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以后,没有高低风险区、密接就此消失、健康码无需申报、入境不再隔离...
图源国家卫健委《关于印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的通知》
朋友圈里欢呼声一片,留学生文字间难掩喜悦心情:“正好卡点买到1月8号的机票,落地就能回家”“这三年太不容易,总算能回国了”....
微博上,每个人都像是松了一口气,纷纷和过去的三年说再见...
是啊,回顾这1000多天,每一步走得都似乎格外艰难,所有人的生活,如同2020年初睡下后做的一场梦...
2020年的春节,时间仿佛按下了暂停键,这是我们度过的第一个没有家人陪伴、没有贺岁档电影的新年,看着不断攀升的确诊人数,我们为方舱隔离的同胞揪心,更因这个来历不明却能肆意夺走生命的病毒忧心。
随着国内“口罩卖断货”的消息接连传来,留学生跑遍各大华人超市搜寻N95口罩给家人朋友邮寄口罩、连夜募捐驰援武汉,借用主页君朋友的一句话来形容,“那时候全纽约的口罩怕是都留学生给抢光了”....
最难过的一夜应该是李文亮医生被送进抢救室的那晚,千万网友涌进他的微博祈求奇迹的发生,但痛心的是,在确诊新冠的5天后,李文亮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即便医护人员日夜不眠、与病毒赛跑,但还是有太多的生命没能等到春暖花开...
2020年的初春,依旧寒冷,出门戴口罩成了每个中国人的日常,那时的我们对病毒依旧充满恐惧,但几乎每个人都坚信终有一天,我们能战胜它。
经历了76天,武汉按下重启键。那一夜,即便身处千里之外,我仿佛都听到了司机们鸣笛庆祝的声音。
就在国内疫情有所好转时,新冠病毒开始在海外疯狂蔓延,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被天价机票和程序繁琐的入境政策拦在了国门之外...
自“一家航司一个国家一条航线一周一班”的「五个一」政策实施后,一张回国机票甚至飙升至3万块却还抢不到,而留学生的日常也从“刷夜赶due写paper”变成了研究回国路线、凌晨刷航空APP。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韩国的首尔...每一个中转地都有留学生的身影,从头到脚的全副武装,二十多个小时的不吃不喝,如此小心翼翼,生怕把病毒带回家。
可谁曾想,这条回家路,实在是过于坎坷...
有人熬夜疯狂抢票却一无所获,看着即将到期的签证,不知自己该何去何从;
有人退掉租了3年的房子,打包了两个大行李,风尘仆仆地赶到洛杉矶机场却被告知机票临时取消;
有人蹲在角落里啃了两口三明治,突然听到起飞消息,赶快飞奔过去排队,却因为体温升高0.1度被拦在了登机口;
有人好不容易落地回国,在机场等待了12个小时后却被分配到卫生状况堪忧的隔离酒店,饭菜里还有钢丝球和发霉的饼;
有人确诊后被转运到医院,结果却被酒店销毁了所有个人证件,乃至珍贵的画稿;
随着美国确诊病例突破百万,比五个一更“残酷”的熔断措施降临到每个留学生身上...即便幸运地买到一个月后的机票,不到起飞前最后一刻,没人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能踏上回国之路。
而这还不是最折腾的...
从民航局发布的那条“所有来华乘客须持有核酸证明方可登机”的公告起,留学生的回国路就多了一道关卡。
从登机前14天开始不间断填报防疫健康信息、获得回国小飞机,到登机前5天必须进行核酸检测,再到缩短至前3天,而后又变成48小时...从双阴性证明再次加码,升级为交叉双检测证明...
愈发严苛的入境政策,是为了防止境外输入病例的不断增加,但也让不少留学生回家路变得格外艰难....
即便回国后,等待着留学生的,还有14+7的漫长隔离,以及在Zoom大学昼夜颠倒地上网课。
2021年的世界,似乎并没有变得更好。
随着冬季病毒高发期的到来,全国各地陆续爆发疫情,车厘子、雪糕、进口啤酒陆续检测出带有新冠病毒。
1月27日那天,全球新冠确诊人数累计超过1亿,平均每75个人里,就有一人被感染。
就地过年,再次开启,只不过那个春节,我们终于看到了贺岁档电影,一部票房超50亿的《你好,李焕英》,最令人深刻的还是那句“UCLA导演系天下第一”。
后来,各地陆续动员打疫苗,那一句网红歌曲改变的“让我们一起苗苗苗苗苗……”刷屏全网。
与此同时,印度发现的Delta病毒开始走进了大家的视线,而美国那边也发布了新的防疫建议:“完全接种疫苗的人,无需佩戴口罩,也不用保持社交距离”。
那个夏天,因为有东京奥运会的陪伴,也没有那么难熬。
我们渐渐习惯了戴口罩的生活,虽然跨省流动还是要持核酸,但至少也能国内范围内旅旅游,只要不去中高风险区就行。
这一年,留学生依旧因漫长的入境隔离和持续高涨的机票对回国望而却步,拿到offer的准出国党也做好了赴美4年可能都没办法回国的心理准备。
一切似乎都由着时间推着往前走,直到传播速度更快的新变异毒株Omicron的到来...
Omicron毒株,先是在海外引起了“疫情海啸”,即便是对病毒最为严防死守的华人和留学生也纷纷中招。高烧、头痛、浑身乏力、咳嗽、嗓子疼....折磨着一个又一个留学生,但万幸的是,感染Omicron后的症状来得快去得也快。
21年的最后一个月,Omicron毒株在国内首次出现。
紧接着,在过完疫情时代下的第三个春节后,上海疫情冲了微博热搜——日增确诊超2万,不得不按下暂停键,这一暂停就是近两个月。
那时候定闹钟抢菜,按时下楼做核酸,成了上海人民的日常。
不只是上海,这一整年,全国各地都在陆续被Omicron袭击,每个人都习惯了时不时的静默、封控、大规模核酸,那时候最担心的就是弹窗,最紧张的就是接流调电话。
再到后来,堂食被迫禁掉、商场无奈关停、到处扫码查验核酸,居家办公成了日常,网课时代被迫到来,一觉起来单元楼被封也不再大惊小怪。
只是,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才能是个头。
一切的转机,都在12月发生。
出于Omicron病毒感染人数多,但重症率和致死率极低的考量,我们终于等来了“新十条”。
不再开展全员核酸,全国各地陆续解除封控措施,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运行了34个月的通信行程卡终于下线。
商场恢复了昔日的繁华与热闹。
虽然身边确诊的朋友越来越多,但大家的防护也做的越来越到位。
眼看着2023年即将到来,关于入境政策调整的猜测更是满天飞,留学生每天都在刷微博、搜小红书,等待0+0时代的到来,期待能在新的一年回国陪伴家人。
而就在昨天,一切都成为现实——回国不再集中隔离,国际航班全面放开,和健康码彻底说再见。
终于,我们睡了三年的梦醒了。
只是这场梦,改变了太多人的人生轨迹...
匆匆结束的毕业季,没能拍上一张合影...本应声势浩大的大学四年,却在悄无声息中迈向终点;
买不到回国机票,错过和家人团聚的时光,甚至没能见到那个从小疼爱自己的老人最后一面;
只求安稳的留学生活,却因为病毒被歧视,走进街上被翻白眼、吐口水;
定好的婚礼再三延期、约好的旅行无奈放弃、爱豆的演唱会一次都没能成行;
开了十多年的餐馆被迫关闭、砸了几十万的健身房一再歇业....
....
但从今天过后,过去的全部都将画上句号,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
未来,每个人要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朝前看,勇敢迈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