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最多能够同时建造多少艘航母这个问题牵扯到的细节太多,毕竟一艘现代化的大型舰队航母所需要的配套子系统,各种零部件涉及到上万个门类。
而在各领域国内企业的产能也并不好统计(其中相当部分还可能涉密),所以这方面只能简单地进行一个计算并得出一个比较粗略的答案。
首先造船需要有尺寸合适的船坞、船台。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中国国内所有造船厂总计拥有10万吨及以上吨位的大型船坞、船台总计56座,其中还有不少30万吨、50万吨级别的船坞、船台。
这是因为现在的航空母舰其实并不是最大的海上船只,许多商船、油轮的排水量远远超过航空母舰10万吨的水平,中国拥有10万吨以上的商船近千艘。
回到正题,船坞、船台这类属于基础设施的范畴,而同时开工建造大量军舰还需要规模庞大的造船业,需要大量的人力。
中国国内有700多家造船企业,其中有能力建造10万吨以上大型船舶的企业有50多家,这些企业中拥有建造军舰经验的当然还要少一些,不过这并不是无法解决的问题。
现代军舰在技术上还是与民用商船具备很多相似性,各国建造军舰的一般模式也都是“军民协同”,在确定建造船只的各种技术细节后,企业方面负责完成军舰的船体建造工作,而各种军用设备子系统则由军方人员牵头完成。
中国拥有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造船业。
举例来说,在今年8月份全球新增造船订单51艘(总计排水量188万吨),而中国拿下了102万吨,占比达54%,第二名则是韩国,他们拿下了剩下41%排水量的订单,中韩两家拿下了总计95%的份额,剩下5%全世界分。
还是截止今年8月,全球范围内所有尚未完成正在进行中的造船订单总计排水量达1.03亿吨,其中中国企业承包的订单有4362万吨,占比达42%。
第二名还是韩国,有35%,总体来说,中韩两国吃下了77%,而近五年来中国造船企业长期稳定地掌握着全球45%左右的市场份额,是当之无愧的造船业老大。
而这个市场上的第二名与第三名,分别是韩国和日本,中、日、韩三家总计吃下了全球造船业98%以上的订单。
至于说西方发达国家?美国造船业已经是停滞不前很多年了,历史上美国的造船业一直其实都不怎么发达,风帆船舶时代,美国造船业长期被英国压制,而在进入蒸汽船时代之后,美国造船业继续衰落。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二战时候美国一口气造了很多军舰,但当时美国人能造这么多军舰主要还是因为美国总体上的工业实力强劲补足了他们在造船业的短板而已,二战结束后美国造船业一步步丢掉民用市场,其生存完全依靠美军的订单了。
中国拥有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造船业配套产业链,并且,在这一领域总计市场份额上能够与中国竞争的日本和韩国,他们的产业链能否正常运转还要看中国的脸色。
一方面是因为韩国和日本的造船厂,就处于解放军的打击范围之内,假如在战时,美国想要动用日本和韩国的造船业产能,那么结果一定是日韩的造船厂被东风导弹炸成渣滓。
而另一方面,我们知道造船业是“吃钢大户”,建造一艘民用商船、油轮需要使用其排水量20%-45%的特种钢材。
日、韩两个国家本国的钢产量是很难支撑他们造船业运作的,日本2021年的特种钢产量只有2242万吨,这还是近几年大幅增长后的结果,而韩国连日本的零头都没有,日韩加起来连中国的零头都没有。
中国2021年的特种钢材产量约1.4亿吨;日、韩两国造船业其实相当程度上依赖从中国进口造船用的特种钢材来满足本国造船业的需求,脱离了这种关系他们的造船业也会半身不遂。
中国实际上当下唯一一个有能力大规模造舰的国家,因为大规模造舰,特别是战时情况下的大规模造舰,需要一个国家的配套产业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下,不能说一打仗造船厂就给人炸了。
另一方面还需要有安全,不会被切断的供应链为造船业提供各种原材料,而满足这种条件的只有中国。
当然了,真要大规模造航母,也不可能说把全国总计56个10万吨以上的船台都拿来造航母因为这个开销太夸张了,但拿出其中一部分就已经是很可观的产能了。
对比一下美国,美国现在只有一个纽波特造船厂可以造航母,美国现有的产业基础决定了,他们每次只能下水建造一艘航母,而中国在这方面一定是大大领先的。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中国海军就同时开工下水大量军舰,把时间退回到2018年时候,当时中国同时建造的和航母沾边的船就有5条,山东舰、福建舰,以及3艘当时还在建造的075型两栖攻击舰。
虽然076型的排水量要小不少,但是四万吨级别的两栖攻击舰的建造团队和配套的基础设施其实倒不比8万吨的航母少太多。
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在不大动干戈的情况下,中国是有能力同时建造五艘航母的,另外现在还有一些美国的军事类媒体的消息说中国还有两艘在建造的003型航母,如果这个消息属实,那就差不多是同时建7艘航母。
其实相比之下,海军造航母的速度绝对够用,但中国的航空业产能恐怕一时半会还满足不了这么快的发展需求,舰载机的产量恐怕才是真正的瓶颈。
总体来说呢,其实对中国海军的扩军主要的阻力,从来都不是产能问题,而是一个技术发展的问题:如果现在同时造很多艘航母,但几年后回过头来看这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吗?
