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老英雄张富清昨夜在武汉因病去世,享年98岁。



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2018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发现,这段英雄往事重现在人们面前。

2019年9月29日上午1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于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张富清颁授“共和国勋章”。

长江日报2019年9月25日刊发《张富清:本色之美,60多年深藏功名》,报道全文如下:

9月,从湖北恩施来凤县城里穿过的酉水河水流潺潺、响声清透,仿佛诉说着95岁的张富清老人埋藏六十余载的奋斗故事。



张富清穿着老式军装敬军礼。新华社记者程敏 摄


老人住在县城一栋陈旧五层砖房里,屋内摆设俭朴。一方台面凹凸不平的木茶几上写着“离休纪念——县建行赠”,反映出老人是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的离休干部,祖国建设时期,他扎根贫困山区挥洒的汗水;而一只古铜色的缠着尼龙绳的皮箱,则封存着革命战争年代他浴血奋战的赫赫功勋。

这一切,老人从未在人前提起,直到2018年底的一次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张富清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和赞誉。荣誉并未改变这位老人的心境,一日三餐少见荤腥在他看来已甚是满意。平常的日子里,他总喜欢走到阳台上晒晒太阳,一如平凡的老者,咀嚼着不平凡的过往。

张富清,1924年出生于陕西汉中洋县马畅镇双庙村一个贫农家庭。1948年3月,24岁的张富清参军,成为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在历次战斗中都是冲锋在前。由于作战勇猛,当年8月,他被连队推荐火线入党,成为预备党员。张富清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一场场枪林弹雨的战斗

“党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


张富清的儿子张建全回忆起2018年12月3日的军人信息采集,至今仍觉得震撼。



张富清和二儿子张健全在一起。来凤县融媒体中心唐俊 摄

当天为了配合采集,张建全从家中皮箱中取出自己从未打开过的红色包裹,在信息采集工作人员的见证下打开——一张《立功登记表》、一张报功书和多枚军功章。



张富清获得的荣誉证书。来凤县融媒体中心唐俊 摄



张富清获得的荣誉勋章。来凤县融媒体中心唐俊 摄

等他弄清立功登记表上的文字,才明白老父亲不只是一位退伍军人,还是一名在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战斗英雄。眼前的荣誉,家中的兄妹几个从未听父亲提起过。





张富清获得的荣誉证书。来凤县融媒体中心唐俊 摄

1924年出生于陕西洋县的张富清从小家境贫寒,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当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转业。7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先后荣立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师“战斗英雄”称号和“人民功臣”奖章。



张富清获得的荣誉证书。来凤县融媒体中心唐俊 摄

功勋的背后,是一场场枪林弹雨的战斗。“党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张富清说,每次参加战斗,他总以党员身份自告奋勇申请突击任务。至今让他记忆最深的,是永丰城的战斗。

当夜战斗打响前,他又一次担任突击队长,带领两名队员率先攀上永丰城墙。张富清第一个跳下城墙,他端起机枪对着敌人猛扫,敌人或倒或伤,张富清却突感头被猛砸——子弹将头皮犁出一条沟,满脸是血的他顾不上疼,匍匐接近敌人碉堡。放上炸药、手雷、压好沙土,两声爆响!他接连炸毁了两座碉堡。

“一夜换了七八个连长”的战斗过后,张富清幸存下来,他的两位战友却没再回来。

永丰战役大捷,张富清荣立军一等功,同时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1948年12月,一份由彭德怀签署的报功书飞到了张富清的家乡。1949年,在部队的行军路上,张富清和战友们听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



张富清获得的报功书。来凤县融媒体中心唐俊 摄

将勋章锁进皮箱

“哪里最艰苦就去哪儿”

“党让我去哪就去哪儿,哪里最艰苦就去哪儿”,张富清回忆,1955年组织号召班上学员支援地方建设,将勋章锁进皮箱,他主动要求到当时最艰苦困难的武陵山区来凤县工作。从1955年担任来凤城关粮油所主任,到1985年从来凤县建设银行副行长岗位上离休,30年间,他先后在来凤县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外贸局、县建行工作,从未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张富清。来凤县融媒体中心唐俊 摄

1959至1961年,来凤县三年大旱。在最困难的时候,张富清任全县最贫困的三胡区副区长。

开始的工作并不顺利,社员们对这位新官并不欢迎。入户工作张富清没地方睡觉,常在社员猪圈上的棚屋过夜。白天和社员上山干活,晚上一起研究政策,有空帮忙打扫院子。其间,张富清参与修建的二龙山水坝不仅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还起到发电作用,为三胡区的百姓们点亮了家中的电灯。大家对副区长的感情,也像电灯一样,由陌生到熟悉再到喜爱,慢慢亮了起来。



张富清。来凤县融媒体中心唐俊 摄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十分困难,开始精简人员。当时,张富清正担任三胡区领导,而妻子孙玉兰也在三胡供销社上班。张富清带头把妻子“精简”了。失去“铁饭碗”,孙玉兰当保姆、捡柴火贴补家用。



张富清。来凤县融媒体中心唐俊 摄


当时在三胡区教书的姚祖贵老师回忆,当时张富清家里没有家具,“就是一张床”。

1981年,张富清调任刚成立的建行来凤支行当副行长。现任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行长李甘霖介绍说,作为来凤建行的创始人之一,每年年底张富清都会到当时最大的放款户田坝煤矿上,和工人们同吃同住,确保贷款安全回收,还把自己所得拿出来解决职工生活困难。

走进大山,几经辗转,张富清在一个个工作岗位上留下了好口碑,却无一人知晓他的部队经历。

住在30多年前分配的宿舍里“我很满足我这个生活”

1985年离休后的张富清,仍然是一名与命运挑战的奋斗者。

2012年,88岁的他因膝盖脓肿,多地治疗不见好转,只能截肢。手术前家人还在为其病况担忧,手术后病床上一只独腿的他伤口刚愈合,就开始练习走路。先是沿着病床,后来扶着墙。家里的墙壁上部分区域涂上的油漆,是他练习走路时擦伤留下了血迹,妻子为了掩盖涂上的。仅几个月,借助支架他不仅能自己走路,还能上下楼、买菜、做饭。



9月12日,恩施州来凤县,95岁的张富清在看报纸。记者史伟 摄


2018年10月,张富清因患白内障入院做眼部手术,需要植入人工晶体,价格在3000到2万元不等。手术前,李甘霖行长特意叮嘱,张老是离休干部,医药费全额报销,可以选好一点的晶体。但张富清听说同病房的农民病友用的是3000元的晶体,就坚持选用了同款晶体。    

“我在想,我为国家为单位,虽然说不能做什么贡献了,但我能够节约一点是一点。”这是张富清当时的想法,也是他对自己的标准和要求。



张富清的转业证明书。来凤县融媒体中心唐俊 摄

张富清介绍,他现在每天的生活主要是学习、锻炼。每天早午晚要看三次新闻,早晨7点起床看国际新闻,中午和晚上看国内新闻。早上看完新闻后,就吃点早饭,和老伴一起出去买菜,“锻炼锻炼腰腿和下楼”。回来以后休息一会儿就“和老伴一起弄饭,做家务”。

住在30多年前就职于建设银行来凤支行时分配的宿舍里,张富清饮食素淡,脸上常挂着微笑。他说:“我现在吃的住的比过去好了多少倍,我都计算不出来。衣食住行上都很方便很好,我很满足我这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