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原本在云南的房子,居然被原封不动地搬到了美国。
整个过程令人既感慨又感动,也许它不够劲爆被淹没在热搜中,但主页君还是想把这个故事分享给大家。
明星红毯妆造霸占热搜
正如原博评论区所说的那样“越是在紧张的时刻,这种小美好就越弥足珍贵”,希望它同样能够触动到屏幕前的你——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名叫John Flower.
他是弗吉尼亚大学的一名博士,学习的是中国哲学和历史。Flower打心底里热爱着中国文化,他甚至为了更加自由地近距离接触和体验中国,做了一件疯狂的事——
放弃了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终身职位。
很快,Flower在美国最著名的私立学校之一的西德威尔友谊学校当起了中国研究主任和历史老师,他每年都会带着美国的高中生们去到中国的农村走访,交流,学习。
Flower不过是中美交流之间很小的一个“分子”,小到人们根本注意不到那个穿梭在田间的外国人。
但这20多年里,他只做了一件事,让美国孩子更了解中国。
Flower(最左)和学生们
故事发生在8年前——
那时的Flower正在云南德钦县走访中国农村——茨中村,突然发现了一栋藏族人居住的房子,很有当地民族特色。
虽说这类房子只是一栋普通的民房,在云南随处可见,但Flower觉得,“越是普通,就越不平凡”,房子如同一本打开的书,从中能看到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
更何况这座房子坐落于喜马拉雅山底,由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江并流”形成的世界奇观之上。
除了大自然的馈赠外,房屋还受到了佛教、天主教等宗教的影响,将藏族、汉族、纳西族的特色完美且平衡地杂糅其中。
一楼西侧有一个阴凉干燥的房间,专门用来存放农作物和发酵食品;开放式阁楼用于储存干草和晒干的蔬菜,以便在冬季喂养动物;而庭院和门廊则用来酿酒和做熏肉。
这座房子最值得称赞的当属中国人的匠心独运,其采用「榫卯结构」,不用一颗铁钉,仅靠着木头的天然属性就能让房屋延续千年,既坚固不倒还方便拆卸。
凸出来的部分称为“榫”,凹进去的部分则叫做“卯”,榫卯相契合,使木头与木头完美衔接
但遗憾的是,彼时的云南正计划修建新的发电站,而一座新水坝意味着河水将淹没大片土地,其中也包括这栋房子坐落的土地。
比起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便利,消失一座民宿再正常不过,但在Flower看来,它必须要保住眼前的房子。
他脑海中涌现出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我要把它平移到美国去!
在他看来,虽然自己不能带60个孩子去中国,但可以让60个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在美国体验中国。
于是他找到了这间房子现在的主人——张先生,将自己打算“平移”房子的想法告诉了他。
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写了一本寻找香格里拉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里边的人物张尹拉居,就是张先生爷爷的父亲。该小说后被改编为电影,右边为张尹拉居
“没问题,搬吧!如果其他地方的人能看到我房子和村里的民风,我会很高兴的!”张先生爽快答应。
左边为老张,右边为Flower
得益于榫卯结构可拆卸的优势,这个疯狂的“搬家”行动,开始了。
在Flower的主持下,有人开始对房屋的每一个地方进行标记,有人用电脑画出房子的组织结构图,还有人负责将房屋拆成一块块的木头,最后再将木材进行分类和打包...
