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埠遗址群位置分布图,蓝色线条为仓溪(西、中)和倒水(东)。
大墩遗址。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记者来到4座遗址之一的五峰村“寨墩”,只见仓溪河从旁流过,壕沟环绕的土墩郁郁葱葱,在平坦开阔的田野中显得突兀。考古团队《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报告》显示,寨墩东西长70米,南北宽50米,面积3500平方米,保存完好。分析勘探发现的陶鬲足、陶罐残片,专家初步判定遗址年代不迟于西周晚期。
庙墩遗址。
记者随后来到距此2公里的宝店村“曾家墩”,现场随处可见不久前基建施工翻出的褐色陶片和泛红烧土块。考古团队负责人、武汉大学教授陈官涛介绍,烧土是古城墙基,古人用火烧方式强化硬度。曾家墩遗址是一个高约6米的椭圆土台,东西长100米,南北宽75米,面积达7500平方米,是4座遗址中最大的。
曾家墩遗址。
考古团队在陶岗村“庙墩”、淋江村“大墩”发现了另外2处遗址,它们沿河而踞,也有壕沟环绕。加上井山村发现的一座贵族墓,陈官涛将这些遗址统一命名为“仓埠遗址群”。
龙王墩大墓及其附近墓葬分布。
仓埠位于武汉市东北部,是历史文化名镇。当地文保部门负责人郭建林介绍,遗址群是在仓埠古镇文物保护和普查中偶然发现的。2022年4月,曾主持武汉大学“一带一路”新疆考古的陈官涛团队应邀参与仓埠古镇保护规划,一次走访中得知井山村中心龙王墩周围曾有6个土墩,呈典型古代墓葬群分布。他们随即对龙王墩进行勘探,最终证实这是一处带封土的贵族墓。仓埠遗址群面纱由此揭开。
考古发掘出土的寨墩文化层。
曾家墩遗址出土的陶片。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陈官涛表示,这可能是盘龙城之后武汉又一重大考古发现,有望填补武汉城市发展史乃至中国周代史上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