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财经 (ID:finance_ifeng),作者:凤凰网财经,原文标题:《重磅!蚂蚁集团迎大动作:马云不再为实控人 为上市铺路?网传马云现身曼谷》,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自2020年11月蚂蚁集团IPO按下暂停键后,有关这家巨头公司的每一个举动都格外引人关注。


2023年首周,蚂蚁集团再抛重磅调整。从1月7日蚂蚁集团发布的《关于持续完善公司治理的公告》来看,最核心的变化就是马云及其一致行动人的投票权由此前的53.46%调整为包括马云、蚂蚁高管等在内的10名自然人分别独立行使股份表决权。调整后,马云的表决权下降到了6.208%。


这也意味着,通过解除一系列协议,马云彻底放弃了对蚂蚁集团的实际控制权,蚂蚁集团如今已无实际控制人。


对此,蚂蚁集团称这一调整是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将对蚂蚁集团的持续稳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凤凰网《风暴眼》发现,蚂蚁集团加速和阿里巴巴的切割,或许早有注定。


早在2022年7月,蚂蚁集团相关管理层成员就已经不再担任阿里巴巴合伙人。有知情人士曾指出,这一变化是蚂蚁集团持续完善公司治理的又一举措,旨在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强化与阿里巴巴的隔离。


不到半年时间,两度重磅调整,不免再令市场猜测背后深意。对此,有资深投行人士对凤凰网《风暴眼》表示,不断推进的调整行为对蚂蚁集团来说无疑是好事,为蚂蚁集团上市增添了的希望,但上市最终能否实现仍具有不确定性。


另据证监会及联交所有关发行条件的规定,A股主板上市,发行人须保证最近3年内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而科创板和港股主板则分别要求两年及一年,这也就意味着,蚂蚁集团实现上市至少要一年以后。


一、马云不再是实控人,对蚂蚁意味着什么?


自蚂蚁集团2011年从阿里巴巴分拆后,马云一直是蚂蚁集团的实控人。


据蚂蚁集团此前IPO招股书披露,上市发行后马云个人持股比例不超过8.8%,单看这一数字并不高。但事实上,马云主要通过一系列协议安排控制杭州君瀚、杭州君澳两家合伙企业,后二者则合计持有蚂蚁集团53.46%股权。


图源:蚂蚁集团公告
图源:蚂蚁集团公告


公告称,为了进一步适应现代公司治理体系的要求,推动股东投票权与其经济利益相匹配,蚂蚁集团主要股东及相关受益人拟对蚂蚁集团股东上层结构进行调整,此次调整的核心是蚂蚁集团主要股东投票权的变化。


1月7日,各方分别签署相应协议,做出多项安排。比如,马云、井贤栋、胡晓明及蒋芳终止在云铂投资层面的一致行动关系;井贤栋、邵晓锋、倪行军、赵颖、吴敏芝将通过股权转让分别持有云铂投资20%的股权。


图源:蚂蚁集团公告
图源:蚂蚁集团公告


对于此番调整,蚂蚁集团在公告中表示,此次调整完成后,不再存在任何直接或间接股东单一或共同控制蚂蚁集团的情形。蚂蚁集团的股份表决权更加透明且分散,这是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将对蚂蚁集团的持续稳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次调整不会对蚂蚁集团及下属公司的日常经营造成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一调整,市场早前已有传闻。去年7月,华尔街日报曾援引知情人士表示,马云多年来一直在考虑通过降低投票权放弃对蚂蚁的控制权,这一计划一直没有实施,是因为不希望相关变化影响蚂蚁上市。而蚂蚁上市暂缓,为马云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


对此,华夏久盈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股权投资部负责人田玉民对凤凰网《风暴眼》表示,一般而言,单一股东控制或几方共同控制,对公司上市的影响不大。但对于像蚂蚁集团这样的大型集团公司来说,从公司治理的角度上看,多方共同控制会比单一股东控制更符合现代公司治理规范,各方股东可以共同决策,避免了“一言堂”的风险,有利于公司的长期稳健发展。


二、整改逾两年,蚂蚁加速切割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日蚂蚁披露调整公告不久前,蚂蚁集团旗下蚂蚁消金拟增资105亿元并引入杭州国资为第二大股东的计划刚刚获得监管批复。彼时,这一消息也被业内视为蚂蚁集团上市的重要事件。


事实上,蚂蚁集团的整改已持续两年多。


2020年11月,上交所暂停了蚂蚁集团上市步伐,令创造了3个月光速完成从IPO启动到过会、注册全过程的蚂蚁集团瞬间遇冷。暂缓上市之后,伴随而至的是工作组入驻以及金融管理部门的两次约谈。


很快,蚂蚁集团的五项重点业务领域整改要求浮出水面:


回归支付本源,提升交易透明度,严禁不正当竞争;


依法持牌、合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保护个人数据隐私;


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确保资本充足、关联交易合规;


完善公司治理,按审慎监管要求严格整改违规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活动;


