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就快要结束了,今年的年终总结写了吗?梳理一年中的困惑和成长,也不枉认真度过的每一日。本文看看一位创业公司的产品经理,是如何平衡产品经理和咖啡师的双重身份的?这两个职业给他分别带来了什么收获?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ID:woshipm),作者:连长,原文标题:《我是工作时长四年半的产品经理,逐渐开始油条》,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回顾自己2022这一年的经历,还算充实,虽然疫情让人很不快,但也许自己是相对幸运的,受到的冲击更小。
生活上,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儿:结婚。然后抽着间隙,我们一起去了格尔木和西藏玩了十天。要不说幸运呢,首先是去的时候飞机没有在兰州转机而是西宁,避开了兰州静默;然后是回来也就一周,西藏就因发现病例被禁止入藏了一段时间。
生活嘛,两个人一起五六年了,婚礼是完成了一个重要的仪式,而生活方式一如从前,还算平稳。
相较而言在工作上这一年的感悟更加深刻。
这一年的工作内容有两部分:第一是产品经理;第二是咖啡。
产品经理是自己的主业,咖啡是自己的副业,算是利用业余时间半创业的状态。以下,是这一年的工作感悟。
一、主业
最开始接触产品并且上道也是机缘巧合,从实际的职业发展空间来讲,这个职业比之前的咖啡师或者运营,在二线城市更大一些。
产品经理被行业吹嘘的潜力无限大,我也曾刚入行几个月就迷之自信觉得这个岗位可以很轻松拿捏,没什么难度系数。
直到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且复杂,接触多了各种渠道的优秀产品,才慢慢体会到自己认知浅显。
没有太好的办法,就慢慢在实际工作中积累。
今年以来,公司新成立,算是第一批员工。
开始一项新工作之前我们总是精神焕发、干劲十足。毕竟,旧的事物一堆问题懒得理,新的事物一页白纸,等着我们尽情挥洒呢。
带着这种高昂的情绪,撸起袖子干了两三个月发现不对劲。公司的规划设想虽好,但需要更好的执行。
没多久工作流程中就一堆问题了,而且最关键的是,最终背锅的大部分竟然是产品经理。这就导致了一段时间内,个人的工作情绪极为严重,然后就是恶性循环,锅也越来越多。
低谷的时候,幸好有咖啡副业的陪伴,让自己相对有安全感,也可以冷静思考一些问题。
花了一段时间,我对所在的公司,从背景,领导人特点,公司目标以及最终工作执行等方方面面做了梳理:
公司背景:软件公司与国企合资子公司,主要做to G业务,所涉及的产品重点不面向市场化,而是有一个基础框架满足政府诉求即可。
领导特点:部门一把手接触多年,是个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与执行力的人,同时语言沟通上经常没有逻辑。无意背后对他人指责,但事实如此,而之所以能够上位,是因为与一把手是两口子。但好在,人比较简单,没有城府。
公司目标:向各级所在地政府申请科技类项目为主,拿到补贴实现公司的盈利。所以我们所做的产品主要是用以给政府看的。当然这其中一些to B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也是盈利点之一,没有过多接触不做赘述。
工作执行:会梳理一些工作流程,但终究无法执行。在二线城市的普通软件公司,业务的优先级往往是老板,然后是其他。很长一段时间,自己对这种方式深恶痛绝,表示反对,但最终无力改变。
那么以上种种,最终造成了公司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局面呢?
首先公司明确“产品经理主导产品迭代”,然后实际工作中领导有时突发奇想地直接带着运营和技术魔改,产品参与不上还需要擦屁股。运营或者业务部门在没有实际业务产出的情况下,会提出各种大开脑洞的需求,没有依据。
迭代中,如果有其他优先级更高的工作如:项目PPT,项目建设方案等,将会持续延期产品功能迭代。目前最久的是7月份规划的一个迭代,快半年了,还没排上。
煎熬,想过离职,但大环境如此,轻举妄动不是明智之举。
那天问了一个老朋友,现在被磨平了棱角了吗?