当下的中国海军处于一个技术快速发展,大量新技术密集投入应用的特殊时期,今天造一艘新舰,可能明天造好的时候一看就不满意了,要改进了,嫌弃新技术用的不够多了。
其实相比起当下中国面临的安全威胁以及国际挑战而言,海军的造舰速度算不上快,还是有意控制了造舰速度,之所以这样做主要还是想把钱省着在未来几年技术发展,趋于平稳的时候用来造更加成熟、性能更加先进的军舰上。
当下的海军扩军,一方面是要应对当下的国际形势,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海军接下来的军备发展摸清方向。
我前面说了,现在全世界造船业的绝大部分产能都集中在中、日、韩三个国家,也就是集中在东亚地区,而中国拥有控制日、韩两国造船业生死的能力。
如果到了要撕破脸的时候,日韩两国的造船业陷入瘫痪,那么中国一家拥有的造船产能是届时全球产能的95%以上,造舰竞赛方面就不可能输。
当然了,这种海军竞赛也不一定会发生,现实情况要更复杂一些,20世纪的经验不一定能够适用于当下。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一句话:“将军们总是在为上一场战争做准备”。
二次世界大战时候,在日美开战的初期,两个国家海军的规模差距并不是太大,甚至因为美国海军要同时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作战的需求,在太平洋上日本海军还拥有一些规模优势。
但美国依靠着压倒性的工业产能优势,在两年时间里建造了一支规模上让人望而生畏的庞大舰队用人海战术把日本人淹死了。
这个例子充分展示了工业实力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但几十年后的今天,二战的很多经验也不完全适用了,现代军舰的设计与建造都更加复杂,两年时间别说造一艘航母,实际上造一艘驱逐舰恐怕都很困难。
中国海军的055型驱逐舰首舰南昌舰,其建造工作开始于2014年12月,而该舰下水则要等到2017年6月,跨度差不多30个月;山东舰建造开始于2013年年底,下水时间是2017年4月,建造周期42个月。
而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海上战争-太平洋战争,这场战争进行了44个月。
也就是说,即使现代的一场海上战争持续时间也和二次世界大战时候一样,那么开战时候建造的航母,等它入列的时候,战争差不多已经结束了。
更何况,现代战争的节奏可能会快得多,因为上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技术条件相比现在要原始很多,精确制导武器、导弹、原子弹、核潜艇这些装备都还没有问世。
而当年的战略轰炸机作战半径也和今天的喷气式战斗机相似,在控制住敌方本土周边的外围据点之前对敌国境内纵深目标,各种重要的经济、政治中心与军事目标的打击是做不到的,当时的海军舰队远洋作战的能力也不如今天。
而现代的技术条件又不一样了,在两个比较拥有先进技术与庞大军事力量的国家爆发战争的初期,他们拥有的洲际导弹与核弹头、战略轰炸机、核潜艇等各种威慑力量都可以给对方境内的大量目标带去沉重打击。
前面说日韩两国的造船业在战时条件下缺乏生存性,但问题是中国沿海的造船业,江南造船厂、沪东造船厂、大连造船厂,这些重要目标也一定会被敌人重点照顾,只是损失多少的区别。
虽然说现在世界上各国的核武器总数还是比较有限,哪怕是装备核弹头最多的美国,全部打出来都不够覆盖中国数百个人口上百万级别的城市,但对于少数的重要战略目标还是能照顾过来的。
换而言之,在现代战争的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开战双方的国家机器都会在开战初期就受到比较严重的打击,双方都将被迫重整产业链,启动备用方案,中国强大的工业产能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会受到削弱,和平时期绝对意义上的产能优势,在战时恐怕并没有那么强。
而战争初期的战局走势对于整场战争的影响会比以往更大,而战争初期的战局走势则主要取决于战争双方的常备军规模以及作战初期的军事指挥与决策。
举例来说,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几乎全歼了当时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
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即使日本在开战初期取得如此成功,但当美国收缩防御之后,日本能获得的收益也就是短暂地掌握了西太平洋的绝对海权,并且能够在中太平洋上与美军分庭抗礼。
而由于太平洋足够广阔,美国即使是损失了太平洋舰队的主力,依靠仅剩的那点作战力量也还能够支撑局势,至少日本从来没有能力对美国西海岸构成任何威胁,甚至连对夏威夷、中途岛进行威胁的能力都比较弱。
但类似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今天这个时代,被偷袭的一方是决然没有翻盘机会的,一旦常备军遭受重创,就算工业实力上拥有很大的优势,但这种优势能否发挥出来?并不见得有那个机会。
想想吧,如果二战时候有核潜艇、弹道导弹,甚至都不需要核武器,日本在偷袭珍珠港之后就凭当时美国海军在东太平洋都有些漏风的海防体系,整个美国西海岸的各个造船厂都会成为日本的攻击目标并且难以防御。
正是因为现代战争的这种特性,美国才敢于相信自己拥有对中国的军事优势,否则就凭现在两国的工业产值对比,美国要用庞大的常备军规模优势来压制美国还真不容易。
这对现代中国的启示就是,在和平时期就要发挥产能优势,尽可能多地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常备军,这比“打好战争基础强化工业产能”恐怕要更有价值。
毕竟一艘航母再快也要两年多时间,而现代战争的胜负可能就是前几个月的事情了,等打起仗来才开动战争机器恐怕会太晚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