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尚儒客栈(ID:CMCC-ningyu),作者:开心爹,题图来自:作者拍摄


得知我在山村租房生活之后,不少朋友非常好奇:你在市内有风景如画的居所,为什么跑到山沟里去受罪?今天就说说我的心路历程。


强调一下,本文完全是个人的感受,非喜勿喷。


“引子”


我是1994年参加工作的,入职的单位当年叫邮电部移动通信局,工作原因使得我有机会和海外人士接触交流。


大概是1997年香港回归的那段时间里,有一次我们几个人和一位来自台湾的老专家聊天,他说不出十年,你们这些人都会有自己的车子和房子。


当时听到他这个判断,我们哈哈大笑,觉得他是在忽悠,毕竟那个时候,大家都很穷。


虽然当时的中国大陆已经有了商品房,但我们都觉得:如果能在退休的时候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哪怕是筒子楼里的格子间,就幸福无比了!


但是他却严肃地说:“台湾、香港,都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现在大陆的势头非常好,和当年我们一样的,所以车和房子,你们一定会有的。”


“蜗居”


那时的邮电部移动通信局是事业单位,有福利分房的机会。我在《新婚十年》里毫不避讳地告诉了大家,当年结婚的重要动因就是结了婚的人才有分房资格,而当时单位准备分房了。


1998年,我在马连道的一个塔楼里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家。那个时候有多少人刚结婚就能自己出来住的?所以觉得幸福得不得了,兴奋地把新房子做了装修。


上个世纪末的时候,移动通信产业已经开始腾飞,增长每年都不止翻倍。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大,意味着人员的扩充。新进来的人没有房,于是单位又积极找房源,而且向年轻人倾斜。


2001年单位第二次分房,我的家搬到白纸坊桥旁边,升级到了两居室。虽然还是塔楼,而且朝向是正西,但房子面积比父母的居所还大,想着会在这里住很长一段时间了,所以装修时深度参与,尽心地把房间改造得生活工作两相宜。


再后来,赶上了国家住房制度改革,允许居民按照成本价或者标准价购买已建公有住房。于是不到30岁,我就有了自己名下的房产,算起来距离我们和那位台湾老专家聊天,还不到5年的时间。


“繁华”


2003年的非典,让大家感受到了疾病与死亡的威胁,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环境。有一天我和太太偶然谈及日渐火热的商品房,还和一个买房不久的朋友通了电话聊。他非常热情地说,前段时间跑了不少楼盘,现在还在兴头上,何不一起去转转。刚好第二天是周末,于是我们相约去北京西北一带看房子。


那天我们先看了几处楼盘,邻近中午的时候,到了世纪城,其中有一套在建的户型让我们眼前一亮:宽敞的客厅,通透的布局,尤其是区隔出了各种功能区,这对于住了几年狭小居所的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啊。


但是按照当时的积蓄和收入能力,这套房子的价格超出我们预期的上限,如果买下来,恐怕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要过上负债的日子。对此我们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于是回家之后好一通商量,最终决定:为了人生终极目标,拼了。


第二天上午,我们又去了售楼处,交了订金。此时离我们最初商量看房,不到36小时。


这就是机缘巧合吧。


回头看,当年我的纠结有些可笑;但观念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转变的,当年的“痛下决心”,只不过是如今的常规操作。


那个时候不会料到,本世纪初的移动通信大发展,变革举措频出,电信运营商的待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我赶上了时代机遇,不到10年就还清了贷款。


那个时候不会料到,此后房价扶摇直上,如果不是当初果断决策,看着房价夸张地上扬,我是决计不敢背负巨债赌未来的继续上涨。而事实却是:那个时代几乎所有下了赌注的人,都赢了。


既然将这套房子作为人生终极目标,自然装修也更花心思,聘请了专业设计师和施工队,精益求精地把房间装扮好。最终交付的时候,施工人员离开房间之前,还仔仔细细地巡视了一番,才恋恋不舍地离开,那个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这套房子凝聚着他们的心力,也承载着他们的自豪。如果不是后来我拦着,不知道装修公司会把多少客户带过来,展示他们的精品成果。


我很幸运,虽然买的是期房,但世纪城的开发商兑现了几乎所有的承诺:房子按期交工;绿化带修缮完毕;学校等配套进驻。附近的商场也修好了,是当时亚洲最大的购物中心,几乎所有的生活消费都能可以在步行范围之内搞定。


似乎一切需求和憧憬都实现了,安居乐业,在这里,我一住就是十几年。


“安逸”


2017年我从移动离职,马不停蹄地去了华为,之后大部分时间在京深两地辗转。二十多年来,我第一次体会到,工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之后,对生活产生了冲击,回到自己的居所时,内心会觉得不舒服。为什么呢?


