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小红书上看到很多关于“回国接厂”的帖子,画风如下:
这类帖子大致内容差不多,照片上是自家不大不小的产业,大部分是一些极具县城气息的工厂照片,也有少部分富有中国特色的办公室图片,甚至是中医馆。文案也大同小异,无非抱怨抱怨自己天资不高,想闯出一片天但奈何只能听从家里人安排,只好回家继承家业,文笔停留在小升初的水平,内容与流水账无异。
身边有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但我其实对这种厂二代没什么看法,自带优越感的人哪里都有,更何况大部分人使用这个app,多半也只是为了看看美女帅哥而已。
但“回国接厂”这么一个话题下,确实有一些我很感兴趣的问题。比如,这些生活里的优质男女,为什么要在小红书去找存在感?
为什么在明知道这种直白地在公开平台上炫耀,可能在周围同类人里会有失体面,却还要一这种,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甚至自己都不一定认可的方式去寻求认可呢?
我想应该不是出于分享欲,也不一定真的是厂子很难接,毕竟爸爸妈妈的得力下属们为千金少爷们保驾护航的事迹相信你也听过不少,而这样的事情对于普通人来讲没有任何借鉴意义。
那就只有想出名了。
想火,可能是为了赚一些流量变现,或者获得一些认同感。毕竟穷人缺钱,富人缺名,有名富人缺爱。
与半年前小红书上大火的“上学轨迹”相比,“回国接厂”的人设似乎更接一些地气,没有了清一色的人大附、景山学校和上海中学国际部,多了普通富二代的接厂苦恼日常,这样的人设似乎在互联网上更为讨喜。
受人喜爱的人设,可能是这一代富二代更爱追求的东西。
网红大多都有一技之长,要么好看会穿敢露,要么很会做饭,很能健身,很能减肥,或者脑洞很大,嘴毒,等等。如果单项并没有达到网红的水准,但胜在足够多元,比如能接厂,或许人设就足够全能。
一个接地气的富二代人设应该是这样的:最好是初高中开始就在英美澳加,之所以是初中,是因为太早会过于ABC,很难和中国网友共情,而太晚又不够ABC,除此之外,在学历、脸蛋、身材、家境、个性和有些水准的爱好之中,至少具备三点。
有人可能觉得,偶像并非只有天生全才的天花板,也有饱经磨难用顽强的毅力取得一定成就的后天励志偶像。
但励志偶像和出生在罗马的偶像之间的区别是,励志偶像只会让你敬佩,你可能想要他的成就,但并不想要经历他所受的苦;
而各方面都具备先天优势的偶像,他们举手投足之间所散发出的魅力,都会让你想要成为对方。
举个例子就是让你玩重生小游戏,刘强东和张康阳,你可能会更想成为后者。
偶像形象的延续需要一定的神秘感,好像乍一听与“更立体的形象”南辕北辙。但现在的偶像仅存在于网络,这就很好地给偶像和观众提供了一个保持神秘感的空间。
偶像们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是真实的,会去发一些vlog plog,但即使这些经过剪辑和筛选的图象素材并没有粉饰或者夸大,它们也只是部分的真实而已,就像普通人的朋友圈也不会是生活的全貌。
当这些来自偶像生活里的高光时刻,从网线的另一端传达给普通观众时,偶像和偶像的生活在观众的心里已经被定格。他们的生活就像是一款较为真实的真人秀节目,一种被精心挑选和展示的商品,一场为粉丝所造的绮梦。
理解了这一点之后,似乎所有的偶像行为背后的逻辑都变得清晰起来。
造梦者虽然有能力造梦,但是造梦是很累的。
当“分享生活”的初衷,逐渐转变为“为了分享生活而生活”;当你遇到的每一个自然、城市和人群中打动你的瞬间,你的第一想法都是发微博和ig story,让你的观众透过你的镜头被同样的景色触动。
这些科技确实很伟大,甚至算得上无私,造福了你的观众。但同时手机也成为了你的肉身。
与此同时,你也有了更多顾虑。
5-10w的粉丝区间的博主也许尚能做到较为真实和自由地表达,但当被关注人数达到了一定的体量,即使不是作为职业自媒体人,很多内容创作者可能也会不自觉地去讨好观众:我要发布什么内容,才能保持/吸引更多流量?
也许很多偶像分享生活的初衷是设立一个个人生活的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所有自己被生活感动的瞬间。
但当你的展馆突然有一天被很多不坏好意的陌生人用“警惕精英主义叙事”的观点去质疑你的每一个展品,以及强调你那种吸引人的personality背后都是由物质和消费支撑起来的。
或者有像我这样的人把你拉出来作为素材连篇累牍地评论一番。
尽管他们说的可能都是对的,但这和你,以及你的生活道底又有什么关系?
甚至你的特权可能在你眼里都不够特权。
你感到很委屈,你只不过是没有进行privilege check就在公共平台上分享自己眼里美好的生活,同时你的美好生活也刺痛了一部分人罢了。
虽然你的关注者中的大部分人的声音仍然是赞美的,但那为数不多的一两个恶评也足够让人沮丧一阵子了。
至于在小红书上发布上学轨迹,依鄙人愚见,容易被扣上“头脑空空、短视肤浅浮躁“的小留帽子事小,暴露个人隐私事大。
如果既得利益者们都能按耐一下一颗想要炫耀的心,学会闷声发大财,这个世界会不会更美好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