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数一帜 (ID:dushuyizhi007),作者:顾瑾 张欣培,编辑:杨秀红,原文标题:《北交所开市一周年:创新特征凸显,吸引更多企业上市》,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1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下称“北交所”)正式开市。这距离官方公开提出设立北交所,仅过去74天。同年9月,中央提出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交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据北交所披露,开市近一年以来,截至2022年11月11日,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23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77%,民营企业占比86%,超八成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49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5.4%,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创新特征鲜明。


另有400余家在审在辅企业,超1700家北交所“预备军”在创新层挂牌,其中67.15%的新进层公司符合北交所上市财务标准。


北交所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速度不断刷新纪录。5月,惠丰钻石从材料受理到过会用时71天,成为北交所过会最快的公司。此后,中科美菱、华岭股份又将这一时间缩短至37天。快速的审核进度,一批希望尽快融资的企业把北交所作为优选项。多家券商投行保荐代表表示,自己手头辅导的项目存在原本备战科创板、创业板继而转战北交所者,其中包括一家拥有1600余项专利、位居中国专利50强的企业。


流动性被视为北交所的一大短板。近期,系列利好流动性改善的措施相继出台。11月4日,北证50成份指数样本股名单发布;11月11日,北交所融资融券业务推出,二者均被市场人士评价为有助于提高北交所交投活跃度,利好北交所的长远健康发展。北交所投资者开户数大幅增长,目前已经突破515万户,系北交所宣布设立前的近三倍;500余只公募基金布局,112家证券公司深度展业,21家商业银行积极对接,共同探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普惠金融新路径。


北交所对中介机构与企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开市一年来,北交所“龙头”撬动作用有效发挥,新三板活力和吸引力明显增强。开市一年来,企业挂牌新三板意愿提升,新增申请挂牌企业372家,同比上升2.4倍,其中超六成符合北交所上市财务条件,76家已摘牌公司重新申请挂牌。


丰富的新三板资源为北交所提供了充足的企业储备。截至2022年10月31日,北交所在审在辅企业合计429家,其中在审企业133家,在辅企业296家。在行业分布上,以中高端制造业或高技术服务业为主。


一、上市速度一再刷新


上市速度快,是北交所被人称道之处。北交所市场发展部总监黄磊曾公开表示,企业在北交所从申报到受理再到最终上市,平均时长为160天左右,包括113天的北交所平均审核时间、15天的证监会平均注册时间、一个月的发行上市时间。


尽管160天远快于科创板、创业板6个月至一年的平均上市速度,但实际上,部分北交所企业的上市速度却远快于此。


5月20日申请北交所上市的惠丰钻石,从申报材料获受理到过会仅用时71天,创A股上市速度之最。此后,这一上市速度纪录被一再打破。天马新材、中科美菱、华岭股份从受理到上会分别仅用时52天、37天和37天。


“一家拟申报北交所的企业,只要符合北交所服务于‘专精特新’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定位,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即使目前业绩规模较小,但企业本身质地好,规范性程度高,信息披露意识强,且满足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要求,在经过审核问询后没有重大异常的情况下,从通过上市委审核,拿到注册批文,再到发行上市的整个流程将会大大加快。”国金证券投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上市速度快,被部分市场人士视作北交所的重要吸引力。“绝大多数企业上市的首要目的是融资。尽快实现融资,启动募投项目建设影响到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和市场开拓。因此在排队时间可预期的前提下,快速的审核进度有助于更多企业优选北交所。”联储证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张元成认为。


北交所全面落实注册制要求,建立了协同高效的审核注册机制,发行上市审核预期明、效率高,且更具有包容性。上市公司不仅包括新兴行业,也包括农业等传统企业。既包括净利润超10亿元的成熟企业,也包括尚未盈利的企业。


北交所上市速度纪录不断刷新背后,是充足的项目储备和持续涌现的优质企业。


作为北交所上市公司的基础,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与质量均明显提升。


2022年以来(截至10月31日),新三板新申请挂牌企业数量321家,是2021年同期的4倍,包括9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8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6家摘牌后再次申报企业等。