朋友说,很平了。我也如此。
其实这一年在产品岗位上的改变,除了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这里要感谢一些优秀的同事,和他们学习了很多技术和方法),更多的是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比如大老板很多时候让人不解的需求,先不急于反对,如果更多了解一些其需求的提出背景,会发现需求多数不难理解。当然具体的解决方案,老板的不一定对。如果有时间可以整理一些方案反馈,如果没时间,那么会提醒尽量把自己摘干净,做好决策留存,不要让这种锅最终甩在自己身上。
部门一把手,经常传达不清楚任务指标,并且为证明自己主动承担任务,大家经常费力不讨好。考虑到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个人分析,是需要尊重和更多的理解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任务分配不明确源自于他获取任务时,总是喜欢直接截取领导安排的截图,无法明确拆解任务,把自己作为传话筒,然后大家再自行体会。当工作目标出现偏差,锅自然是下面的人的。
所以在后续工作时,试着多去沟通一些想法,作为一个40多岁却很简单的“大男孩”,喜怒常形于色,有时候耍点小性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他的决策,多去赞同与认可,一些明知有问题的工作,也尽可能事先提出可能引发的问题,并同样留存交流依据,这样保证自己背锅的数量明显降低,好感度也有不错的提升。
至于部门同事关系上,我们的技术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别人家的公司是产品带着业务跟技术对着干,而我们的产品是和技术一个战线对外作战。非刻意为之,实在是形势所迫。毕竟公司这样的定位、目标、工作优先级(方案大于产品),实在没必要互相为难。
另外感触颇深的是:很多事情的推进,不是我们认为用所谓的正确方法就可以达成的。
比如一个正常的功能上线,我们认为需要深度的调研结论分析、数据佐证等才能最终确认,而拍脑门的决定被看作是不负责任。但如果不结合所处公司的背景、做事方法和公司氛围,照搬经验,其实也多少有些牵强。这让自己做起事情来不会有太多的情绪化,因为在这样的公司里,发生这一切的混乱才属正常。
所以对于工作态度更温柔了,我很明确这份工作能为自己带来的价值:稳定、适度、基础保障等。所以很多工作不再上纲上线,大家有说有笑,相安无事,这可能是符合公司内大多数人的利益。
不知道是否会让大家觉得消极,但作为普通公司的普通产品经理,这就是我实际环境中每天要应对的点滴。
在有些公司,顺势而为或者会更好一点。
曾经想着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点什么,后来发现我们所能改变的可能只有自己了,大多数时候我们真的没必要在不值得的事情上倾注太多。
所以,我将大部分的热情投入到了自己喜欢的咖啡事业中。
二、副业
我和咖啡,可能得牵绊一辈子。
我从一个咖啡爱好者选择做咖啡师三年了,后来觉得这条路空间不大,辗转做了产品经理。
我做的第一个产品,咖啡社区产品。最后没上线,但我很怀念。
后来我以为咖啡就是只是我日常的一个爱好了,但“不幸”的是,去年下半年开始,或者说直接点,咖啡社区产品结束后,我就在思索着怎么与咖啡“再续前缘”。
拉着几个朋友第一次创业卖咖啡,半死不活的,一点兴致提不起来,近一年销售额5000不到。
直到去年一个朋友的加入,改变了一切。
从市场趋势、品牌创建、产品定位到冷启动,重新设计一遍。整个过程他带着我这个懒人极速推进,让我在一直懒散的二线打工环境下,首次感受到了高速运转的紧迫感,直至今日回想都难以忘怀。
创业过程的辛酸就不赘述了,感觉一时半会儿说不完。总之去年开始的咖啡创业在朋友的带领下在今年年初迎来了小爆发,淘宝营业额直接翻了3倍多。
那几个月非常的兴奋,每天下班就往家跑,烘咖啡、打包、发货。虽然赶上了疫情,但反而促进了线上的销售。
高光时刻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问题也开始逐步出现。
第一是利润,为了在市场立住脚,我们把利润设定的很低,所以虽然营业额看着不错,但加上资金周转实际到手就看不到什么钱。
