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小羊,原文标题:《租下30年农村小院的林浅喜:回到农村能逃离城市藩篱吗?》,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人一狗,放弃大城市里的生活与工作,签下30年农村小院的租房合同,从此扎根农村,以种植柑橘、猕猴桃为业。这是B站up主“星河坞”(自称“林浅喜”)走入大众视野的初印象。


近期,她的一则题为“我想,这以后便是在农村扎根了吧”的视频,以二百多万的播放量登上了B站的热门榜单,激起了大众对“放弃城市生活,选择回家种地”的好奇与讨论。


视频中,林浅喜语调轻柔地讲述了自己为了更好地提高务农积极性,同时改善居住条件,在距离自家猕猴桃地10分钟左右路程的地方租下了一处农家小院,并且请来装修师傅改造荒草丛生的破败老屋,租房合同一签就是30年。


一句“我想,这以后便是在农村扎根了吧”,既是浅喜对自己人生规划的“一锤定音”,也引起观众的好奇与思考:农村,是逃离城市藩篱的“桃花源”吗?


林浅喜在B站发布的视频
林浅喜在B站发布的视频


低配版“克拉克森农场”:“新农人”的种田路


林浅喜选择回到农村并非经过深思熟虑,而是带有一丝喜剧色彩。2018年9月,原本在城里做着小生意的林浅喜,因生意不景气想换个行业,这时一位朋友建议她一起合伙搞水果种植生意。


朋友的原话是“种柑橘,树就在那里已经种好的,自己会开花会结果,到了收获的时候就去把它们摘下来拿去卖就好”,因为听信了朋友的“忽悠”,林浅喜认为水果种植是一件又轻松又赚钱的生意,便欣然同意入伙。2019年5月,林浅喜从城里搬到了果树所在的村里,但没想到朋友突然告知不能和她一起合伙了,让她自己一定要坚强。


于是,毫无种植经验的林浅喜开始了独自一人带着一条狗“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农村生活,并在四年时光里演绎出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种田趣事。她的务农日记颇像英国真人秀节目《克拉克森的农场》的低配版本,原版是“人傻钱多英国老头,种地一年颗粒无收”的“大英山海情”,她则是误打误撞扎根农村,亏钱种树的“单口相声表演艺术家”以及“反向李子柒”。


英国真人秀节目《克拉克森的农场》<br>
英国真人秀节目《克拉克森的农场》


在林浅喜的视频中,没有李子柒“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没有“审丑”语境下的土味农村,甚至也没有电商助农风潮下的直播带货。她呈现给观众的,就是最真实的农村生活,她本人便是身处互联网时代,为了创业理想而投身农业,却对此一窍不通的“新农人”。


从没种过果树的她在镜头里真诚又搞笑地讲述:“我去年的果树能够收获,全靠柑橘树自身的坚强,加上邻居的帮忙。”“别看我的猕猴桃个头小,它们可都是听着鼓励听着音乐才长成现在这样的。”务农日记变成“误农”日记,小隐于世的庇护所想象被日常耕作打破,真实的记录让人感受到农耕生活的不易。‍‍


在视频“今年最后悔的事就是养鸡”中,林浅喜自述买了10只鸡2只鸭,最终养的只剩下3只,并“一本正经”地探讨了鸡的十万种死法:被淹死的,打架打死的,还有离奇失踪的……好不容易仅存两只鸡,心心念念等鸡下蛋,最后却发现竟是公鸡……


作为“新农人”的林浅喜,就像处于农民群体中的“异常值”,由于缺乏农村生活的常识而处处碰壁。但她积极融入农村生活的乐观天性,以及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又能让观众在这不加修饰的“一地鸡毛”中,品出生活的千百种乐趣。


逃离城市藩篱之后:世外桃源的滤镜与幻象‍‍


近些年,面对城市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全方位压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要逃离大城市的藩篱,曾经梦想在大城市里安家,如今却频频回望故乡,选择回到小城市,回到县城,甚至回到农村生活。


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中,嘉宾们住进农村的“蘑菇屋”,自己去田地里采摘农作物,搭炉灶做饭,利用农居里仅有的传统生活用品,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节目没有高强度的竞技环节和人物冲突,有的只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清新的田园风光与农村生活的独特魅力,精准击中了都市观众的心。即使隔着屏幕,观众也仿佛能呼吸到田间地头那股久违的纯净空气。


《向往的生活》剧照
《向往的生活》剧照


豆瓣小组“村庄爱好者”的成员已经超过6万人,怀揣着对“村庄是距离大自然最近的人群栖息地”的共识,组员们乐于在平台上分享农村生活与乡村景色。而在小组“边缘县城生活报告”中,有近6万的组员认同着“北上广是中国的幻象,县城才是中国的底色”的观点。


豆瓣小组“村庄爱好者”与“边缘县城生存报告”
豆瓣小组“村庄爱好者”与“边缘县城生存报告”