从经营业绩看,新申请挂牌企业2021年平均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3.41亿元、2869.66万元。从创新属性看,新申请挂牌企业最近一年平均研发费用为1515.99万元,较现有挂牌公司平均水平高约九成。


其中,符合北交所财务标准的申请挂牌公司有201家,占比62.62%。随着9月9日第四批42家拟调入创新层公司名单公布,创新层公司数量首次超过1700家,较北交所设立前增加三成。


二、更多企业转战北交所


北交所开市一年以来,无论是投行保代等中介机构从业者还是拟上市企业负责人,对待北交所的热情均在日渐高涨。


数据显示,开市以来,共有163家企业申请在北交所上市。截至2022年11月11日,北交所在审企业117家、在辅企业297家。企业参与的意愿被不断激活。


此外,截至2022年10月16日,已有28家券商成功保荐企业登陆北交所,63家券商正对288家企业进行北交所IPO辅导,开源证券在辅项目最多为36家,另有申万宏源、民生证券、兴业证券、国元证券、东吴证券、财通证券6家券商在辅IPO企业数量在10家及以上。


刘哲(化名)系某头部券商资深保代,北交所成立之初,他并不愿做北交所项目,“北交所项目二线保代做”,2021年刘哲曾如是向记者描述他和同事们对北交所的态度。而如今,刘哲对北交所的看法已经悄然转变,他开始主动寻找北交所项目,劝说手中的项目转战北交所。


在刘哲的劝说下,一家拥有1600多项专利、位居中国专利申请50强、主营业务全国市占率高达90%的企业正在备战北交所。此前,该企业将上市目标定为科创板。“这家公司是标准的‘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单从科技属性上来说,的确符合科创板要求。但其2021年利润只有2000万元出头,现在北交所和科创板的隐性财务指标分别为3000万元和6000万元,如果选择北交所,业绩冲一冲有很大上市希望,若选择科创板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刘哲告诉记者。


另一家原本备战创业板的公司则在数月前主动跟刘哲商量转战北交所,现在即将递交材料。根据刘哲的描述,从目前北交所已上市企业营收情况来看,这家企业上市后有望排名前十,而其营收若放在创业板则平平无奇。在看到北交所上市公司不错的融资能力后,企业老板决定“宁当鸡头不当凤尾,做北交所的一枝独秀”。


对于更多主攻新三板的中小券商的保代来说,北交所对其带来的影响则更为直观。李维(化名)供职于一家业绩排名靠后的上市券商投行部门,主要覆盖新三板业务,北交所成立以前,李维及其许多组内同事不受重视。“新三板不被看好,我们做不了核心业务,创收低,想要招聘新人都迟迟申请不下来。”李维讲述,“我们这些做新三板业务的,在公司外服务客户也时常受挫。2017年以后主动找我们咨询新三板挂牌的企业基本没有,我们找到企业并劝说其挂牌也是难上加难,甚至企业挂牌了,过一阵子又让我们帮他们摘牌——企业觉得挂牌没多少收益,反而信披更严格,得不偿失,不如不挂。”


北交所设立以后,李维的烦恼逐渐消失了。一年以来,他所在的部门受重视程度明显提升,招聘新人变得容易;工作节奏不断加快,手头的项目越来越多。每当其主动寻找企业劝其在新三板挂牌时,担心点由“企业愿不愿挂牌”变为“是否会被其他券商抢走”;一些未挂牌的企业主动找到李维寻求挂牌帮助并请其制定北交所上市计划,基础层挂牌的企业则更是主动咨询进入创新层相关事宜并积极准备。


“北交所成立以前,企业对新三板普遍不太看好,我们时常热脸贴冷屁股;北交所刚成立时,一部分企业开始变得热情,另一部分则抱着‘看一看’的态度;而现在,随着更多企业登陆北交所并取得不错的融资以及转板制度的确立,‘看一看’的企业也大多行动起来了,全力配合我们进行相应调整,以期早日实现北交所IPO。”李维说。


