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建国之后,东北地区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解放军部署的重要方向,在2016年军改之后国内划分了五大战区,其中对应东北方向的北部战区,拥有下辖重新编组的13个集团军中的3个。
不仅如此,北部战区下属的3个集团军也拥有相对最高的机械化装备比例,拥有解放军最精锐的装甲突击力量。
举例来说,我们知道当下解放军装备的主战坦克主要是99系列与96系列,其中99系列更重(战斗全重52吨)且价格昂贵,而96系列则相对廉价,重量也更轻大约42吨,两者共同装备构成了很有中国特色的高低搭配模式。
但这种高低搭配并不是混合装备,而是分别装备给不同的部队,解放军几乎全部的99系列主战坦克都装备在北部战区下属作战单位,而廉价的96则更加广泛地装备在另外四大战区。
理论上讲,东部战区对机械化装备的需求其实也并不低,因为他们直接承担了对台军事威慑的职责,同样需要强大的装甲矛头用于在可能的攻台战役中投入台湾地区的攻坚作战,但东部战区在陆军机械化装备方面的优先级其实并不及北部战区。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的国防规划中,我们一般认为:中国面临的来自陆地方向的威胁更主要地来源于东北方向,西南边虽然有一个印度虎视眈眈。
但考虑到中印边境地复杂地形以及当今中国对印度全方位的碾压性优势,局面反倒并不是那么危险的,而中南半岛的越南在经过1979年的大战之后已经彻底被打断了脊梁骨没有了再威胁中国的可能性。
那么东北方向的威胁具体来源于哪个势力?为什么这种威胁能够促使解放军的机动作战力量的大部分部署在东北方向呢?
历史上,东北地区一直是中国陆军的核心力量部署拱卫的区域。从1950年到今天一直没有变过,只是在不同的时代,驻守在东北方向的解放军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侧重,威胁的方向一直在变化。
首先,冷战时期解放军就一直在东北保持有一个规模庞大的重兵集团,这个重兵集团在最开始的主要任务,是防范美国在朝鲜半岛任何可能的冒险,并且我们知道。
在1950-1953年,志愿军曾经与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进行了时长三年的大规模常规战争。
在那之后虽然美国表现了在次要的亚太方向不希望投入过多资源的立场,但美国仍然在韩国驻扎着一支规模不小的精兵威胁着北边朝鲜的安全。
而东北地区,是新中国的“龙脉”,建国时候因为这一区域受到日本殖民统治时间较长,日本治时期在此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基础工业,这些财产都被新中国成功接受,并成为了后来新中国工业发展的最初资本。
朝鲜战争初期,中国能够勉强支撑起志愿军作战所需要的各种物资,也与当年接收的日本产业基础有很大关系,新中国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航校。
其成立的各种物质基础也得益于缴获、接收的旧日本陆军航空兵的各种飞机,以及投降的日本飞行教官的帮助,这些教官中最著名的林弥一郎也就是后来“日中和平友好会”的创始人之一。
因此东北,它不仅仅是新中国的一片主权领土,也是新中国一切现代化的基础,如果没有后来苏联的援助,那么东北土地上的一切,就是新中国拥有的所有的与现代化、工业化相关的物质基础。
这就是为什么1950年时候当战火在朝鲜爆发,新中国要孤注一掷去对抗当时工业产值占到全世界40%的美国,以及其仆从的原因,东北,既是新中国的长子,也是新中国的龙脉。
另一方面,中国在冷战时期,同样对朝鲜的国家安全有政治担保,因此这就引出了“东北重兵集团”的第二个任务:如果还要打第二次抗美援朝,那么东北重兵集团将成为第二支“志愿军”。因此这一时期的东北重兵集群承担了最为艰巨的保卫东北工业基地的任务。
一旦开战,北方外围领土将尽数放弃,但东北方向能够放弃的领土空间要远少于西北方向,因为工业、政治与经济中心都在东北地区,东北重兵集团将很可能需要与入侵的军队硬碰硬。
所以当时这支部队装备了解放军80%以上的重型装备,同时中国空军也侧重部署、防御东北区域。
在冷战结束后,东北方向的威胁基本是彻底消失了,虽然俄罗斯一直对中国有那么一些想法,但他们在远东的资产有限,能够投送的力量有限,除了阿穆尔共青城以外,俄罗斯在远东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产业中心。
因此虽然千禧年时期中俄关系也很复杂,但总体而言,中俄边境无比和平,如果考虑到俄罗斯在远东地区人口密度极低、经济活动也很少,我们可以认为,从外东北到整个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全部区域都是中俄核心区之间的“缓冲区”。
在这之后客观上讲,东北的战略价值已经无法与建国初期相提并论了,1980年代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集中于沿海区域,特别是江南沿海区域,东北以发展的眼光看可以说是相对衰落的。
