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的作战体系其实很多思想上与苏俄比较相似,比如说两者都同样很重视完善的海洋监视体系以及陆地上的对海上目标打击体系。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在相似军事需求前提下不谋而合的结果,而这种相似性带来了两军在武器装备方面的一些共同需求,特别是在轰炸机方面,都将本国装备的轰炸机视为一种投送反舰导弹的平台。

上世纪末苏联解体后不久,中国找准机会大量引进了苏俄当时的一些现役武器装备与军事技术,最广为人知的成功案例就是苏-27来华。



引进装备这款飞机迅速解决了当时解放军迫切需要一款先进战斗机对抗海峡对岸台空军的燃眉之急,并且苏-27家族在中国发光发热已经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空军的中流砥柱。

但除开苏-27以外,当年中国想买的还有很多且其中一些并没有能够如愿以偿,比如说图-160以及图-22M轰炸机。

先说图-22M,这是一种苏军装备的高性能轰炸机,自1976年服役之后总计生产了500架是苏军体系下承担对海打击任务的核心,挂载3枚KH-22反舰导弹情况下,仍然能以全程1.25马赫的速度维持1500公里的作战半径。



这个数字比很多战斗机采用高空亚音速省油模式的作战半径还要大50%以上,性能堪称非常优秀,而其搭载的KH-22反舰导弹采用主动雷达制导射程250公里,前半段飞行速度为1.5马赫,末端突防速度高达4马赫,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大型反舰导弹。

图-22M与KH-22的这个组合也是当时极具威胁的一种打击手段,为了拦截这种导弹以及其载机。

美军研发了全新的F-14战斗机以及配套的世界第一种主动制导的AIM-54空空导弹,还为他们的军舰研发了垂直发射系统,以及现在被称为宙斯盾的导弹舰火控系统,这也从侧面体现了苏联图-22M的出色性能。



20世纪90年代时候,当时解放军对图-22M这种“海军轰炸机”很有需求,一来是因为当时南海主权岌岌可危,越南、菲律宾都趁着这段时间中国海军极端疲弱甚至拉不出两条正规导弹驱逐舰的机会想要在南海侵占岛礁。

1988年的南沙海战更是加剧了海军面临的危机,在这场海战中,解放军没有任何一款作战飞机能够飞往南海前沿作战,海军官兵手里能拿出来的最主力的舰船也就是053型与65型两款护卫舰。

这两款舰船是没有装备反舰导弹的炮舰,排水量仅1000多吨,幸亏对面越南海军手里也没什么正经的水面作战舰艇这才艰难战胜越军。



整个1990年代解放军迫切希望获得一种能够从南部海岸线周边机场起飞,作战范围至少覆盖到南沙群岛海域的作战飞机,而当时飞豹战机的项目并不是很顺利,因此也就对俄罗斯表露出了引进个位数的图-22M战略轰炸机的意向。

但俄罗斯方面的态度就比较复杂了,军方以及军工企业穷的叮当响很希望中国能够出手买点图-22M,而且当时呢俄罗斯因为军费有限退役了不少图-22M。

如果中国要买他们直接拿库存的飞机翻新卖过来省时省力还省钱,对于那个时候军购经费同样有限的解放军也比较有吸引力。

但俄罗斯外交部就不这样认为了,首先要知道,俄罗斯外交部在方向上更加独立且权力也比较大,他们认为向中国出售战略武器可能存在风险,坚决反对出口图-22M。



这种担心不完全是没理由的,20世纪90年代时候虽然因为苏联解体俄罗斯被迫缓和了中俄关系,但在当时俄罗斯对中国的态度其实和美国差不多,就是认为: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政府用不了几年就会倒台。

而因为他们与美国的关系仍然存在敌对,当年俄罗斯甚至认为他们可以祸水东引、加入北约然后在北约框架下扮演敌对中国的桥头堡角色,与之对应的,千禧年初时候中国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假想敌之一。

这种想法也不难理解,毕竟那个时候冷战也没结束多久,冷战思维仍然普遍存在于各国政要脑子里面,而在这种立场下,俄罗斯认为向中国出口战略武器会威胁到俄罗斯自己的安全,虽然国内军工业穷的叮当响需要出口创汇,但在弹道导弹技术、潜艇技术、战略轰炸机等方面一定要对中国严防死守。



而且对中国的这种严防死守不仅局限于俄罗斯国内,也包括整个前苏联阵营,就是说俄罗斯同样干涉了其他前苏联成员国与中国的军贸合作。

中国上世纪90年代时候曾经向乌克兰派出代表团希望能够引进该国继承自苏联的一批图-160轰炸机。

图-160服役于苏联末期的1987年,可以说是代表了前苏联航空工业的最高水平,该机的空重比图-22M大很多,与之对应的就是更大的航程与载弹量,在携带20吨挂载的情况下能够全程以1.5马赫速度飞行5000公里。

无论是突防能力还是打击效率都远胜图-22M,而且该机的作战半径足够大,如果当时解放军能够装备少数图-160,那么解放军不仅可以完全威慑南海周边国家,甚至可以具备对美国本土的战略打击能力,因此实际上在两款飞机之间,解放军对图-160非常眼馋。



