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目前只有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宣布了类似决定;4日,欧盟27国将商讨统一的边境防疫管控应急政策。
01 今起落地抽查,5日起需登机前48小时阴性证明
综合法新社和Franceinfo报道,1日上午,法国政府卫生部长布劳恩(François Braun)和交通事务部长博内(Clément Beaune)前往巴黎戴高乐机场视察。
交通事务部长博内表示,在当天首个抵达的航班上,有“十来名乘客”被抽中进行PCR检测;卫生部长布劳恩补充说,呈阳性反应乘客的“身份已确定”,并已收到“隔离通知”。
▲ 1月1日,法国卫生部长布莱恩(右2)和交通事务部长博内(右3)前往戴高乐机场视察。当天,法国恢复对来自中国的入境旅客的新冠病毒抽检。(法新社图)
布劳恩强调,这项措施旨在“追踪新冠病毒的变异品种”。“这个落地检测,并不是一个阻挠公民入境的检查”,卫生部长宣布,“而是更科学的、允许我们更精准地跟踪不同变种病毒的检测方式。”
卫生部长指出,“法国是最快作出反应的国家之一”。他与交通部长共同承诺,在“本周内”将作出与欧盟“协调统一”的防疫决定。
法国于12月30日晚上宣布了新的防疫措施,1月1日起,被抽查入境旅客的检测样本将一律进行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以及时发现新变种。旅客在登机前需签下承诺,接受抽样检测,如呈阳性反应,要保证遵守隔离措施。
此外,自1日起,所有来自中国的旅客必须佩戴口罩。从本周四5日起,无论直航还是转机旅客,必须持有登机前48小时内的PCR或抗原检测阴性证明。
交通部长指出,目前每周有10个来自中国的航班飞抵法国(6个从中国大陆出发,4个从中国香港出发);而其中多数乘客是要在戴高乐机场转机的。在1日上午抵达的北京-巴黎航班上,300多名乘客中,只有60多人进入了法国。
▲ 1月1日,欧洲时报记者从中国飞回巴黎,在上海和香港的机场分别收到一份英法双语和一份中文版的《健康状况声明》;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凡飞往法国的旅客都必须填写。本报记者在香港机场等待登机时,被航空公司工作人员告知其被挑中,飞抵巴黎后须接受核酸测试。据记者称,工作人员按照一张名单逐个通知被抽中的乘客。(图片由欧洲时报记者提供)
法新社报道称,该批入境旅客“在取行李前全部接受了快速PCR检测”。在检测前,工作人员登记了他们的身份,一旦发现有阳性者,即“召回”该乘客并通知其“自我隔离7天”。
法新社援引法国政府消息指出,目前来自中国的入境者“人数有限”,每周约3000名,全部都经由戴高乐机场入境;但“未来几天人数或将增加”。
02 多国采取预防措施 摩洛哥最彻底
澳大利亚卫生部长1月1日宣布,从1月5日起,来自中国的入境旅客必须持有新冠测试阴性证明。上周末,美国、加拿大、以色列、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国也宣布了类似措施。
摩洛哥则决定,从1月3日起暂时禁止来自中国的旅客入境。
在欧洲方面,目前,决定对来自中国的入境旅客进行强制性新冠检测的有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德国、瑞士、葡萄牙等国暂无计划跟进。
日前,世卫组织(OMS)总干事谭德赛表示“理解”各国采取的预防措施。
03 欧盟4日将商议统一措施
据法新社报道,1月1日接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瑞典宣布,本周三4日将就新出现的疫情问题召开紧急会议。
瑞典政府在一份公告中称,“瑞典将致力于寻求针对欧盟整体的入境管控统一政策。”
▲ 1月1日,戴高乐机场向来自中国航班的旅客派发防疫宣传单。(法新社图)
瑞典方面消息指出,将启动“欧盟综合政治危机应对机制”(IPCR)(Integrated Political Crisis Response, IPCR),“必须快速落实因应措施”。
欧盟于上周曾召开会议,试图避免重蹈2020年成员国各自为政的覆辙,但最终未能找到“一致的答案”。
另一方面,12月31日,国际机场理事会欧洲分部(ACI Europe)发表声明,批评欧洲多国加强对来自中国的旅客检疫的做法 “无科学依据”且“缺乏协调”。
声明指出,“(欧洲国家)单方面的行动有悖于疫情三年来总结的经验,(管控措施)既没有科学依据,也并非建立在真实风险之上”。
该组织欧洲执行董事扬科维奇(Olivier Jankovec)批评说,“我们再次陷入既没有依据、又缺乏协调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旅行限制性措施的陷阱中……这些旅行限制没有用,欧盟协调又一次失败了”。
▲ 1月1日,戴高乐机场,旅客排队等待检查新冠疫苗接种文件。(法新社图)
国际机场理事会欧洲分部成员包括55个欧洲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机场。
欧洲疾控中心12月29日表示,欧盟境内对来自中国的旅客实施强制新冠检测是“无根据”的。
欧洲疾控中心在当天的声明中说,欧盟国家“(新冠)免疫和疫苗接种水平相对较高”,且“目前在中国流行的变种毒株均已在欧盟境内出现”。
该机构指出,相较欧盟境内每日新增感染数,因来自中国人员而“引发感染潮的可能性较低”,医疗机构“现在有能力应对”。
(欧洲时报/ 夏洛特 编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