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星制”一直是餐饮App中一种通用而直观的评价方式,它以简单的星级评分代表着用户对餐厅或菜品的整体满意度。然而,这种制度的有效性近来受到了挑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愿意选择3.5~4.0分值间的店铺。


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商家采取一些手段,通过刷分或引导虚假评价来提高星级,造成菜品一般、但评分虚高的现象,使得用户对星级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而另一方面,年轻人似乎更加倾向于相信口碑传播、朋友推荐,而非简单的星级评价。他们更注重餐厅或菜品的个性化体验,强调对品质和独特性的实际感受,而不是被数字评分所束缚。


在这种情况下,“打星制”是否仍是一个有效地导向用户选择的评价机制?为什么“打星制”会被大多数餐饮App所采纳?在如今消费者“弃高选低”的反向选择下,“打星”似乎变得无效。那么餐饮App是否还有其他评价机制可以采纳?天天问的小伙伴对这个问题展开了一番探讨,一起来看看大家是怎么说的吧!(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LikiChen @流萤非火 @Hiro @Jo @毅楷 等人的精彩回答)


一、餐饮App采纳“打星制”的背后逻辑


以餐饮界的最高殊荣——米其林星级餐厅为例,监察员依照评鉴标准,给予一至三颗星评价,评鉴标准包括食材品质、厨师对味道以及烹调技巧的驾驭能力、料理中展现的个性、是否物有所值及餐饮水准一致性等方面。


图源知乎


除餐饮业和餐饮App外,其他不少行业也采用了“打星制”来作为评价机制,如电商行业、应用商店等。


而这“遗留”的行业习惯,可以说是推动餐饮App通用“打星制”的一大因素。


某种程度上,用户评星和用户打分,其实是可以划等号的关系,因为如果按照五分制来看,打星制其实就是间隔区间0.5的打分制,只是打星的呈现方式更为直观、可视化。


且在用户认知上,通过星级评价来快速了解餐厅或者菜品的质量已经习以为常;在全球范围内,星星普遍被认知为优秀。在餐饮界,它代表的是食物味道好吃、就餐环境舒适;在酒店业,也往往被认为是豪华和一流的代表。即使用户来自不同国家,对于星级评价的理解往往是相似的。


而在量化方面,打星制度提供了一个连续并易于理解的衡量标准,质量梯度非常明晰,一星至五星的评级里都代表了商家不同的质量水平。


一星可能表示用户对餐厅或菜品的体验较差,服务不佳,食物质量不如预期;而五星则表明用户对商家的满意度非常高,服务出色,食物质量优秀。


这种评价体系,能让消费后的用户更精准地表达他们的观点,也能让参考评分的用户通过星级评价做出快速的决策。


放入现实生活场景中理解,假设我们正在寻找一家好吃的火锅店,我们就可以打开App,通过浏览不同主打火锅的商家们的星级评价。


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平台筛选功能,把三星以上的餐厅排除在外,缩小选择范围,简化消费决策,从而更快找到合适选择。或者我们可以根据App中由高到低的评分排序,从上到下对比各商家。


而星级制由于其自身质量梯度明晰和数据化直观等特点,还有利于平台统计和分析。平台通过收集和分析星级数据,了解不同用户对商家的偏好,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推荐给用户,优化平台个性化推荐效果,稳固用户群体,提高群体用户满意度。


打星制本身的多维性也是其应用广泛的原因之一。星级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好坏标志,而是可以多维度反映餐厅或菜品的质量。每个星级都可能代表不同的方面,如服务、口味、环境等,使得信息更为丰富,用户可以更全面地获得餐饮体验。


二、情绪性更强的点赞制,是否可以取缔“打星制”


如今,采用点赞制的平台多为社交媒体和内容分享平台,比如抖音和微信。


现在人均必备的短视频软件——抖音,用户只要刷到了喜欢的视频,就可以通过简单地点击心形按钮为其点赞。


虽然点赞的数量并不能直接帮助创作者变现,但可以增加视频的流量,为创作者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和粉丝。在抖音平台中,点赞的这种互动机制有效地鼓励了创作者,同时也是当下情景的用户情绪反馈。


而作为日常生活中交流必备的社交软件——微信,朋友圈的点赞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社交需要。点赞就像一个社交信号,人们通过轻轻一点来与他人产生联结,表达社交友好的态度,期望能给他人带来鼓励与陪伴。


点赞在社交媒体和内容分享平台中,有着提高用户参与度、平台活跃度和增强社交互动的优势。


但是面对复杂的消费场景,点赞制这种轻量级体制却仍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首先要说的,就是点赞制简单的二元选项模式。在餐饮行业,评价一个餐厅的好坏不只是食品好吃与否,还有就餐环境、服务人员态度以及消费性价比等多方面考量。而点赞和不点赞,无法准确表达消费者具体对餐厅某一方面的评价,因此点赞制对于用户而言,很难准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也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给其他消费者,从而使结果产生误导性。


而且点赞制无法提供更深入的数据和分析。相较于星级评价系统的丰富内涵,点赞只是一种积极的反馈形式,不能传达更具体的评价维度或反馈原因。


最重要的是,点赞制更多体现的是短期性的好恶评价,用来衡量某类服务质量(尤其是会波动变化的服务)并不方便。在内容分享的平台,如果我觉得这个内容能够触动我,我就给他点个赞,但没过多久就会忘记。


然而,餐饮服务的用户意见可能会随时间改变。


比如用餐时消费者觉得饭菜非常合胃口,当场打了好评,但吃完饭后,回到家中却出现肠胃炎等症状,到医院检查发现是餐厅的食材不新鲜导致;再比如第一次来餐厅就餐时,服务员的态度很好,但第二次回顾再消费时,餐厅服务员态度180°大转变,就餐体验也直线下降。


这些都是当时觉得满意、但时间一长体验也会随之改变的可能情况。而点赞制度难以捕捉到这种长期波动,从而无法准确反映消费者的评价。


结语


在餐饮类App采用“打星制”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种简单而直观的用户评价体系。星级评价仍然是一种简单而有力的反馈机制。一家餐厅的星级评价可能代表着累积的用户满意度,在用户选择餐厅时,星级评价提供了一种直观的、可量化的比较方式。它在简化用户决策过程、促进用户参与、以及提供清晰可视的反馈方面仍然具有优势。


而最近的热议表明,年轻人在餐饮选择上更倾向于3.5分餐厅,对高星级店铺产生怀疑。其实这并非直接归咎于“打星制”的问题,而更多地反映了用户追求更真实、独特和个性化餐饮体验的趋势。


消费者不是傻子,在踩过多次网红大坑之后,变得更加聪明、理性。这是一次年轻消费者对商家欺骗营销的一次反击。因此,这一现象的本质在于商家刷高分的营销手段被消费者识破,消费者面对虚假评价的一次反骨行为,不能将原因简单地归结于“打星制”评分体系的问题。


综合来看,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打星制”仍然是一种有力的用户导向工具。在此次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饭店的背后,商家和平台也应该正视自己。“打铁还需自身硬”,时间会筛出真实的宝藏,与其从虚假高分入手,不如从实力基础开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ID:woshipm),作者:钟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