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江湖边,编辑:kuma,头图来自:unsplash
北京已经入冬了。又到了一边煮上咕咚咕咚的小火锅,一边看 vlog 下饭的日子。
在人生最迷茫的一段时间,导演李安是靠做家务度过的。他说,那时自己不能三十而立,于是“每天买菜做饭带孩子,将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
回想下,这几年我能从情绪低谷中爬出来,最要感谢的其实是做饭这件小事。
一、有些人为什么爱做饭?
简单心理有好几个同事都喜欢做饭(没说一定好吃,就是单纯爱做)。理由有很多,比如:
切切菜,超级解压。五颜六色的蔬菜和肉,关键全是自己爱吃的。用料实在,外面也很难买到。
关掉“工作脑”。沉浸在一件忘我的体力活中,充斥大脑的乱七八糟的思绪暂时消失了(虽然之后还是会来)。
觉得做饭 = 自我照顾。因为它让我花时间、花钱在自己身上。
做饭给女朋友吃,会被夸夸
其实不完全是做饭本身,更喜欢的是朋友们会因为吃一顿而团聚的氛围感。
做饭带来“我想要什么,就可以努力自己创造”的心理暗示。
有一种掌控欲被满足的快乐(快手菜其实很难失败)。生活失控时,做顿饭给自己,是面向“不确定性”的最后堡垒。
至于我,基本是以上感觉的集合体。由于煮东西的过程十分“正念和忘我”,导致吃完饭能体验到一种莫名的“贤者时间”。
二、科学研究发现做饭的确有益心理健康
做饭的治愈感觉不止于“心证”。2018 年的一项科学研究发现,这些感觉还有更大的作用:爱做饭的人不但心理更健康,而且活得还更久。
发表于《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的这篇综述,回顾了 11 篇研究烹饪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发现做饭对身心健康有 6 个好处:
1. 烹饪可能会提供“快乐的回忆”,给做饭的人带来被治愈的感觉
小时候妈妈做的糖醋排骨很好吃,所以你第一次做排骨会给家人打电话——因为互联网上各式电子菜谱,都无法复刻童年味道。
吃到熟悉的食物时,好像那种“联结”又以通感的方式回来了。
由于做饭是很普遍的经历,所以存在团体治疗会对阿茨海默症患者进行“烹饪干预”。研究人员将之命名为“回忆治疗体验(reminiscence therapy experience)”。认为在这种体验中,人们可以想起过去的美好记忆。
2. 由于烹饪是一项每天都可以参与并掌握的事情,因此它给人们带来了自我效能感和自尊的提升
只要持续练习,即便是厨房小白也可以成功。
研究发现,做饭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反复“掌握”的机会。所以被试者的自我效能和自尊在相似的时间间隔内都会增加并趋于稳定(Herbert 等,2014)。
3. 作为烹饪的结果,一个人营养状况的改善可能对情绪产生积极影响
对 28 项研究的回顾发现,自己做饭让人在脂肪、膳食纤维和钠的摄入发生了有利的变化(Reicks 等,2014)。但研究提示,这种影响可能来自于“健康食材的选择增加”。也就是说,爱吃健康餐的人,心理更健康。
但如果你说,我就喜欢口味重,油大的怎么办?
