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某一个APP,它会问你是否要接收来自你朋友的消息。尽管你点了不要,下次进入产品依旧会问一次。为什么产品就不能记住我的选择不再提问呢?明知道用户反感,为什么还是不允许用户拒收消息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ID:woshipm),作者:薛延松,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二、用户消息提醒的定位:站谁的队就想着谁的好
我们是做SaaS产品,服务人力公司。我通过实战的案例拆解,帮助大家了解“消息提醒”的定位,它的目标出发点决定了它最终是偏向于哪一方。
第一类场景下的消息提醒,平台上给用户提供的是新功能通知。
作为一个定期更新迭代(每两周)的产品,我们曾经也是在客户服务群发版本内容,但是群消息一刷就过去了。后面考虑到用户有知晓的诉求同时降低客户群的叨扰,就在通知中心增加了版本迭代通知,在后台首页右下角以极小的空间来呈现。
这类消息通知的用途就是降本增效。
第二类场景下的消息提醒,是关联信息。
比如成为了经纪人,分享海报后有人通过专属推荐码报名,系统会推送入职进度给到经纪人,同时向下传递信息给驻场(服务端,负责安排面试的人),这里设计的消息通道是双向触达。
同步向上游数据源和下游信息新节点发起通知,这类消息的用途就是串联关键业务流程,等同于功能模块中的一环,不可或缺。
第三类场景下的消息提醒,为了完成运营给的DAU的营销互动。
比如某企业客户系统里沉睡用户(求职者)有70万,在招聘求职高峰期来临前两周,客户在系统里主动发起激活通知,以短信和微信服务通知消息模板的两种组合形式,给沉睡用户发送“职位邀请”消息,达到激活的目的。
这类消息的用户就是提升DAU,承担了促活的作用。
第四类场景下的消息通知,功能操作指引类。
新用户第一次进入平台,特别是下沉市场的用户群体,对于功能的全览图是有渴求的,在高频操作的功能第一次被启用时需要提供指引,降低操作门槛。
三、消息提醒背后是博弈:产品初衷与商业变现的较量
我记得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关于社区产品(豆瓣、B站)的增长魔咒与商业化之路的权衡,背后的关键是“两方博弈”。
“消息提醒”这个功能本身设计起来不是一件难事,精确触发的关键动作,考虑清楚推动后的关联影响,在先实用的情况下再去美观,这属于功能型产品经理设计必经的一环。
其中最大的难题是考验产品设计者的权衡能力,是站在用户极简操作的立场不动摇,还是听从公司的战略考虑赚点变现的钱,无不体现了产品经理的决策能力。
非重要信息,同类消息频繁提醒,可以考虑合并消息且定期间隔提醒。
非重要信息,非同类消息频繁提醒,可以考虑合并消息且定期间隔提醒。
用户可以设定免打扰时间,免打扰时间内,不发送消息提醒。
用户可以自定义间隔时间。
我们以开头提到的抖音为案例进行剖析。
作为一个普通用户,我一天打开抖音的次数不算频繁也有6~7次,但是每次选择了拒收消息,仍然每次都要弹出询问。估计我给的答案不是抖音要的答案,但是基于用户自由权益,还要坚持询问与我产生互动。这已经不是产品职能,是运营属性在主导了。
四、平衡是个伪命题
如何平衡消息提醒和用户体验?
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平衡的尺度”本身就无法量化。
就像总有人问创业者,你工作这么忙,和生活是怎么平衡的?
平衡是一把看不见的尺,谁多一点谁少一点都是动态的,没有永远的偏好,只有动态的适配。
做消息提醒是站在产品设计者的视角,关注用户体验是站在使用者的视角,这两条线不是平行线,是互相交叉汇合的中线。能够在一定的时势里择中考量,是产品与运营的配合,非一家之力,这也凸显了产品和运营各自的价值所向。
五、博弈的赢家是谁?
我们在观摩了解产品的过程中,也曾经见过把消息通知做成产品“啊哈时刻”的设计,这在某种高度上展现了产品人的新思考。
TurboTax通过里程碑的形式(以友好的应用内信息和通知形式)打破传统的归档流程,使其变得更轻松和有趣。庆祝信息充当里程碑标志,给予用户一种成就感。通过这些通知,TurboTax使客观上令人恐惧的事情变得愉快。
拿出一张纸,花点时间写下你产品中体验不愉快的部分,分解复杂的任务,庆祝进程,向用户清楚表明他们处在漫长过程中的哪个位置上。这样,用户可能会坚持到有趣的环节。
针对性、体贴的消息提醒能够促进用户参与感,被用户接受。另一方面,笨拙的广告式的消息提醒只会赶走用户。
负和博弈是没有赢家的,要么0,要么-1,但幸好产品体感与商业变现不是零和博弈,是正和博弈。
这种多赢模式下的最佳博弈模式,背后体现的是博弈双方在竞争力互相角逐,但是共同成长。
就像我前面举例微信(个人微信),在产品体感极度克制的大背景下,做出的商业化之路让人恰到好处的感到舒适,把商业化的功能模块在场景里做到丝滑,让用户无感,这就是博弈后能够带来的长远共赢。
“消息提醒”本身是一个很常见的功能,但是真正能够把这个常见功能做出水平的产品设计者才是硬功夫。
作为产品创新的推动者,我们每一位产品人都要在细微处花心思,常想、多想、细想、敢想,不要简单粗暴的参考借鉴,要有自己的风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ID:woshipm),作者:薛延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