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邻国日本,有机构调查了20~30岁群体,结合他们的反馈,最终结论是:
77.6%的年轻人,将来既不想当管理层,也不想出人头地、升职加薪。
来源:微博@凤凰李淼
其中,不想做需要承担责任的工作、想要有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自己不想与众不同、对公司地位没兴趣、对涨工资没兴趣,成了年轻人不想晋升的主要原因。
来源:微博@凤凰李淼
当然,他们这样做也是有底气的。根据凤凰卫视驻东京首席记者@李淼的分享,日本全国有5万家便利店,由于物价便宜,每天花1000日元就能解决温饱。
来源:微博@凤凰李淼
年轻人待在家里不出门,饿了就去便利店买东西,没钱了就出去干点不累的活。凭借打工一小时赚800~900日元,甚至超过1000日元的薪水,他们不拼命往上爬,不出人头地,也能养活自己。
看到这,我们都震惊了。
本是花样年华,却选择安逸度日,放弃奋斗拼搏,追逐舒服苟且。这届日本年轻人为何这样选择?
想探究真相,咱们就展开聊聊。
拒绝晋升的背后,日本年轻人的觉醒?
其实,日本年轻人不想晋升这件事,真不是偶然。
早在去年,博主@秋山燿平就提到,在就业现状与成长意识的调查中,想晋升为管理层的人只有21.4%,有78.6%的人都不愿晋升。
来源:YouTube@秋山燿平
存在这种现象,不能全怪年轻人。
因为身处日本职场,中层管理者没有加班费,虽然晋升后会有涨薪,但要是和拿加班费的基层员工做对比,两者赚的钱都差不多。
有些黑心企业,还会故意给员工安排可有可无的虚职,让他们“晋升”,目的正是为了节省加班费。
这样一来,选择晋升的人钱没多赚,事却多干,责任也更重,整天扮演夹心饼干,两头受累、受气。但凡是位聪明人,都会对这种“坑”嗤之以鼻。
来源:YouTube@秋山燿平
况且,如今的日本职场,终身雇佣制已经成了过去时,年轻人都有了跳槽的意识。相较于中层管理者的尴尬处境,多在基层一线历练自己,显然更接近“钱途”。
最后,是日本年轻人对工作平衡愈发重视,从原来加班奋斗是美德,到现在想要独立的私人生活。这既是一种觉醒,也是尝过各种酸甜苦辣咸后的人间清醒。
如同《怎么办!脱口秀专场》节目中,面对李诞的画饼:“我将来能得到什么,各位就能得到什么!”
徐志胜直接回怼:“你得到的已经太多了,我们还一无所有呢。”
李诞继续画饼:“你是没看到我背后的付出啊。”
徐志胜继续回怼:“没看到,你下回在我面前付出行不行,你老在我们背后搞什么小动作,这么见不得人嘛,你干的那点事!”这番话,着实道出了打工人的心声。
图片来源自网络
所以日本年轻人不愿晋升,这中间既有苦衷,也有无奈。所谓清醒与躺平,不过是吃过太多亏之后,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在我们身边,其实也有年轻人信奉工作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相较于拼搏奋斗,他们更想让自己舒服一些,从而不思进取。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抨击、批判、嘲讽此类现象很容易,动动手、动动嘴即可办到。可若是站在他们的角度,不思进取的背后,也存在诸多苦衷。
例如职场中存在的三种困境,就将许多年轻人,推向了躺平摆烂的边缘。
职场工作困境,究竟有哪些?
第一种职场困境,是老板眼中不容闲人。
作家大卫·格雷伯讲过一个故事:
他年轻时,在意大利餐厅刷盘子,起初自己和同事都很积极,刷盘子特别快。有活立刻干,干完了就歇一歇。
有次老板过来,看到他们没干活,就质疑这些小年轻在偷懒。即便格雷伯强调盘子都刷完了,踢脚线也都刷完了,老板还是怒吼道:
“我不管现在有没有盘子需要洗,你们现在的时间就是我的,都给我回去工作,拿钢丝球,把踢脚线再刷一遍!”
从此,格雷伯就开始和同事们一起磨洋工,刷盘子不再积极。因为他们知道,老板不会对效率高的员工有任何奖励,活干得快,又会来新的活。
这就像现实中,许多年轻人所践行的“表演式工作”:在老板面前一定要装得特别忙碌、几下能搞定的问题,一定要拖到临近下班时再解决。
你说他们做事没效率?其实有效率。你说他们自身没能力?其实有能力。
只是公司不能发挥他们的价值,从而让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一边浪费公司的成本,一边消磨年轻人的青春。
最终扼杀了拼搏奋斗的意愿,滋生了躺平糊弄的土壤。
图片来源自网络
第二种职场困境,是加班带来的过度消耗。
19世纪早期,英国男性日均工作时间为15个小时,部分年轻人日均工作时间为12个小时。
当好事者指出过劳问题时,他们会被告知,工作能防止成年人酗酒、年轻人捣蛋。后来,英国工人获得选举权,就有法律明文规定了公共假期,从而缓解了过劳问题。但有些人,对此非常不爽。
例如作家罗素,曾听到一位老公爵夫人讲:“穷人要假期干什么?他们就该工作!”虽然现在的人没这么直接,但在一些老板心里,这种情绪依旧存在。
比方说,最近我的一位朋友吐槽,明明事情都做完了,到点下班依旧很难。老板仿佛见不得员工下班,谁要是先走,他就不乐意。
有次,她因为要处理私事,干完活晚上7点半就走了。刚坐上滴滴,老板就打电话质问,别的同事都是10点、11点才下班,你为啥这么早就走?