乡村不再被视为落后的象征,而是我们精神的“来处”。人们越是在水泥森林里久居,越是向往回归农耕生活。在社交媒体上,伴随着“农村的生活到底有多安逸”等话题,回到农村生活的年轻人们似乎越来越多,涌现出一大批“改造农村自建房”的帖子。


社交媒体中关于改造农村房子的帖子
社交媒体中关于改造农村房子的帖子


经过社会情绪的加工与文化塑造的搅拌,曾经被认为贫穷落后的“土味”农村,如今却似乎已然成为逃离城市藩篱的“桃花源”。


但透过林浅喜的视频,我们却在忍俊不禁之余,窥见了“农民不好当”的现实困境。尽管浅喜本人性格幽默乐观,也十分勤劳能干,但她长达四年之久的务农之路,还是走得困难重重。她种了一片红薯,成熟时费力挖出二十斤,结果收购价才八毛一斤,刨去成本,净赚6块。年产量2000多斤的猕猴桃,由于缺乏种植经验,个头还没有核桃大,卖出去后减去肥料、修枝和人工成本,结果仍然是亏损。


林浅喜的“农村劝退视频”
林浅喜的“农村劝退视频”


给柑橘一个个的套袋、去地里除草、挖沟、采摘……乡下没有田园牧歌,只有无尽农活。一如朱光潜在《谈美》中提到,“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常觉得农人的生活真是理想的生活,可是农人自己在烈日寒风之中耕作时所尝到的况味,绝不似陶渊明所描写的那样闲逸。”我们纵然可以在心境上幻想自己能是现代版的陶渊明,但真实的农村却绝不是“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桃花源。


精神围城:游走于农村与城市之间


农村不是世外桃源,以“北上广”为代表的城市也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年轻人们在农村与城市的选择之间挣扎游走,落入一座又一座精神围城之中。


在林浅喜的视频中,村里人的日常生活是十分“无聊”的:驱车来回5个小时去隔壁城市,只为买一种叫做“泡粑”的食物;整个生产队全部出动围观修河沟工程;清晨六点天还没亮就出门绕村运动的“暴走天团”,还有一直操心为她相亲的“塑料姐妹”……


偶然的村中大事在单调的日子里转瞬即逝,乡村生活的主旋律永远是日复一日的劳作。然而,从桃花源到生产队,人人喜欢瓦尔登湖畔的宁静,但不是人人都有梭罗独处时那份自得的心境。


与浅喜误打误撞后的别样滋味不同,现代人真正想要的,往往是在喧哗的底色中追求片刻的闲适。无论现实中北上广有多么令人无奈的一面,但在精神的自留地里,它所代表的生活也还是让人向往。


城市与农村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不仅在于经济发展,还在于文化资源。快速垒起的钢铁森林塑造了物欲横流的时代,却也提供了免于沦陷于精神荒漠的文化资源。这是老龄人口占绝对优势、文化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所无法比拟的。


逃出城市藩篱回到家乡的年轻人们,或许在体味到返璞归真的自然之味之前,迎面而来的首先是“小城市困境”——相对单调的生活方式,狭小的交流圈子以及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逼仄的向上空间,回到家乡反而“人生地不熟”,因此再次对大城市生活重塑向往,陷入从“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的精神围城。


网友对林浅喜的“农村劝退视频”的评论
网友对林浅喜的“农村劝退视频”的评论


心理学家斯科特曾指出,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人们在更多的选择与未知中,感受到的并不是更多自由,而是一种消极的无穷无尽感。鲍曼也用不安全感、不确定感与不稳定感来突出现代性危险的“三位一体”,现代社会的焦虑,正是滋生于这种“现实与可能”“当下与未来”之间的不确定。


在焦虑地找寻精神出口的过程中,年轻人对农村与城市谁是“桃花源”,谁是“乌托邦”的答案,还在风中飘荡。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逃离北上广,可能是一种消极的精神流放,也可能是一种主动的精神开拓。而逃回北上广,可能是一种希望落空的无奈之选,也可能是在看清生活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


在“我想,这以后便是在农村扎根了吧”视频的最后,浅喜温柔又坚定地说道:“四年前刚进村的时候,我认为自己是个过客,各种生活的不便和种植的辛苦都让我想逃离,经过四年的交手,我开始慢慢喜欢这里的一切,四年前落在这里的那颗种子没有被狂风吹走,它落地生根逐渐长大,我希望它能长成人们所期待的样子。”


“每个人心里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无论是桃花源还是乌托邦,此心安处是吾乡。


参考资料:

[1]安超.新生代乡土知识青年的反向社会流动与文化适应——“逃回北上广”现象的社会学考察[J].青年探索,2015(04):91-98.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15.04.014.

[2]肖明超-趋势观察.年轻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正在打开新的流量密码[EB/OL].(2022-10-12)[2022-12-13] https://mp.weixin.qq.com/s/ZjqvWbtUYUMozNE37CoOoA.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