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乌克兰的军工技术输出,中国的国防事业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
比如航母,要是乌克兰当年没有把“瓦良格”卖给中国,就不会有辽宁舰,中国航母事业的起步时间,就会晚很多年。
但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后,中国与乌克兰的关系却出现了微妙变化。有人认为倒向西方的乌克兰已成了敌人,而有人则认为乌克兰依然可以做朋友。那么中乌关系究竟会如何发展呢?
其实决定中乌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军事合作。如果军事合作不断,两国关系自然断不了。
中国从乌克兰引进了哪些装备和技术?继承了苏联部分军工遗产的乌克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号称世界第三大军事强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核大国。
当时乌克兰拥有3500多家军工企业,是苏联机器、舰船、飞机、导弹、火箭装置的重要生产基地。据统计,乌克兰军事工业占苏联国防潜力的30%。
乌克兰独立后,这些军工企业相继陷入发展困境,出现了破产倒闭潮。中国则抓住时机,从乌克兰引进了大量先进的军事装备、技术和人才。
一,大型舰船
中国从乌克兰引进的最大单件装备,是“瓦良格”号航母。
“瓦良格”号原是苏联建造的一艘未完工航母,因资金问题于1993年停建,当时工程量完成度不到70%。1997年底,乌克兰以废船价格向中国推销“瓦良格”号船体,后以2000万美元的低价达成交易。
这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交易,因为中国买回来的不仅是一个壳子,还有装满整整8辆大卡车的图纸资料。这对中国后续改造“瓦良格”,建造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起了巨大作用。
乌方当时向中国转让了DN80燃气涡轮机制造技术。而且航母搭载的歼-15“飞鲨”舰载歼击机,也是在2005年从乌克兰采购的苏-33原型机T-10K基础上研制而成的。
另外,乌克兰还帮助中国建造了训练舰载航空兵的设施和系统,向中国出售了4套阻拦索,以及舰载教练机苏-25UTG的技术。当时中国工程师、飞行员、技术专家曾多次访问位于克里米亚的尼特卡舰载机训练中心。
除了航母,中国从乌克兰引进的第二个重要的海军装备是“欧洲野牛”。
经过长达6年的谈判,2009年中国与乌克兰签订了进口4艘“欧洲野牛”级大型气垫登陆艇的协议,总价格3.15亿美元。其中两艘在乌克兰建造,另两艘在中国国内组装。
“欧洲野牛”的标准排水量为480吨,满载排水量达555吨,最高速度63节,全长56米,宽25米,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气垫登陆艇。其运载能力强、火力猛、速度快,非常适于突袭岛屿。
在战时“欧洲野牛”可携带3辆主战坦克或10辆装甲运输车,执行100-200海里半径内的快速突击任务。
“青海湖”号补给舰也来自乌克兰。该舰原是乌克兰建造的一艘油船,尚未建完便停工了。1993年中国买下该舰,拖回大连造船厂续建。1996年交付海军南海舰队,满载排水量达37000吨,是当时最大的综合补给舰。
“雪龙”号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也由乌克兰建造。中国于1993年以1750万美元的低价购得此船,后经过改造,成了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
除了上述舰船,中国还差点从乌克兰引进“光荣”级导弹巡洋舰“乌克兰”号。
该级巡洋舰总共有四艘,首舰就是今年4月沉入黑海的“莫斯科”号。“乌克兰”号是第四艘,到苏联解体时还未完全完工。
该舰长187米,宽20.8米,标准排水量为9300吨,舰上装有巨大的圆管状远程反舰导弹发射装置,被西方称为“航空母舰的杀手”。
2002年,乌克兰曾有意将“乌克兰”号连武器装备一起卖给中国,包括先进的雷达侦察系统和S-300“堡垒”防空导弹系统。不过因为俄罗斯等国家阻扰,最终没能达成交易。
2017年,乌克兰拆除“乌克兰”号上的舰载武器准备再次出售,但在西方阻力下,也未能成功。如今的“乌克兰”号已彻底沦为了一堆废铁。
二,航空发动机
在航空方面,除了前面介绍的舰载机,中国对乌克兰的航空发动机,也是期待已久。
提到乌克兰的航空发动机,就不得不提马达西奇公司。这家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公司,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航空发动机生产商之一,具有制造先进的固定翼飞机发动机、直升机发动机、工业涡轮机的能力。因此它曾经被誉为“苏联航空工业的心脏”。
而中国与马达西奇的合作也由来已久。1954年,新中国制造的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就是源自马达西奇的M-11FR活塞发动机。后来的运-8运输机、AG600水陆两栖飞机也是在马达西奇发动机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
