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芯流智库 (ID:xinliuzhiku),作者:常心悦,题图来自:《007之明日帝国》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射频芯片作为实现5G通信的重要一环,市场需求大幅度提升。
同大部分半导体产业一样,射频芯片也面临着国产替代的关键问题。在国内市场不断涌现出优秀射频芯片公司的同时,一些核心技术仍处于卡脖子的窘境,制约着国产化的发展。
最近的一起专利纠纷事件,在业内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国内射频芯片产业暗流涌动,究竟局势如何?未来将如何发展?
芯流智库的主编杨健楷,邀请了博源资本的董事总经理吕和糠,一位硬科技领域的资深投资人,请他来为我们剖析国内射频芯片产业的发展变化。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
1. 卓胜微上市开启融资潮
2. 国外射频巨头的成长规律
3. 国内射频企业的不同路线
4. 唯捷创芯上市
5. 射频专利围城
6. 尾声:国内射频市场总结与预测
以下为正文:
卓胜微上市开启融资潮
芯流智库:说到国内射频产业的起点,绕不开的就是卓胜微。那么回到2018、2019年,国内射频产业是如何起来的?卓胜微在上市之后又是如何快速成为国内射频业界神话的?
吕和糠:国内射频行业虽然耕耘了很久,但是效果并不是特别好。卓胜微上市的时点,给整个行业从业者,包括外部投资人,都带来了极大的信心提振。
我们经常讲19年才是中国射频芯片产业真正的元年,因为在18、19年,美国对中兴、华为的两次制裁,让整个行业感受到了供应链本土化的重要性,以及让大家充分认识到了半导体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卓胜微在上市招股书中披露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海外某个客户。在申报过程中,它也进入了当时国内很重要的一个客户的供应商体系里,业绩有了一个飞速的提升。
首先,大客户使用后,大家发现我们中国的射频芯片是能用的。在一些相对简单的环节,技术难度真的没那么大了。
其次,建立了投资人的信心。在行业基本绝望时,有这么一个公司能成功上市,还能在高速增长巅峰时期有1600亿的市值,这对整个资本市场有非常大的振奋。
所以在那个时间点,有大量的中小型射频芯片创企能够拿到很多的融资,也得益于卓胜微这个标杆案例。卓胜微在这个点上,真正推动了行业快速发展。
芯流智库:从卓胜微开始,国内射频产业的国产替代逻辑就走通了。卓胜微在二级市场很好的表现,也导致了一级市场出现非常疯狂的投资热潮。其中一个案例是,有公司拿着射频芯片的仿真结果就获得了投资。
你觉得这个现象背后是什么问题?
吕和糠:因为射频芯片整体投入不是特别大,所以通常我们投资时是希望企业有实际结果的。模拟芯片的仿真数据,和最后的实际数据可能会差距较大。
在那个时间点上,一些团队只是回国创业,都还没有成果,就有资方愿意支持。这说明市场发展阶段进一步前移了,创业的门槛和成本在降低。
但当时有一些项目明显有很严重的问题,比如商业逻辑和技术上都不成立,却依然能拿到融资。这说明行业从欣欣向荣发展到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甚至鱼目混珠,实际上就造成了行业不太健康。
国外射频巨头的成长规律
芯流智库:国际射频芯片产业上有两个非常卡脖子的核心,就是PA和滤波器。这两个方面全球产业的巨头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他们背后的发展规律是怎么样的?
吕和糠:从成本占比、市场规模来看,PA和滤波器肯定是射频芯片里最大的两个东西,但是目前在中国的态势还有区别。
经过大量团队回国创业,到卓胜微上市,到今天来看,中国在PA上基本和世界主流的射频厂商在同一水平线上了。
但在滤波器上,还是要被卡脖子。有大量的专利、知识产权被国外封锁,还有大量的产品我们做不出来。以及我们目前也只有一些低端产品进入了一些主流客户。
芯流智库:思佳讯、博通、村田等射频巨头,成功的核心原因有哪些?
吕和糠:国外巨头的成长实际上逃不过一个话题,就是做并购整合。
这些巨头丰富的产品线都是来源于大量的并购整合。思佳讯最开始的滤波器业务,是和松下一起合资成立了一个公司,然后把它的股权全部收过来,包括博通也是类似。
国外公司能形成这么丰富的产品、客户以及集中的行业态势,是因为强强联合,共同成就了行业。这对于国内行业有所启发,一个人、一个公司、一个团队想把所有事做完是很困难的。
芯流智库:总结下来,那些企业在并购之前,首先是把自己原来擅长的某个方面做精做专,强化竞争力,之后再去并购,不是相互削弱的状态,而是相互弥补,不断变得强大。
接下来,我们再聊射频芯片产业里一个很核心的问题——专利问题。
射频专利战有一个知名的case,就是诺思案,当年引发了很大的反响,你觉得这个案子能反应出产业的什么问题?