大货车将木头一车车拉出茨中村,有限的车辆、曲折的山路,Flower和他的团队争分夺秒,想赶在发电站开工之前把房屋运走。
然而,出了村,还有海关、航运等一系列的问题等着他们。
“疯了吗我们?”Flower的妻子Pamela不止一次地发出疑问。
“也许我们是疯了吧,但不试一试又怎么知道行不行呢?”Flower坚定又充满干劲儿。
幸运的是,Flower身后还有村民们的支持。
一直在帮助Flower协调工作的村民文斗认为,这次的行动只是看似疯狂,实则不过是“一群普通人做了一点普通人应该做的事。”
而那件“应该做的事”,就是让更多外国人看到中国隐秘而灿烂的民居。
最终,建造那栋房子的木材翻越高山,跨过江河,从云南来到天津,又从天津港运往巴尔的摩,最终于2017年9月被转移到了西弗吉尼亚州。
到了美国后,Flower面临的是比拆卸艰难十倍的组装复原工作。
在头四个星期里,Flower的学生们先是对木头进行了清理和防虫处理,准备从墙壁开始重建。
为了更好地还原房屋的中国本色,其中一堵墙是用中国传统的夯土方法建造的,这种夯筑方法最早可追溯到铜石并用时代;
而另一堵墙则用了在云南被广泛使用的可持续建筑材料——混凝土。
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是一个重建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次深度感受和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
他们一次又一次惊讶于来自东方的建筑奇迹,每一块木头都写满了中国古人的智慧。
从混凝土到一块块墙壁的完成,从厨房到阁楼的一点点重修,前后历时近3年,这座来自中国喜马拉雅脚底的房子,终于在美国被复原了!
房子原先的主人张先生在得知这个消息后,连忙开心地跟Flower打去电话:“我希望有一天我能看到这所房子!”
“如果你来,我会在你的老房子里招待你,并告诉你‘欢迎回家’!”
在Flower把房子带回美国后,张先生住进了当地政府盖的新房,新修建的水坝也投入使用,而茨中村所在的德钦县成功在2019年摘下了贫困县的帽子。
每个人的生活,都在稳中向好。
而这个“平移”房子的计划,只是Flower教授的一个开始。
随后,他还和妻子在美国共同成立了“中国民居”的非盈利项目。他们的目标很清晰——
在美国建造更多中国的房子,把这里变成中国农村生活的民俗博物馆,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民居,中国斑斓夺目的文化。
让我们把时间的齿轮拨回到现在。
2022年6月26日,中国驻美大使秦刚来到了“中国民居”项目的复建现场。
“一、二、三,一、二、三!”
伴随着整齐划一的呼喊声,顶着烈日的秦刚和在场的学生们一起为院落内的一栋建筑上梁。木梁很顺利被拉起,不一会儿,榫卯结构的房梁就组装完毕了。
随后,秦大使对现场的中国人和美国人说道:
“我们组装了榫卯房梁,每个榫卯构件都比较单薄,但它们互相结合,互相支撑,能承受巨大的压力。
中美两国人民就好似一个个榫卯件,虽然个体的力量有限,但只要我们求同存异、增进沟通、加强合作,就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原博主@记者韩鹏 当时也在现场,他在微博中表示自己还清晰地记得有个美国记者在闲聊时和他说——
“今天的活动注定不会成为头条新闻。但你们的外交官如此真诚友善,这明显打动了现场所有人。他穿着背心、顶着烈日跟大家盖了一天房子,会成为这些孩子在今晚和未来很长时间内,在家庭餐桌和学校课堂上的谈话。”
事实上,这场谈话远比美国记者想象中的要持续得更久。
在秦刚访问完“中国民居”项目四个月后,“‘循迹云南’——云南传统建筑研讨会”在中国昆明、大理和美国华盛顿三地同步线上举行。
来自中国与美国的师生及专家约一百余人参加,大家共同讨论了中国民间建筑、云南传统建筑的历史和特点。
不仅如此,在美国学生学习建造中国房屋遇到瓦片缺失问题时,秦刚还立刻安排了驻美使馆和国内协调,最后,昆明理工大学决定向“中国民居”项目捐赠一批“土生土长”的云南瓦片。
或许正如那位美国记者所说,这些建筑,和那一场场交流活动注定成为不了头版头条。
但这些被我们忽视的民居,虽然普通到随处可见,但并不影响它用有力的臂膀连接着中美人民之间的交流。
Flower说过,“越是普通的,就越不平凡”。
中国的民居很普通,但它一定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