但只是相对于南方而言发展并没有那么快,东北作为中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在很多产业方面仍然有独特优势,就以重工业为例,大连造船厂承担了中国海军大量的造舰工作,中国海军的潜艇部队的主要基地也分布在渤海湾内。
实际上苏联解体之后虽然北方威胁消失,且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但东北地区仍然不可替代,因为美国的威胁其实也从来没有远去。
1990年代之后在至少长达15年的时间里,中国国家安全最主要的威胁都来源于大海的方向甚至在最严峻的几年时间里,可以说中国的海岸线防御是形同虚设的。
1990年代中国大陆基建尚且没有现在发达,而解放军的信息化水平基本为零,军队还在解决“火力不足”的问题,当时如果美国开战,美军的两栖部队在沿海区域凭借海运的便利,甚至可能要比沿海区域部署的解放军机动部队更加灵活。
在这种双方差距极大的背景下,东北区域是中国唯一一个勉强可以保障最基本安全需求的军事港口集中区,渤海湾的地形天然利于防御,周边可以部署大量的岸防部队与空军基地。
在战时江南地区、南方海岸线上任何解放军的军用港口都不可能幸免,但渤海湾内的解放军军港也许能够维持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足够让解放军的核潜艇找到机会把仅有的那么一些潜射导弹朝着驻日美军基地打出去,然后中国海军就算完成了在当时能够执行的一切任务了。
最后,渤海是京畿的海上门户,就算中国海军被完全消灭,但也必须部署大量的陆军单位在这一区域沿海驻防阻止美军可能的登陆。
因此在这段时期,解放军在东北区域的几个集团军承担的任务,出去保障朝鲜半岛方向形势稳定以外,最主要的作用是阻止美军在渤海湾登陆从而完全消灭中国海军。
同时在最极端情况下直接作为岸防部队投入渤海沿岸的防御作战,保护中国华北、东北核心区域。
在中国军事力量被第二次工业革命彻底甩开后的这段时间,海防、空防聊胜于无,这种情况持续了大约十五年,而随着2010年之后中国军工业厚积薄发,军事态势已经截然不同的时候,东北区域的军事部署又发生了变化。
2010年的黄海事件对今天的半岛形势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那次事件概括地说,就是朝鲜与韩国之间爆发了非接触式的军事冲突(延坪岛炮战),拥有优势技术装备的韩军在炮战中完全输给了北边的同行,而当时赢得炮战的朝军炮兵旅主官,如今已经在朝鲜人民军官至中将。
延坪岛炮战后,美国方面拉上韩国在2010年下半年举行了两次军事演习,而与此同时,中国则顺势进行了千禧年之后的首次明确在半岛问题上支持、保护朝鲜的政治表态,半岛形势结束了长达将近20年的“和平稳定期”。
“在必要时候入朝作战,吓阻美国在半岛的军事冒险”这个目标重新成为了解放军东北重兵集团的首要任务,这标志着在苏联解体将近二十年后,中国与美国在地缘政治问题上的矛盾再次浮上水面。
虽然朝鲜地区多山多丘陵,其实本质上并不利于重型机械化部队大规模展开发动进攻,但解放军仍然将绝大部分最先进的重型地面装备都部署在东北方向,这是对假想敌美国的尊重,也是因为东北方向是威胁最大的方向。
但更重要的是,中国、朝鲜的关系如今基本恢复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且俄罗斯总体上而言也倾向于将中国作为其在国家安全领域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这意味着很多年前的一个构想正在逐步的成为现实,就是在远东区域,中国、俄罗斯、朝鲜可能形成一个三方联盟。
这个三方联盟中,朝鲜是位处重要战略位置的前沿壁垒,中国是拥有优势经济体量的造血机,而俄罗斯则是重要的能源与原材料供应地,这可以形成一个完整闭环的体系。
在中美关系全面恶化的2020年代之后的20-30年时间里,寻求能源、原材料供应链的绝对安全,都将是中国最核心的战略目标之一,而在短期内首先要确保的是来自俄罗斯的能源、原材料的稳定供应,这需要中俄之间建立一个拥有足够货运承载力的贸易路径。
而在以往的几十年里时间里,由于俄罗斯在远东的战略资产比较有限,并且他们其实一直也比较害怕中国势力渗透进入俄罗斯远东,因此并没有允许两国在远东区域建设足够的基础设施,这导致了今天中俄贸易其实都存在一个贸易路径不足的问题。
中国对外贸易的98%是通过海运进行的,而俄罗斯在欧洲的出海口,其港口吞吐量有限,而且海运并不绝对安全,陆运的运载能力同样不足,俄罗斯远东与欧洲区域的交通货运几乎都依靠西伯利亚铁路。
所以中俄更大规模的贸易,中国要确保从俄罗斯进口原材料与石油天然气的供应绝对稳定,还需要在远东,具体而言在中、俄、朝三方边境区建设大量基础设施。
但正如此前所说到的,这些高价值资产,距离最近的美军基地可能只有数百公里,要保障其安全就需要一支规模庞大的武装力量就近驻扎。
所以在新时代,北部战区的数十万机动部队,共和国陆军最精华的部分,他们的职责不仅仅是阻止第二次朝鲜战争的爆发,或者再次扮演起志愿军的角色,同时也是中、俄、朝三方合作的基石,是中国初步在2020年代实现能源与原材料供应安全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