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出行一客(ID:carcaijing),作者:王静仪,编辑:施智梁,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赴美上市25年后,东方航空(NYSE: CEA, 600115.SH, HKG: 0670)和南方航空( NYSE: ZNH, 600029.SH, HKG: 1055)宣布主动从纽交所退市。


2023年1月13日,两家公司先后发布公告,自愿将其美国存托证券股份从纽交所退市。业内普遍认为,作为在A股、港股、美股三地同时上市的公司,东航和南航主要交易均在A股和港股,从纽交所退市对公司影响不大。


在近年美国政府加强对中概股监管的大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先后退出美国证交所。2022年,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人寿、中国铝业和上海石化等5家央企相继主动从纽交所退市。中国东航和中国南航作为最后两家在美国上市的央企,也在2023年初宣布离场。


东方航空和南方航空赴美上市,可以追溯到1997年,比中国石化的上市早了整整3年,引领国企海外上市之先,随后多家央企相继挥师香港和纽约,一时风头无两。


▲ 1997年2月4日,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美国纽约交易所上市,东航董事长王立安与纽约证交所总裁威廉·约翰斯顿在现场,图源:民航局
▲ 1997年2月4日,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美国纽约交易所上市,东航董事长王立安与纽约证交所总裁威廉·约翰斯顿在现场,图源:民航局


民航业在市场化改革方面一向敢为人先。比如在政企分开领域,相比同为交通运输领域的铁道部,民航的政企分开提前了28年。


就在政企分开短短十年之后,1997年,东航和南航先后在上海、香港、纽约成功上市,走入了国际资本市场。


20多年后,三大航空央企的货运业务相继进行混改试点,东航物流、南航物流、国货航有望在2023年齐聚A股,民航央企的市场化改革还在继续。


1997,挥师纽约和香港


东航和南航1997年去海外上市,曾引领国企之先。


1997年2月4日,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美国纽约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同时上市,共发售H股15.6695亿,筹资2.82亿美元,10月24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A股3亿股,筹资7.2亿元人民币。


自东航为始,多家民航企业相继挥师香港和纽约,民航在海内外上市公司一度高达20余家。


和东航的路径类似,1997年7月30日,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美国纽约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同时上市,筹资6.31亿美元。8月21日,承销商行使超额配售权,筹资0.88亿美元。


1997年12月17日,中国航空(集团)兴业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筹资15.82亿港元。


海外上市规范了企业的财务制度,并为负债率普遍偏高的航空企业提供了可靠的融资渠道。据媒体报道,东航上市后资产负债率从81.9%下降到71%,南航从92%下降到76%。


民航业的海外上市,在大型国企股份制改革领域可谓先行一步,啃下了市场化改革的“硬骨头”。


东航南航上市三年后的2000年,中国石化在纽交所、伦交所、港交所同步上市,随后回到A股上市。此后,更多央企在海外上市,比如四大行、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


从最早国有企业海外上市,到阿里、腾讯、百度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海外上市,再到更多代表“新经济”的民营企业海外上市,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企业走出国门,开启了海外上市的道路。


不过,2020年初在轰动一时的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丑闻曝光后,美国加速提高包括中概股在内在美上市的外国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要求的立法进程,随后推出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美国审计监管机构拥有了全面检查中概股审计底稿的权力。


2021年初,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通信运营商和中海油,被纽交所执行强制退市。


2022年8月12日,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人寿、中国铝业和上海石化等5家中国企业相继发布公告,宣布自愿将其美国存托股份从纽交所退市。2023年1月13日,中国东航和中国南航作为最后两家在美国上市的央企,也宣布主动退市。


至于主动退市的原因,东航、南航的说法和之前退市的央企类似,主要是在美国上市的股票交易量有限,以及维持上市需要付出较大行政成本。


证监会此前表示,上市和退市都属于资本市场常态。根据相关企业公告信息,这些企业在美国上市以来严格遵守美国资本市场规则和监管要求,作出退市选择是出于自身商业考虑。这些企业都在多地上市,在美上市的证券占比很小,目前的退市计划不影响企业继续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发展。