第二是热度,持续几个月的高强度劳作,在某一天让我突然开始有些厌倦咖啡了,不再执着咖啡的品质,开始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我知道,类似的怪圈又出现了。
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我利用业余时间做过不少尝试,如:短视频、自媒体等,但最终都草草了事。回顾这些经历,一个共同点是做事初期的热情很快会被一些小的挫折消磨殆尽。比如数据不好看了,觉得没有意义了等等。
但对于咖啡,我选择不再重蹈覆辙,正视自己那段时间产生的一系列的懈怠、厌倦的情绪,我知道这种负面的情绪会延续一段时间。
我的咖啡烘焙技术停滞不前,产品质量很不稳定,产品详情很久不做优化与更新,我的推广执行效率降低做得很随性。直到营业额的下跌,跌倒了峰值的不到三分之二。
那几个月是挺煎熬的,虽然想改变状态,但却行动不起来。后来和朋友聊过几次,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多,他说,做生意有波动很正常,但想想我们最开始的决定,回想下自己的初心,不要忘了就行。
对啊,我有点醒悟了,我的初心是什么?当初品牌创建的时候,我们想做的是一杯性价比好的咖啡,品质是我们的坚持。而那会的状态,我甚至很少顾及品质了,因为有太多的杂念,我想着营业额下降了不开心,我想着自己技术瓶颈无法突破了很郁闷。总之,对咖啡似乎没了兴趣。
但即便如此,还是消沉了几个月,后来和一些咖啡圈的朋友交流了一些咖啡烘焙的思考,慢慢对咖啡烘焙的理解又有了提升。然后做了一点烘焙试验,改善了咖啡的口感,有了一些正向的反馈后,我开始又恢复了对咖啡的兴趣。
然后对于店铺的经营和盈利,看淡了许多,我坚信好的品质大于优秀的营销推广。
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生意人,更喜欢研究技术,喜欢和顾客成为朋友。在店铺里有对咖啡口味不满的我争取加微信,有喜欢的我也加,我希望和他们聊咖啡,通过咖啡成为朋友,然后经常会赠送一些新品一起研究味道的不同。这样意味着这一单生意就白做了,但我却乐在其中。
我想做线上的咖啡品牌和线下做一个咖啡馆道理一样,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去养的生意,急不得。同时,咖啡的烘焙技术也不是一朝能成的,每段时间会遇到一些瓶颈,会有新的领悟。在这过程中,技术不断精进,亦是时间的累积。
速度太快,并非好事,也许会突然耗尽自己仅剩的热爱。
就看这十年自己与咖啡的分分合合,我知道这辈子也是离不开了,既然如此,又何必去争这一朝一夕。
当然,能够这样悠然的做咖啡的前提是工作相对稳定,不完全靠卖咖啡而活。记得当时因对工作的不满,一气之下还想离职,全职做咖啡事业。现在来看,不免是意气用事。
所以咖啡这件事儿我会一直做下去,快乐的、享受着去体验,就在咖啡、工作和生活中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记得大学的时候,我和朋友在商业街的马路边,还在畅想未来要如何做一番大事业;毕业的时候就想着哪一天一定要去环游世界,见形形色色的人,看丰富多彩的景色,不枉此生;在三十岁的时候,去看曾国藩的传记,就想如何向他一样,修身齐家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这一切源自于我们对未来的未知,那是一张白纸,我们可以尽情挥洒,但时间久了也会疲惫,因为那意味着我们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目标和定位。
很多事情不是一蹴而就,很多事情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我的梦想不再是仗剑走天涯的天马行空,我希望实现一些可见的目标,更加踏实了。
在工作中,保持在核心技能方面在公司内的绝对优势;其它时间继续着与咖啡的“爱恨纠缠”,继续平静、豁达地去做几件想要达成的事儿。
这一年,就快结束了,感悟很多,总结下来可能是我开始直面自己的内心,也更加深入地走进了自己的内心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ID:woshipm),作者: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