过去一年,北交所发挥了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一方面,转板制度平稳落地,北交所上市公司转板至科创板、创业板交易,打通了交易所之间的连接通道,丰富了中小企业的成长选择。另一方面,向区域股权市场延伸。目前,区域市场向北交所输送上市资源的路径已经打通,累计有760余家区域性股权市场企业申请新三板挂牌,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此外,北交所以政府债为突破口,逐步探索债券市场建设,为北交所债券市场平稳起步奠定了基础。截至11月11日,累计服务政府债券发行45只,合计规模超5800亿元。


三、盈利能力跑赢A股均值


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一流交易所,这是北交所的目标定位。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11日,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23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77%。5月中旬以来,北交所上市企业数量明显增多,9月26日以来再度提速,周均上市企业由1家~2家增至3家。


北交所已初步聚集起一批技术先进、创新成果显著的优质企业。截至2022年10月31日,北交所上市公司中,八成以上公司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其中47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前三季度,上述47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3.00亿元、净利润21.31亿元,同比增长9.78%、16.38%;平均研发强度5.69%。


北交所的上市企业,既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也不乏具有创新特征的传统行业企业;既包括利润过亿元的大型成熟企业、细分行业龙头,也有尚未盈利的初创企业。其中,超八成企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覆盖工业材料、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碳”等多元细分创新领域。部分企业已成为细分领域龙头,在解决“卡脖子”技术、实现进口替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融资规模来看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融资平均2.07亿元,单次融资金额从0.4亿元到17亿元不等,既能满足优质公司的大额融资需求,又能保持小额融资的灵活便捷,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现金流压力。近八成募集资金投向绿色低碳、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创新领域,重点用于研发中心建设和产能扩张,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上市后不能做‘铁公鸡’,要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现金分红、股份回购等方式,积极主动回报投资者,与投资者共享企业发展红利。”北交所董事长周贵华9月4日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如是表示。开市一年以来,北交所上市股票较发行价平均上涨近20%,上市后累计分红近20亿元,约60万投资者分享了企业发展红利,北交所财富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分红背后是业绩的支撑。2022年上半年,北交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整体高于A股平均水平,共计实现营业收入441.46亿元,净利润42.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04%和19.71%,增速与科创板基本持平,较创业板分别高出14.10个和22.19个百分点。


营业收入方面,近70家上市公司呈现正增长,增长率超30%以上者占比三分之一,部分北交所头部明星企业业绩增速远高于平均水平;其中,吉林碳谷同比增长144%,贝特瑞同比增长142%,惠丰钻石同比增长93%。


净利润方面,今年上半年,北交所共有45家上市公司净利润实现正增长,其中,中航泰达、颖泰生物、吉林碳谷同比增速分别为255%、247%和204%。龙头企业增速强劲,带动了北交所整体板块的业绩表现。


北交所之所以能够交出令人满意的成绩单,离不开其成长属性和研发属性。


上半年,北交所上市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平均研发人员数量达155人,较2021年同期增加20.63%,研发支出共计19.67亿元,同比增长32.77%,平均研发占比4.25%,77家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5家公司研发占比超10%。


开源北交所研究中心总经理诸海滨认为,绝大多数北交所企业在紧锣密鼓建设募投项目的同时,将研发抓在手里,这将使得扩产产能大部分隶属于高端领域,既有助于增加公司自身的产品交付能力,也有利于提升产品高精属性和针对市场需求的适配性。


四、流动性持续改善


换手率低、流动性不足,被视为北交所的一大短板。随着9月15日《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的发布,这一短板正在被不断补齐。是日,北交所成交数量和交易金额分别为5477.30万股和55878.13万元,较前一交易日分别增加30.18%和16.17%;次日成交数量和交易金额分别较前一交易日增加176.73%和131.05%;其后一周成交数量和交易金额为89835.50万股和758762.00万元,较前一周分别增加219.13%和180.51%。