但很可惜,向乌克兰求购图-160这件事情遭到了多方复杂干涉,俄罗斯想从乌克兰买走这批苏联旧货,美国人不希望俄罗斯买回去,而美国与俄罗斯同时都不希望被中国买走。

最终乌克兰手里的40多架图-160与图-22M大部分被销毁,美国买走了其中三架然后给了不到一亿美元,俄罗斯也吃了个哑巴亏。

其实在军贸方面,俄罗斯对中国的帮助不见得有乌克兰更大,当然不能否认引进苏-27的巨大帮助。

但事实上现代中国海军在很多领域的技术起点确实是从乌克兰引进的前苏联遗产,可以说就算俄罗斯不卖苏-27,中国空军的作战体系不会与今天的这套体系有多大区别,但要是乌克兰没卖瓦良格和各种船用发动机,实在很难想象今天的中国海军是个什么样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很快发现他们的算盘似乎出了一些偏差:中国成功渡过了动荡的90年代,并且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出了惊人的韧性,这次金融危机直接把亚洲地区的各个新兴经济体打回了原形。

但与此同时,中国因为金融主权的完整性表现突出仍然维持着很高的经济增速,台湾地区在背靠大陆的情况下也避免了亚洲四小龙的结局。

于是在千禧年初中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首先是2004年中国时任外长李肇星与俄罗斯时任外长拉夫罗夫签署了《中俄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彻底解决了中俄边境领土的历史遗留问题。



随着中国本国军工技术的发展,俄罗斯逐渐开始怀疑:要是还不趁着手头的东西卖得出去早点卖了,以后恐怕就很难挣中国人的钱了,紧接着在2005年的和平使命军演期间,俄罗斯空天军出动了图-95MS与图-22M3两款战略轰炸机,并借此向中国推销。

但很显然当时的中国已经看不上俄罗斯搞得这些东西了,当时唯一可能还有那么点吸引力的应该是图-160,至于说图-22与图-95,前者是特化的海军轰炸机,航程并不足以支撑跨过太平洋作战的需求,后者本质上就是个大号轰-6,除了载弹量多一点其实没什么优势。

而2005年对中国军工技术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当时歼-10A基本成熟并大量进入空军服役,且歼-11B的改进项目已经初见成果。



虽然那个时候外界对于中国军工业的发展水平还缺乏很清晰的认识,但实际上中国军工业在当时正处于“铁树开花”的前夜。

在这之后俄罗斯倒是愿意向中国卖战略轰炸机了,但这个时期中国对此没什么需求。

首先南海方面,飞豹发展成熟并进入部队服役之后,中国海军已经拥有了一种从海南岛起飞并对整个南海区域海上目标发动攻击能力的空中平台。

并且随着1990年代末与千禧年初,中国的核力量终于发展成熟具备了可靠的战略威慑能力。因此也不需要空军承担这类任务,虽然图-160仍然让人看着眼馋,但当时的中国军工业也不是说自己就没能力搞出类似的东西。



当然最主要一个原因,就是千禧年后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重新搭建起了军工业的自主化发展路径,确定了本国军工业足够满足军队需求的现实。

既然如此,军队的军费就最好能够流回自己包里,为什么要拿去买别人的东西呢?况且当时因为苏-27项目的历史遗留问题,俄罗斯倾向于对华出口武器装备卖高价,更没必要买了。

千禧年后国内军工发展迅速,伴随着歼-10项目的圆满成功一扫了之前“军工业印度化”。不管研究什么都因为指标太高无法完成的衰败之相,对轰-6平台的改进也顺带提上了日程。



虽然作为亚音速飞机无法执行一些高威胁任务,但千禧年之后精确制导武器技术的发展,各种射程数百到1000公里级别的巡航导弹的装备让战略轰炸机不需要凌空投弹,生存能力大大提升。

这一轮技术发展浪潮期间,中国改进了轰-6,美国改进了B-52H让后者作为巡航导弹运载机服役到2050年,而俄罗斯改进了图-95MS,老飞机配合新导弹的组合让上世纪落后的轰炸机焕发新春。

在经过一系列现代化改进之后的轰-6并不比图-22M更差,后者虽然能够超音速飞行,但问题是以大幅度牺牲航程为代价的超音速飞行已经毫无意义,更何况轰-6的新一代配套弹药都具备500公里级别外的打击能力。



轰炸机已经完全不需要接近对方防空导弹的射程内发动攻击,相比之下完善的现代化航电系统与配套火控系统要更加重要。

最后,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战略轰炸机的形态本身也各有看法,即使是B-2那样先进的隐身平台,其实也很难突破大量传感器多角度、多层次密集布置的现代化防空体系,相比起让昂贵的战略轰炸机进行空中突防,不如让导弹突防成功率更高,而且损失也更小。

而如果仍然要求战略轰炸机具备很高的生存性且能够突破敌方的密集防空体系,那么不仅需要具备很好的低可探测性,同时也必须具备较强的超音速飞行能力来规避对方的防空战斗机。



从这个角度讲哪怕是美国的B-2以及最新亮相的B-21都是落后的,中国空军对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的指标要求会极为夸张极为苛刻,不是俄罗斯能够满足的了。

2015年中俄签署了引进苏-35SK战斗机的项目,24架战机总计金额25亿美元,除此之外在那一年两国还达成了许多其他比较大规模的军贸项目,包括S300系列防空系统等等。

那年是中俄大规模军贸的最后一年,虽然俄罗斯在此之后还不断推销他们的新产品,但这些事情就没什么意义了,2015年的大规模军购本质上是为了应对当时国内军工业产能不足,但短期内国际形势变化迅速的现状作出的应激反应。



只不过是最后一次压榨了俄罗斯军工业对中国的价值,看看现在这个俄罗斯,15年过去了都折腾不明白个隐身飞机,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未来恐怕就该想着找中国买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