陆航主力装备米-171直升机,用的也是该公司的TV3-117系列发动机。2018年汶川地震救援初期,将60多台推土机、挖掘机等大型设备运送到现场的重型直升机米-26,同样采用了马达西奇的涡轴发动机。
此外,K-8J教练机、L-15教练机等机型,也装配着马达西奇的航空发动机。
2016年,马达西奇曾在中国授权生产该公司旗下的航空发动机,如D-136、AI-450S通用航空飞机发动机、D436-148FM和D-18T高涵道比涡扇发动机,D-27对转涡轮螺旋桨发动机、AI-222系列军用喷气发动机等。
其中,D-18T发动机,是安-225、安-124重型运输机的发动机。“空中巨无霸”安-225最大起飞重量达640吨,是世界上载重量最大的飞机,世界上原本只有一架,遗憾的是已在乌克兰被摧毁。
如果能得到D-18T,就可以提升中国大推力航空发动机技术,帮助中国研制出更大载重量的运输机。目前中国最大的运输机运-20的最大起飞重量为220吨,最大载重能力66吨,如果能换装乌克兰的发动机,运载能力将会大大提升。
运-20最初使用的是俄罗斯的D-30发动机,技术上已经有些落后。后来中国计划换装乌克兰的发动机,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没能实现。
2019年,据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披露,安装国产发动机后,先前因使用乌克兰发动机而使运-20产量受限的问题已经解决。就这样,D-18T与运-20成功擦肩而过了。
除了航空发动机,中国在90年代还向乌克兰购买过两台RD-120液体火箭发动机,并以此为基础研制出了拥有自主产权的发动机YF-100,大大缩短了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与国外的技术差距。
三、坦克发动机
乌克兰的坦克发动机,也是中国的抢手货。例如,中乌两国曾在2011年签署过一份为MBT-2000坦克提供6TD-2E9型发动机(1200马力)的合同,数量超过200台,总价值约2000万美元。
比较尴尬的是,在2009年竞标秘鲁主战坦克项目时,中乌都参与了竞标。最后秘鲁选中了中国的MBT2000,为此乌克兰还对中国发出了一次警告——没有乌克兰同意,中国出口秘鲁的MBT2000就不能装备6TD2柴油机。
除了中国,乌克兰还向巴基斯坦出口坦克发动机及动力组件,用于装备中巴合作研制的哈利德主战坦克。
四,导弹技术
除了舰船、航空方面的合作,中国也从乌克兰获得过一些关键的导弹技术。
此前,曾有媒体称中国的东风-41与俄罗斯的R-36M2“部队长官”洲际弹道导弹很相似。“部队长官”原由乌克兰南方设计局设计,很多生产环节也分布在乌克兰。因此外界一度怀疑是乌克兰向中国提供了相关技术。
不过后来一位俄罗斯专家否定了这个说法。他说东风-41不是苏联导弹的仿制品,同时他也肯定了中国从乌克兰获得了一些关键技术的说法。
“部队长官”是一种巨大的液体燃料导弹,起飞重量达211吨,而东风-41是一种固体燃料导弹,采用的是轨道和汽车机动发射方式,与“部队长官”显然有着本质的区别。
另外,乌克兰的图-95MS和图-160战略轰炸机配备的部分KH-55亚音速巡航导弹,也被中国购得。乌克兰还曾出售给中国和伊朗可以携带核弹头的战略巡航导弹X-55。
马达西奇,中乌关系最大变量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在舰船、导弹、航空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在很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乌克兰了。乌克兰对中国有用的技术和装备,已经越来越少。
不过对中国来说,乌克兰也还没有达到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地步。因为乌克兰手里还有中国急需的航空发动机技术。
2019年12月,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总裁博古斯拉耶夫曾表示,已将公司过半股份出售给中国公司。同时,中国公司还承诺对其投资2.5亿美元。
因为西奇公司的巡航导弹发动机和舰艇燃气轮机的研发实力也不容小觑,所以如果这次收购成功,将对中国航空、舰船动力技术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进步。
但无奈美国从中作梗,搅黄了这次收购。按规定,如果交易最终取消,乌克兰就需要向中国支付至少5亿美元的违约金。但美国不会出钱,乌克兰更没钱,所以这笔违约金能不能兑现,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所以,未来乌克兰也可能因为违约金压力而继续履行合同。这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中国应该会继续保持与乌克兰的合作信心,毕竟乌克兰手里还有中国需要的技术。至少在中美关系、中乌关系没有出现巨大震动之前,中国还不能放弃马达西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