依法合规开展证券基金业务,强化证券类机构治理,合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由此,蚂蚁集团开启了漫长的整改之路。


2021年末,蚂蚁集团分别将“花呗”和“借呗”进行品牌隔离,重新确立品牌定位,将合规业务整合到持牌消金公司,依法落实资本监管,做到“做生意要有本钱”;旗下互助平台“相互宝”也被蚂蚁集团关闭。2022年4月,蚂蚁集团又和网商银行进行切割,进一步“去金融化”。


与此同时,蚂蚁集团内部也在“动刀”改革。


2021年1月,时任副总裁、蚂蚁集团保险事业群总裁的尹铭离职,不过其在4个月后又重新回归负责战略发展部,但又于回归不到一年时间再次从管理团队名单中消失。


2022年6月初,蚂蚁集团官网更新董事会团队信息,新聘杨小蕾、史美伦担任独立董事,春华资本创始人及董事长胡祖六不再担任独董一职;股东代表董事从3位减少到2位,蒋芳不再在蚂蚁集团董事会任职。


名单中,素有“中国证券业铁娘子”之称的史美伦的出现,令外界浮想联翩。生于1949年的史美伦,曾在2001年被任命为中国证监会副主席,2022年成为蚂蚁集团独董时的身份则为港交所董事会主席,在上市与融资监管方面具有权威经验,因此她的加入,被外界解读为是推动蚂蚁集团重启IPO的关键专家。


于是,蚂蚁集团重启IPO传闻再起,但立即被证监会以及蚂蚁集团双双否认。


其中,证监会就“证监会成立工作组评估蚂蚁集团重启上市”报道进行公开回应表示:“证监会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评估和研究工作,但我们支持符合条件的平台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而蚂蚁集团则表示“正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专注落实整改工作,目前没有启动IPO的计划。”


图源:蚂蚁集团官微
图源:蚂蚁集团官微


值得注意的是,彼时曾有业内人士透露,蚂蚁集团等10多家平台自查方面基本结束,但行业整改尚未完成。其中涉及的产品界定、数据、个人信息、隐私保护、商业秘密等问题,注定了相关整改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一个月后,蚂蚁集团进一步与阿里巴巴切割,集团在任管理层的相关成员包括井贤栋、倪行军、曾松柏、彭翼捷等均不再担任阿里巴巴合伙人。


同月,阿里巴巴与蚂蚁集团的数据共享协议正式终止。这也意味着,阿里与蚂蚁终止数据共享,或许是在满足监管层的要求,帮助蚂蚁集团满足数据治理的合规性。


时间来到2022年底,启动于2020年9月的蚂蚁消金增资方案尘埃落定,蚂蚁消金的注册资本由80亿元增加至185亿元,股东变为12家,其中蚂蚁集团仍以50%持股位列第一大股东。


毋庸置疑,作为蚂蚁集团最重要的业务版块,消金增资方案落地,可以说是蚂蚁集团整改的又一突破性进展。亦有业内人士指出,“蚂蚁消金增资扩股落下实锤,是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合规化经营的标志性事件,将推动中国消费金融行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但也有市场分析称,“由于征信牌照、金控牌照等事项悬而决,目前还无法断言蚂蚁集团整改已经接近尾声。”


一周之后,蚂蚁集团再次迎来重磅调整。除马云退出实控人之位外,蚂蚁集团董事会再度调整,首席技术官倪行军不再担任公司执行董事,由首席财务官韩歆毅接任。同时,蚂蚁集团还透露,拟在董事会和股东层面采取一系列升级举措,包括引入第五名独立董事等,实现董事会中独立董事过半数。


三、蚂蚁距离重启IPO还差几步?


多项调整是否意味着蚂蚁集团离重启IPO的日子越来越近?


对此,田玉民指出,蚂蚁集团三年前未能如期上市,背后有多种原因。“一是蚂蚁集团身处的平台经济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杂音,整个行业亟需整改和规范;二是蚂蚁集团自身的股权关系不清晰,比如深受股份代持等情况困扰。”


随着多项整改推进,蚂蚁集团再次启动上市的脚步是否也已临近?对于这一点,田玉民则认为不应过度解读,“积极整改带来的是上市的希望越来越大,而真正能否成功上市,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另一位拥有多年券商投行经验的相关人士则表示,在整个平台经济行业的调整下,蚂蚁集团自然也要做出自身整改,但仅调整股权结构,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上市的条件。


其进一步透露,经过两年时间的规范整顿,平台经济发展逐渐走向正轨。“目前已有平台经济企业在计划上市,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一种信心,也是对蚂蚁集团的一种正面促进。”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蚂蚁集团宣布“去马云化”同日,已淡出公众视野多时的马云再度被曝近况。微博博主“鱼尾世界”发布了一条马云到曼谷的消息,称他的到来引得泰华界和泰国商界一阵轰动。在微博中透露,马云是泰拳爱好者,“这次去看了泰拳,还打了一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财经 (ID:finance_ifeng),作者:凤凰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