吕和糠:诺思案今天来看还是一个非常可惜的事,我确实非常为张浩鸣不平,但是从美国披露的信息来看,证据链也是非常齐全的,确实是有大量的邮件、电话表明,美方抓人不是空穴来风。
同时,敏感性比较高的原因可能是,当时他们团队对美国人专利保护的认识还没有那么强。而且张浩之前任职的公司在美国有大量的特种产品业务,所以事情就比较复杂,这也是美方下狠手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对很多后来国内创业者是一个很大的警示。在这种核心技术和专利上,是需要做一定的保护和处理的。因为最终大家是面向国际化市场的,要接受所有人的审视。
国内射频企业的不同路线
芯流智库:在国内要去做射频的话,究竟是做IDM,还是只做纯粹的代工制造或设计。投资界人士一般会怎么去看这个问题?
吕和糠:这是一个只要一提出来大家都会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或者说立场会非常鲜明。就跟到底是吃甜豆腐脑还是咸豆腐脑,是甜粽和咸粽一样。投资人还是创业者,各有各的看法。
一体化还是轻资产运营,是所有行业都面临的问题,但是对半导体来讲尤其显著。
所有半导体企业,比如从美国范围来看,最开始都是一体化的,然后逐渐才有了代工服务。所以如果讲源头,或者说目前做的好的公司,基本上都是一体化的。
如果讲结论,在射频芯片领域,一体化肯定是比纯粹代工或设计有明显优势。但在今天来看,投资方会更倾向于代工或设计公司。为什么呢?因为当下,做纯代工/设计可能更符合中国的国情。
就是要凑齐在每一个方向都顶尖的人才太困难了。对芯片的设计、仿真、制造加工,对道道工序理解都非常专业的人,只存在于理想情况,或者只存在于发展了五六十年的美国体系里。我们目前还做不到。
如果强行要做一体化,结果就是会因为某个环节跑不通,导致一直没法商业化。
为什么说很多设计公司跑得比较快,是因为他的团队一定比别人强吗?不是,是因为他解决的问题更少,他只用简简单单地把心思放在设计上。
对于一体化的公司来讲,可能方方面面的压力都要靠自己解决。并且面对行业时,设计单位、制造单位、封装单位都是竞争对手。
所以从实际结果来看,这几年真正跑出了收入和财务数据的,基本上也都是在某个方向里面专业化的公司。少数的一体化成功案例都是传统的科研院所,他们可能在某细分领域里有一体化优势,但都没法做到一个全面的IDM。
芯流智库: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点,就是国内的射频芯片产业是由不同的创业流派所构成的。各种流派互相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各自的创业风格有没有不太一样的地方?
吕和糠:国内的创业基本上永远都是有两股力量,海归人才和本土培育出来的人才。
锐迪科是一个历史上非常优秀的公司,在中国地位非常高,它的创始人就是海归。在他之后也陆续有团队回国,出现了很多新的初创团队。
海归创业的团队通常都会专一在某一个方向,而国内团队的特点通常是样样都懂。因为那时大家创业都不容易,啥事都要搞明白一点才能做下去。当然可能在某个方向的专精程度就要相对差一点,因为在一些原创性理论上,初期投入不会那么多。
风格上其实是各自融合的。洋枪要学土炮,土炮也在学洋枪。
整体来看,这两个方向里都有非常优秀的公司、团队脱颖而出。但从数量上来讲,似乎还是海归回来的创业成功比例要高一点。因为毕竟在国外几个大厂有些基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能效果会好一些。
芯流智库:用国产射频芯片的手机厂商是一个更重要的存在。目前的国产手机厂商其实就那么几家,他们对于投资芯片企业的偏好,和经营理念其实不太一样。比如华为以及其他的手机厂商,他们之间是不是会存在差别?
吕和糠:第一个点是华米OV这四个厂商,一定时间内华为在通信方面的技术实力绝对是高于其他任何一个厂商的。华为有能力去参与通信标准定义,而其他厂商不行。
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米OV在射频芯片或者射频标准的参与度要低一些,所以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供应商给的方案来做产品。而华为有一些自己的理解。
所以华为的投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战略性会比米OV更强一点,或者说会显得更霸道一些,对被投企业产业的协同性要求都更高。
最开始华为和思佳讯去定5G的很多细节标准,对于其他厂商来讲只能接受。因为对手机来说,通信是一个非常直接显著的功能,通话质量不好大家都会觉得很烦。所以虽然射频芯片占成本比例不高,但它的关键性很强,是一个替代成本很高的芯片。
芯流智库:那后面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华为的手机市场份额急剧减小。最近有数据表明,vivo的市场份额增长很快。在市场结构变化下,这四家厂商对于射频芯片厂商的关系会不会发生变化?