自此,北交所当日每股平均成交量大为改善,由50万股左右的常态,一度持续突破百万股,近期流动性虽然有所回落,但较此前亦有所提升。


11月以来,系列利好北交所流动性的政策相继推出。11月4日,北证50成份指数样本股名单发布;仅仅一周后的11月11日,《北京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交易细则》《北京证券交易所融资融券业务指南》发布,北交所两融(融资融券)制度启程。二者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北交所交投活跃度、提升市场流动性,同时也将有助于完善二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此外,10月31日,科创板正式开展做市商业务并取得交投活跃度的明显提高。渤海证券新三板做市负责人张可亮认为,做市商制度此后亦将在北交所推出,并对改善北交所流动性起到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由于新三板早已积累了做市商经验,精选层也经过做市商相关系统测试,北交所在推行做市商制度上具有天然优势。


张元成认为,应当理性、长远地看待北交所流动性现状。首先,北交所目前的流动性与其发展阶段、投资者结构、上市公司体量等相适应;其次,北交所目前成立运营时间较短,其交易系统开通、投资者生态建设还需逐渐推进;再者,北交所投资者准入门槛较高导致其投资结构以机构投资者等为主要力量,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相对理性,投资周期相对较长,不太追求短期利益;此外,北交所目前上市公司体量还少,市场容量有待增长以适应大资金介入。


安永认为,接下来北交所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流动性。例如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并发展丰富的融资工具库;丰富投资标的和产品,提升上市公司数量以及增加更多的金融产品;保持高质量的成长性,把握好企业的质量才有利于市场保持高质量发展。


五、机构参与度尚待提高


北交所的机构投资者数量亦明显增加。根据中泰证券研报,目前已有500余只公募基金布局,PE/VC 加大投入,社保基金、保险资金、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境外机构投资者) 均已入市;112 家证券公司深度展业,初步形成一批深耕中小企业资本市场服务的特色中介;21家商业银行积极对接,共同探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普惠金融新路径。


根据北交所披露,开市一年以来,北交所的投资者结构明显改善。合格投资者超520万,社保基金、保险基金、QFII等均已入市,超580只公募基金参与市场,11只北交所主题基金获批注册。


不过,尽管机构参与度已大幅提高,但在诸海滨看来,参与北交所的基金数量未来应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与参与数量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有多少机构投资者能够深挖北交所公司的发展情况和核心竞争力并进行长期投资,而不是单纯参与新股申购和少部分公司产业链投资的配套行为。”诸海滨表示。


如何提高机构投资者参与积极性?


中金投行相关负责人建议从两方面出发:一是持续吸纳优秀标的在北交所上市。当前北交所上市标的涵盖了高端制造、科技、新材料、医药生物等新兴成长板块。更多“专精特新”标的的上市能够极大增加北交所对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机构可以凭借专业的投研水平,充分发掘板块的投资价值。


二是进一步提升市场流动性。机构投资者对所投资标的的流动性要求较高,流动性更高的标的更便于机构建仓。根据二季度末公募重仓情况,机构投资者在北交所投资的标的大多集中于市值100亿元以上的标的,这也符合机构投资者对流动性的较高要求。


降低交易费用和增加可投资标的亦被视为提高机构投资者布局积极性的有力措施。


某券商投行相关负责人认为,降低交易费用方面,可从优化申购模式和引入做市商机制,推出混合交易制度两方面着手。具体来看,由于北交所拟上市公司在新股网上发行申购环节要求投资者在申购前全额预缴申购资金,其发行申购冻结资金量大、冻结时间长,优化北交所新股申购模式,将全额预交款调整为与沪深证券交易所相同的信用申购模式,有助于提高投资者资金的使用效率;引入做市商制度将增加股票流动性、保持交易的活跃性,同时有助于抑制价格波动和价格偏离,维护市场的稳定性,使市场价格接近真实价值。


增加可投资标的方面,可从提高上市企业质量和增设市场指数两个维度出发。进一步扩大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严格把控北交所上市公司质量,让机构投资者有更多优质上市公司可买;同时,随着上市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北证A股的市场特征逐渐显现,北证50等指数的推出也将为机构投资者准确把握市场特征、追踪市场变化提供目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数一帜 (ID:dushuyizhi007),作者:顾瑾 张欣培,编辑:杨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