从计划时代到引领改革


作为首个海外上市的民航央企,东航的前身在计划经济年代是民航上海管理局飞行大队,与整个民航事业一样,采取行业管理部门、航空运输单位、机场等集于一体的传统管理模式。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潮起,无论是为了满足全社会对于效率的渴求,还是为了瞄准国际民航先进水平急起直追,实现政企分开、建设合乎经济运行规律的企业制度,都成为东航人和民航人必须答好的考题。


上世纪80年代,民航体制改革大幕拉开。1985年1月7日国务院批转中国民航局《关于民航系统管理体制改革的报告》,标志着民航正式进入了市场化发展的快车道,是第一个主动开展以市场化为目标的体制改革的国务院直属部委,吃了政府职能向市场放权改革的第一个螃蟹。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綦琦撰文指出,相比同为交通运输领域的铁道部,民航的政企分开提前了28年。


1988年6月25日,原民航上海管理局被一分为三,民航华东管理局、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正式成立,民航政企分开开启了实质性落实阶段。到1992年12月20日,民航中南管理局、广州白云机场成立,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同样与管理局分离,标志着以政企分开、航空公司与机场分设为主要内容的民航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


在政企分开短短十年之后,1997年,东航和南航先后在上海、香港、纽约成功上市,走入了国际资本市场。


不过,上市不是终点。知名经济学者陈志武指出,尽管东方航空自身业务规模不小,但在美股每天的换手率低、交易量不大。如果美国上市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融资范围、随时能融到大量资金的话,那么融资效率较慢。


陈志武观察到,东方航空除了每六个月发布一次半年财务报表,在美股市场的消息不多,和成熟美国公司相比,上市之后不够注重长期的市场沟通和市值管理。


陈志武认为:“最好的做法是经常跟市场沟通,多披露、常披露,让投资者和分析师知道公司的思路、规划和进展。媒体曝光越多、产品广告越多,公司的市值估值也会越受益。”


然而,随着东航和南航主动终止在美国上市,这25年的美国上市历程也走到尽头,未来主要在港股和A股交易。


根据公告,这两家自1997年以来一直在美国交易的航空公司,最后一个交易日预计将在2月2日当日或之后。


货运板块也要上市


民航央企的市场化改革从未停止。


2017年起,在国务院国资委和民航局的推动下,三大航空央企的货运业务相继开展混改试点。


2021年6月9日,东方航空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并以新股涨停收盘,报收22.71元/股,涨幅44.01%,总市值达到360.5亿元。


当日,上市公司“东方航空”名称同步变更为“中国东航”,东航集团成为国内首家实现航空客运和货运物流两项主业“双上市”的航空运输集团。


东航物流是国内“航空混改第一股”,历时五年分三步完成。2017年2月,原属于上市公司中国东航的东航物流,100%股权被转到东航集团旗下,拉开混改序幕。当年6月,东航集团宣布引入联想控股、普洛斯、德邦、绿地等民营资本向东航物流增资,完成混改方案。2019年,东航物流向证监会进行辅导备案登记,后两次提交IPO招股书。


在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看来,东航物流先行先试,探索改革难题的解决路径,为民航及其他垄断领域的央企开展混改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将起到“火炬”般的引领作用。


继东航物流2021年完成A股上市,2022年12月初,南方航空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南航物流)上市辅导备案获证监会受理,中国国际货运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货航)深市主板IPO已获受理,三大航的物流板块即将齐聚A股。


和东航物流离开原上市公司体系的做法一样,国货航也被剥离出原控股股东中国国航体系,于2020年11月完成混改,引入菜鸟网络、深圳国际、国改双百发展基金等投资者。


南航物流则引入普洛斯隐山资本、钟鼎资本、国改双百基金、君联逸格、中国外运、中金启辰和中金浦成等7家投资主体,并实施员工持股,增资金额共计人民币33.55亿元,在2020年12月完成混改。


李锦认为,国货航和南航货运的改革会加速推进,民航等垄断领域的混改将有新的突破,重点是完善公司治理,关键要转换经营机制。


东航和南航从美国退市不是终点,随着东航物流、南航物流、国货航即将齐聚A股,民航央企的市场化改革还将继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出行一客(ID:carcaijing),作者:王静仪,编辑:施智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