较2022年增加,外资有望成为全年额外的流动性亮点。


摩根士丹利判断,在基本假设下,未来十年,每年都会有接近600亿美元的资金进入A股。到2031年,外资持有A股的市值占比将达到8%。


二、强美元或临近尾声


强美元临近尾声的判断对人民币也是关键。尽管各大机构预计美联储2023年至少还要加息2~3次,每次25BP,但比起2022年400BP的全年加息幅度,可以说目前美联储的紧缩政策已接近尾声。


美元指数在2022年最高突破了114大关,而在11月10日,由于美国CPI数据远弱于预期,美元指数从110.30下跌至11月底的106.28。自此,该指数形成了下行通道,直到2022年年底,过去一周美元指数收于103.6。


按照“美元微笑理论”,美元在避险情绪高涨和美国经济强劲的阶段都会走强,而经济表现疲软的周期(利率到达峰值,美联储开始降息)将拖累美元下行。我们可能正在经历后者。


就连该理论的提出者Stephen Jen都认为,2023年适合做空美元。从美元指数的周线图来看,103.30附近将成为关键分水岭,跌破该点位将意味着2021年5月开始的上升趋势被打破,指数可能跌向长达12年的上升通道下轨。


也有观点认为,如果美国通胀一直居高不下,那么美联储加息的强度也可能远超预期,导致美元反扑。但就目前而言,多数观点包括美联储都认为利率将在2023年维持在5.1%这附近,美联储预计2023年将回落至3.5%,仍高于2%的目标,但2024年后会逐渐回归目标。


瑞银全球首席经济学家Arend Kapteyn近期表示,他对通胀预期更偏乐观,并不认为通胀会一直居高不下。能源、房价、商品价格、非住房类服务价格等都是通胀的关键构成。


尽管油价很难判断,但期货远期曲线目前显示 ,油价将会下降(衰退担忧的利空暂时战胜了原油长期投资不足的利多);商品通胀已经下降,年化增速回落到了0%附近,该项去年还贡献了3%的通胀,现在已回归到了疫情前的水平;在服务通胀中,住房和非住房(租车、酒店等)是主要构成,其中住房比较粘性,即租金价格居高不下,也备受美联储关注。


但Arend Kapteyn提出,最新挂牌的租金价格(listed rent)已经回到了疫情前的增速,大概在3%~4%(即若用这一指标计算,租金对通胀的贡献其实是0),但CPI中测算的租金则仍显示高达7%,这是因为租约往往以长期租约为主,到期后再按照市场最新价格续签会存在一定的时滞,但最终CPI测算的租金会开始反映目前市场租金价格的下降。


当然薪资增速居高不下(逼近5%)也对通胀构成上行压力。但瑞银认为,历史上(80年代以来),工资很难大幅传导到价格,这主要由于美国是高度竞争市场。去年的传导主要是因为疫情导致的商品短缺,但今年已逐步回归正常,更多证据证明定价能力开始下降,因而较高的薪资增速可能更多导致的是企业盈利下降(影响美股盈利),但并不一定进一步导致更高的通胀。


如果这一判断成真,那么美联储在2023年可能还会加息2~3次(每次25BP),幅度不会出乎意料。一旦衰退压力加剧、就业开始松动,市场认为并不能排除2024年或更早降息。不过考虑到政治压力,即使2023年届时经济衰退迹象趋于显著,但通胀若维持在3%以上,美联储很难就此降息。只不过一旦降息,可能速度都会比较快。


三、资金开始回流中国股市


1月5日,北向资金的大幅涌入点燃了A股的情绪。事实上,从去年10月以来,北向资金的强弱,就成为人民币走势的主要驱动因素,这其实反映出国际市场对中国的情绪。


当日,一众外资重仓股都获得大幅净买入,五粮液、贵州茅台、中国平安分别净买入15.32亿元、14.02亿元、7.73亿元。早在12月,笔者就提及,“超配中国”开始成为国际机构更强的共识,去年机构对中国的仓位较低,存在提升空间。


目前,估值处于偏低水平是共识,高挺认为,目前11倍的估值已接近2020年疫情刚暴发后下跌的低点和2018年年末甚至是2016年年初的低点。2022年的沪深300盈利增速为1%,他预计2023年将回升到9%。


就板块复苏的先后顺序而言,他认为,在经济复苏预期的带动之下,预计对经济表现高度敏感的周期领域,以及符合中长期经济成长趋势的行业有望交替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市场将先于经济实质性改善而提前出现快速的估值修复,这有利于投资者信心的恢复。在经济回归增长的初期,伴随复苏确定性的增强,A股市场有望率先迎来周期股的估值回升,尤其是其中具有估值和业绩双重修复空间的行业。”他认为,驱动一季度超额盈利的主要机会来自估值弹性,家电、传媒、医药和农业等行业在一季度最值得关注。


在经济复苏的拐点确立后,市场的关注点将回归成长,野村认为,需要关注符合二十大报告和“十四五”规划发展方向的新成长领域:


一是科技自立,政策攻坚带动制造业设备及资产质量升级(工业母机和半导体设备行业的头部国资企业)


二是能源自立,新能源赛道内部的旗手交接(储能、风电“海风”和光伏设备行业)


三是文化自立,优质高效服务业的升级(文娱、游戏、旅游等)


整体而言,多数机构重点看好三大投资主线,包括受益于新冠“乙类乙管”实施方案的消费复苏、估值已回归合理水平的高景气成长板块以及地产相关产业链的修复机会。


从海外国家表现来看,管控放开后,社零数据的提升比较明显,多数国家的消费水平能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对于居民资金充裕的国家,可选消费品类零售额明显提升,比如美国、英国、新加坡的服装、娱乐用品业等;而居民资金不太充裕的国家,汽车产业链的消费则明显提升,比如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的汽车零部件、燃料等。


我国防控优化政策实施后,需要经历一定的阵痛期,但预计很快将实现恢复。消费恢复后,必选消费的修复速度将快于可选消费,商品消费则快于服务消费,但可选消费和服务消费行业后期弹性最大。全年消费增速有望提升,机构仍看好受益于疫后复苏的食品饮料、汽车、医疗服务、消费等领域。


还有一些国际投资者则将眼光瞄准在港股和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摩根士丹利就认为,离岸中国市场2023年的弹性可能更高于A股。北京时间1月5日收盘,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收涨8.57%,报7551.32点,为去年8月31日以来首次重新站上7500点,该指数在新年首个交易日收涨3.8%,2023年头两个交易日累涨12.65%,创下史上最佳开局。


目前,中概股退市风险基本解除。据笔者了解,不少国际机构此前开始增配对互联网公司,甚至有美资基金一早配置超跌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拼多多、阿里巴巴、美团等都在列。常态化监管、平台公司降本成效凸显等有助于提振投资者的信心。


国际投行Jefferies表示,就离岸市场的中国股票而言,电商、短视频、物流、娱乐、AI解决方案和应用、金融科技等方面都有值得推荐的主题。


具体来看,领先的电商和本地服务公司京东、阿里巴巴、美团处于有利位置,可能会最先受益于经济重启的提振;此外,物流企业中通、圆通、满帮将受益于较强的执行力和市场份额的增长;拥有良好的执行力的快手将受益于短视频发展趋势;就垂直行业而言,包括在线旅行领域的携程和同程、在线招聘企业BOSS直聘、在线汽车门户汽车之家和在线房产平台贝壳找房等,都可能受益于经济重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Irene 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