吕和糠:华为因为各种原因,确实在市场份额上有了明显的衰退。但剩下几家在制造属性上,比起华为要弱很多。
因为华为是做通信起家的,他对通信制造要求也是非常强的。像海思,自己就要做一部分射频芯片,所以对产业的合作关系的要求就更严格。
而剩下几家对制造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所以表现出一个比较平和的状态。
现在基本上国产手机厂商的态度都是愿意支持,也持续在培养射频芯片。同时因为大家都更多把精力放在手机本身的主芯片,或者说一些数字类的芯片,所以说射频芯片目前来看有一个相对比较良好的生态。
唯捷创芯上市
芯流智库:唯捷创芯上市之后,碰到了持续低迷的国内手机市场,也由此对上游的国内射频芯片市场产生了一定影响。那唯捷创芯上市对于整个射频芯片行业的影响大概是怎么样的?
吕和糠:唯捷创芯的上市让大家看到了一条新的路径。
其实当时唯捷创芯的整个财务情况比较差,2021年是亏损的,那么至少从科创板的宽容度来看是允许它上市的。这也就说明,射频芯片方向的企业做大了规模,但是短期内不盈利,也可以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
这给了很多发展中的射频芯片公司信心。现阶段大家竞争激烈,其实都不盈利。而今天来看,没有那么多利润也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市,这就给投资人一个很好的退出空间,也给企业持续融资非常好的窗口。
上市之后,它的整个市值稍微有一点让人失望。因为唯捷创芯在整个中国的手机射频上做得非常领先,但最后市值好像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从上市到今天的表现来看,持续比较低迷。
这可能是因为它赶上了整个消费电子趋势的下滑。全球手机出货量最近几年下降了有两三个亿部,实际上对整个行业来讲都是一个重创。
而本质的原因可能既有宏观疫情和经济的不景气,也有5G手机新功能不够多,带来的换机消费意愿降低。
那么,受整体行情偏淡的影响,很多射频企业今年融资的估值相比去年几乎没有增长。
芯流智库:在国内手机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射频公司还有希望做高端的产品和模组化的转型吗?
吕和糠:这其实也是国内这些射频芯片公司的持续增长点。
因为今天是在行业下滑的时候,所以大家都比较悲观。但是芯片到底是个制造业,只要是制造业都有周期。通常在周期底部,寒冬时能够活下来的企业,往往是下一个周期里面,反弹最猛的企业。
我们去看思佳讯的收入,已经覆盖了方方面面的应用。从产品上,它把功放、低噪放开关、滤波器、模组都做全了。从应用的范围上来讲,在手机、物联网、基站、军工,各个方向也都有技术的积累,是比较全面的状态。
再看国内的公司,在寒冬时期更应该去修炼。最终行业肯定是会面临洗牌的。今天虽然资本让洗牌延后了,但大家要持续做整合。那么在单个产品上做的好的公司,整合能力就更强,就更有价值去和其他人合作。
芯流智库:国内的射频市场有没有可能正在酝酿一些并购的动作?
吕和糠:从目前来看有很多公司在筹划,但是因为已经上市的公司数量不多,所以在这方面的动作还不太多。
因为射频里面实际上有很多相关联的东西,产品做细了有无数种。很多东西目前来看还没有人做,比如说像手机里面Wi-Fi的射频芯片。所以并购整合的机会其实非常多。
但是现在大家各自还没有腾出太多精力。如果谁再把主业做的更扎实一点,比如像卓胜微这种,那就有能力去投一些新东西。最终行业肯定会有并购的,时间早晚而已。
射频专利围城
芯流智库:谈到开元通信FBAR滤波器产品的疑似专利纠纷,为什么博通会在此时发起攻击?专利到期之后问题能解决么?先发者构建了专利墙,那么什么才是合理健康的盈利模式?