——没关系,即使是这样,自己做饭仍然更好。三项对住院环境的回顾性研究发现,“做饭的好处”同样发生在营养摄入没有变化的环境中(Hill 等,2007)。
这表明,做饭能发挥的心理效用,可能部分是独立于菜品选择的。
4. 喜欢烹饪的人很可能和别人一起做饭,与朋友互动会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
这不奇怪,因为社会化本身就是一种健康益处(Umberson&Montez,2010)。
跟朋友、伴侣、熟人一起做饭,有助于促进社会化和改善社会隔离(Palermo,2012)。一项针对新西兰 8500 名青少年的研究发现,烹饪能力与更好的家庭关系、更大的心理健康和更低的自我报告抑郁水平呈正相关(Utter,2016)。
5. 做饭与死亡率降低有关
一项针对台湾老年女性的研究表明,烹饪与死亡率的降低有关。而这不仅仅归功于营养状况的改善(Chen 等,2012)。
这项研究发现,做饭频率更高的女性,实际上参与了更多促进健康的行为,比如社交和健康风险行为更少(吸烟)。
换句话说,她们不仅活得更健康,还用“做饭”这件小事交了更多朋友。不由得想到了《请回答 1988》里的经典邻里送饭场景:
6. “厨艺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方式
最近十年来,西方出现一个叫做 cooking therapist(厨艺治疗师)的工种。这门职业并不是教你做饭,而是请一个受过训练的专业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一起在厨房备餐、正念的过程。
一些研究认为,这种新型治疗方式类似于艺术或马术疗法,能对来访者产生积极效果,如提升个体的专注度、意义感和幸福感。
科学家们还用“做饭”来疗愈因丧亲而陷入痛苦的人。
AMITA 医疗中心(2017 年)曾在临终关怀中心举办“团体烹饪”项目,作为丧亲咨询项目的一部分。这项计划是为那些经历复杂悲伤反应的人设计的。他们在亲人去世后,会在日常家务活动中产生痛苦的心理症状。
比如,看到剩饭剩菜也会想起亲人;无法在没有爱人的情况下享受美食。
他们初步发现,这种名为“烹饪悲伤疗法(Culinary Grief Therapy)”的项目,可以让那些失去亲人的人,减少或预防与“外出用餐、杂货店购物、买菜备餐和为一个人做饭”相关的复杂哀伤。
具体做法包括:带领来访者完成共同食谱,互相帮助;分享记忆中最有情怀的食物故事……以此促进悲伤和哀悼的过程,重新建立他们在失去亲人后的身份感。
三、做饭中“无益于心理健康”的一些前提
照这么说,“厨子”是心理很健康的职业咯?这倒未必。厨子回家都不爱做饭,谁回家了还想上班呢。
下面就列一列做饭中可能无益于心理健康的因素:
1. 被逼做饭
讨厌工作的厨师,不得不做饭的家庭主妇……对他们来说,做饭等于是个日复一日的家务活。
还有一种情况是,你在家庭烹饪中存在障碍。比如买不到恰当食材、工具或毫无烹饪知识也找不到人教(只会炸厨房、做黑暗料理)。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研究所得出的做饭的好处,是在实验所设置的团体活动中发生的(Niestadt,1994)。他们不存在食材、知识和工具短缺的情况,也很容易发生社会联结。
2. 完美主义做饭
做饭呢,最重要就是开心(阿 sir 没说过)。
烹饪疗法的要点是:不要在意是不是好吃,更不要一言不合就批评自己做得太难吃。重要的是,做饭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
一名来访者曾记录了烹饪治疗师为她提供的工具:隐喻(metaphor)、正念(mindfulness)和胜任(mastery)。比如引导自己把沮丧的情绪揉进面团里,觉察自己的感情,并学习一些关于自己的新东西。记得享受这个过程,不要担心完美。
3. 表演型做饭
做饭时不享受过程,也不为了吃,只为了拍照发朋友圈,或者说为了受到他人称赞而做饭。
我常把自己做的健康餐分享到家庭群里面(但点了炸鸡是不会发的),目的只有一个:向长辈证明我把自己照顾得挺好,有在减肥。
这也没什么大碍。但这种表演性举动时常让我感到,自己“不允许吃一些发胖的食物”。当我吃不健康的外卖时,会感到内疚。即使是面对家人,也会产生无法做自己的疏离感。
4. 目的性太强的做饭
“做饭,只是为了吃饭。吃饭,只是为了不死”——享受做饭时,更加注重过程而不是任务导向,对于烹饪干预来说更有价值。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做饭不仅仅是放松或爱好,更是一种体验性的自我反思和清晰的工具;是回到当下,做一点自我照顾的事,实实在在。
以前我觉得,“面对困难,躲进厨房”是非常犬儒主义的行为。与其说不该龟缩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假装无事发生,不如说是对“照顾自己”有耻感。
烤烤面包并不是一种罪过。
好好吃饭,自我照顾,是维持日常稳态的最后一道防线。
祝你爱做饭,不爱也可以。
参考文献:
N. Farmer et al., Psychosocial Benefits of Cooking Interven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 2018, DOI:10.1177/1090198117736352
Nickrand, H. L., & Brock, C. M. (2017). Culinary grief therapy: Cooking for One Series. Journal of Palliative Medicine, 20(2), 181–183. DOI: 10.1089/jpm.2016.012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江湖边,编辑:ku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