经过一番反思,我明白了:


刚住到世纪城的时候,我还是三十岁的年纪,与繁华喧闹的都市生活更匹配,工作时间严肃紧张,工作之余的休闲时间也是追求效率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潜移默化之中,心境变了,对外部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对嘈杂的抵抗力越来越差。


另一方面,离开习惯的运营商体系,需要适应华为的新环境,工作压力变大,因此更希望周围的环境能与之形成反差,能够安静平和些。世纪城与便利性并存的纷乱,在别人眼中可能是热闹的市井烟火气,而对于我来说感觉越来越不舒服。


看看周边,我忽然发现:这些年来很多朋友都搬了家、换了房,不都是赚了更多的钱搬进更大的房,而是住进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地方。


那我心目中适合的地方是哪里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首次下载了卖房的APP,尝试着通过网络搜寻自己都不清晰的目标。


好运气再次降临在我身上,弹出的推荐房屋中,有一套看着不错,于是打电话约了中介的时间,当天下午就来到了离机场不远的一个小区。



小区的环境十分优美,住户也不多,整个小区的人加在一起,还没有世纪城的两栋楼人多。待售的房子装修风格和我们的品味非常一致,但此前我从未看过二手房,完全没有经验,不敢一锤定音。于是又转了几个地方,越转越觉得最初看的房子最适合。经过一番无果的讨价还价,卖掉了白纸坊的房子,又搭上了几乎全部的积蓄,2018年春节,我搬进了新家。



这个时候我觉得精力和心力都不能支撑着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装修,好在风格一致,把自己的家具搬进去之后,我们就直接入住了。房子的面积没有什么变化,但居住环境有了质的改善。小区里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一年四季风景如画,随手拍出来的照片都如明信片一般。全封闭式的管理屏蔽了小区之外的人,我最喜欢的就是带着开心在小区里静静地散步,无丝竹之乱耳,很多思考和决策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



当时我觉得,终于找到了自己理想的生活居所,可以在这里住一辈子了。


没想到,我又错了。


“宁静”


2020年,我自认为已经完成了在华为的使命,辞职回京后,如愿以独立咨询顾问的身份,继续推进数字化产业。能用喜欢的方式去做喜欢的事情,“无案牍之劳形”的梦想成真,我可以自豪地说,已经活成了绝大多数人的理想状态。


可我毕竟刚满五十岁,希望能多一些人生经历和体验,希望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作为咨询顾问,很多事情并不是自己能左右的,所以想找些自食其力的工作,把自身的活力释放到能产生价值的地方。比如:种地。


在体验了一个夏天的农民生活之后,我开始寻找自带菜园的院子,希望能以租赁的方式开始新生活。


产生这个想法,首先是因为我意识到,如今的工作方式已经彻底改变,信息的输入几乎都来自线上,信息的输出大部分也可以在线完成,以我的工作为例,只要网络能通,人在哪里,其实并不重要。疫情三年以来,我就没怎么离开北京,但是照样顺利开展自己的业务。


其次是原先我最满意的小区环境明显下滑。前些年小区所属的开发商过于激进,如今整体经营情况不佳,这种窘迫逐渐辐射到了物业服务,尽管员工个体很努力,也难为无米之炊;而物业变弱又会激发一些业主的斗志,相对于和平共处,他们似乎更习惯于“按闹分配”,矛盾冲突时隐时现。


如果把关注的范围再扩展些,就会发现这几年下来,普遍的反映是压力越来越大,工作越来越卷,周围产生越来越多的负面情绪。我并不知道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能做的只能是拉开距离,尽量远离。


所以,我第一次来到怀柔深山里的这所小院,就被这里的宁静吸引了。开阔的视野,空旷的山林,即便在白天也听不到什么噪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用琢磨和在意别人的态度,不需要与他人协作,每天的忙碌都有所收获,而且这份收获属于自己。


当然,山村里物质生活条件远不如城里,外卖到不了,快递都要自提,商场没得逛,更不要奢望看电影逛博物馆。但是,相对于在这里拥有的宁静,我觉得这些困难都不足为惧:有了问题就想办法解决,如果解决不了的也释然,因为这是拥有宁静的代价。


“结语”


如今的我也到了那个台湾老专家的年纪,又总结出这样两条规律:


第一,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时代机遇,前人的成功经验可借鉴但不可复制,成功者往往是坚信自己的信念持续努力,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方式的幸运儿。


第二,如果能做到持续成长,无论是财富的增长还是生活诉求有变化,你大概5~8年就要搬一次家,所以不必在装修上花太大心思,努力的你会有更好的家。


我这个院子租了5年,不知道5年之后我的心境和状态会是什么样子,会不会又有对家的新追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尚儒客栈(ID:CMCC-ningyu),作者:开心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