吕和糠:FBAR产品技术专利,在这个阶段上比较难以去完全规避,尤其是下空腔专利,是一个非常核心的东西。
所谓专利墙,不是说别人有这个专利时你就做不出来,更多是你没法低成本做出来。
先发者把一些比较好生长这种薄空腔结构的路径都去做了,然后封锁你。剩下的要做出来就只有两种情况,要不然就是成本更高,量产没有意义。另外一种是,用他的路径来做一些trick,但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本身。
这也是为什么PA这两年大家觉得比较好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很多核心专利都过期了,所以今天大家可以在别人的核心专利基础上再做一些优化。
国内滤波器公司将来发展的一个重点是,希望做到和国际同行在相同环境下去PK,共同理解、制定标准,做出产品。而不是说因为他专利过期了,我可以捡捡漏去抄袭一下,那其实依然只是一个follower。
有大量的产品是需要定制化的,需要和客户做紧密的沟通,难度也更高,follower始终做不到那个水平。
滤波器涉及到了声学和电磁学的转换,以及先进封装等很多专业领域。与其去纠结说抄没抄,不如大家安安心心把核心的技术构建一下,那才有望能和国际大厂在滤波器上面同场竞争,这可能才是长远的价值。
芯流智库:和国外同行相比,我们有在做一些原创性的发明了吗?
吕和糠:比如像慧智微的可重构PA,今天来看还是比较有典型意义的一个产品,在老外那边没有完全对标的产品,他们做的也挺好的。
芯流智库:开元通信的滤波器纠纷出来之后,有种说法是像博通的专利墙这么厉害,能不能把专利直接授权给中国的某一家公司,然后坐地收钱,也不要天天打官司。这一观点应该怎么看?
吕和糠:西门子做了很多授权。一些产品他只掌握核心,然后把大量的实施、应用,都交给国内的公司帮着做。但像博通这样的公司可能不一定愿意做授权,原因是两个:
第一个就是行业特征,产品的变化速度没有那么快,同时应用的方向也比较集中,所以产品的数量其实是不是特别多。
滤波器的产品相对有限,交给客户的数量也是有限的,所以实际上不用那么劳神费劲。除非某一天明令禁止中国的公司买美国公司的产品,那个时候博通可能会曲线救国。今天环境下要寄希望于博通来支持我们,还是有点难度。
第二是这本身也没有太大意义,始终还是寄人篱下。今天授权给你,明天万一不授权了呢?就好比一些做CPU的公司去买了x86的架构还是永久授权,但是在用户来看,始终也不能算是百分之百的国产化,毕竟对架构里面的每一行代码还没有认识清楚。
芯流智库:所以说这归根结底还是商业模式适用不适用的问题。
在芯片行业,授权模式想要成立其实是有赖于几个条件的。
像陷入纠纷的FBAR产品技术,是非常核心的一个芯片,它的产品形态和它的客户实在是屈指可数,集中度特别高,因而就不适用于ARM那种特别分散的、特别长尾的市场。
尾声:国内射频市场总结与预测
芯流智库:未来三五年国内的射频芯片市场,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吕和糠:三五年其实也不短。今年整个消费电子下滑,半导体在一个下行周期里面。
所以很多创业者,包括投资人,可能在下行的环境下都显得比较悲观。公司库存、价格也持续在下降,是挺难受的。而且短期之内也还没看到整个行业恢复的苗头。
资历较久的投资机构是能理解的,因为这种周期已经见证过很多次了。实际上半导体在这一波上升来看,像2018年,其实也不太景气。再往前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处于比较低迷的状态,每年增长的数量都很少。
首先,通信是一个刚性需求,通信的数量越来越多,所以射频芯片的数量和需求是在持续增加的,无非就是看有没有新的应用去引爆,或者说像手机、新能源汽车等新的终端数量的显著提升去推动。
在低谷时期,通常也是优秀企业诞生的时期,大可不必太过于悲观,依然有很多好的企业值得投资,依然有很多产品值得去布局。
第二个是供应链的本土化。这是一个确确实实的需求,把供应链放到离制造端更近的地方。所以中国的终端越来越强,势必会培育出优秀的配套企业。只是说需要一些时间,大家要熬一熬。
现在有些胡乱烧钱的,日子已经不太好过了。也有一些前两年融到钱的,最近已经很久没有拿到新一轮融资了。已经有企业不太能够很好独立发展了,也想试图找一些大腿。射频上市公司越来越多,所以并购整合肯定会发生。
射频芯片卖一颗亏一颗,总会有人坚持不住的,也总会有人在卖一颗亏一颗的时候还持续优化产品,降低成本,变成亏卖一颗还能赚一颗的。
在寒冬时候,有坚韧意志的人是有长期价值的。这时候,就有更好的条件去分辨这样的企业。
所以两三年时间后,格局会显得更清楚一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芯流智库 (ID:xinliuzhiku),作者:常心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