即便朋友解释完原因,老板依旧不依不饶,第二天到公司还单独找谈话,各种批判。
除了平时加班,周末休息时,老板也总是发消息轰炸,要求这个,使唤那个,一点私人空间都不给员工留。
长此以往,朋友被折腾得身心俱疲。在这种环境下,根本没有奋斗的空间,也没有拼搏的余地,有的只是劣币驱逐良币,有心气的人受不了,没心气的人躺平糊弄。归根结底,这又该怪谁呢?
图片来源自网络
第三种职场困境,是枪打出头鸟所导致的误伤。
管理学家德鲁克,曾提出过“绩效悖论”这一概念,意思是,有些人绩效不错,但实际能力远远达不到优秀的水准,也很难出类拔萃;有些人正常情况下绩效平平,一但遇到重大挑战时,会取得优异成绩。
换句话讲,愿意积极做事的员工,会因频繁试错而拖累绩效。反观循规蹈矩的员工,会因安于现状以及拿捏老板喜好,从而设计出高绩效的假象。
社会大众,要求年轻人不能躺平,要去努力奋斗,这话没毛病。但问题是,有些老板黑白不分,他们不允许员工犯错,更不会给员工试错的机会。
一旦老板将绩效作为衡量员工的标尺,将没有劣势、不犯错、平时只会听话照做视为美德,必然会拖累年轻人奋斗的底气,也会打击他们的信心。
这样一来,所有的积极向好都成了空谈,除了躺平,他们还能选择什么呢?
图片来源自网络
解决职场困境,白领如何实现价值?
其实现在的年轻人,都挺委屈的。
一方面,是工作体验难以顺心;另一方面,是自我价值,难以被实现。
他们都想奋斗,最后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奋斗的余地;他们都不想躺平,最后却发现,自己除了躺平,再无选择可言。
面对这种双重困境,解决方案在哪?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所以在这里,我有三点建议,供你参考:
(1)员工的诉求:获得有希望的工作。
什么是有希望的工作?英国作家威廉·莫里斯总结说,首先是充足的休息,当人们在工作时,坚信自己有机会能休息;开始休息后,剩下的时间,自己不会被打扰。
其次是对产品的期望,通过自己的工作投入,产生一些有价值的事,创造一些有用的东西,满足个人的物质与精神追求。
最后是,有机会挑战自我,在拼搏奋斗中积累经验,在试错反思中增进专长,用克服困难所获得的里程碑,滋养内心的成就。
这三点,无论各行各业,其实都能办到。只要老板肯给机会,满足员工诉求,创造出有希望的工作,并不是幻想。
(2)公司的诉求:获得高价值的员工。
曾有HR朋友吐槽说,面试年轻人时,对方一顿质问公司能给他什么,学习的机会有没有,对员工的培养是否重视?然后压根不提自己擅长啥,能做啥。
虽然年轻人的境遇,值得我们同情,可老板那边,其实也不容易。毕竟这里不是学校,公司需要的是能提供价值的员工。
经济学家彼得·D.希夫曾说,就业是一项自愿的活动,人们将劳动力卖给雇主,雇主根据表现提供回报。
换句话讲,年轻人期望被公司好好对待,这当中的前提,是自身足够优秀。
如果你觉得自己还未到独当一面的水平,与其整天抱怨公司、埋怨老板,不如静下心沉淀自己,提升能力。
让自己的配得上,比索取更重要。
(3)大众的诉求:看到年轻人的积极向上。
在《圆桌派》节目中,窦文涛评价说,今天的年轻人,最焦虑的事,就是自己不想工作,想待着,可这种选择活不下去。必须要工作,自己又不满意,想辞职,又怕挣不到钱。
图片来源自网络
对此,艺术家陈丹青回应:“年轻人做自己热爱的事,同时要付出代价,工作也是一样,只要你付的起这个代价,就别工作。”
图片来源自网络
紧接着,他补充道:“人的价值是被我们说出来的,我们赋予人各种价值,人有求生、求好、求向上的动力。”
图片来源自网络
换句话讲,社会大众对年轻人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走向。
以往许多针对年轻人的批评抨击,在网络的助推下,只会激起他们越来越多的逆反心理,就是跟你对着干,最后两败俱伤。
其实我挺能理解,大家对年轻人的期盼之心,都是抱着恨铁不成钢的着急劲,对躺平文化嗤之以鼻。
这个出发点是好的,同时咱们也应该给年轻人群体更多的信任,与更充足的空间。
毕竟随着时代变迁,我们所认为的事实与经验都在改变。年轻人身处变化的浪潮前,状态有所起伏,心态上下波动,说一些抱怨的话,真的不算什么。
年轻人归根结底,是成年人,他们有权力决定自己的人生选择,更有权力决定自己的职业发展。
身为旁观者,不给他们添堵、添乱,就是咱们最好的鼓励。
参考来源:
01.微博@凤凰李淼视频:https://m.weibo.cn/1916468595/4814264664064320
02.YouTube@秋山燿平视频:https://youtu.be/eL4xRvFyxs0
03.《小岛经济学》作者:彼得·D.希夫。
04.《后工作理论》作者:徐志伟。
05.《毫无意义的工作》作者:大卫·格雷伯。
06.《认识管理》作者:彼得·德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