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蛙蛙日记,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女人做了母亲,便喜欢吃鱼头了”。

“‘为自己而活’终究还是理想状态下的宣言,低下头望见的一地鸡毛,却是父母实实在在面对的日常琐碎。”
“‘为自己而活’终究还是理想状态下的宣言,低下头望见的一地鸡毛,却是父母实实在在面对的日常琐碎。”


在儿时的课文里,“鱼头”被视为母爱的象征。母亲谎称自己喜欢吃那全是骨头的“鱼头”,只为了让孩子多吃些鱼肉。


(经典课文《妈妈喜欢吃鱼头》)<br>
(经典课文《妈妈喜欢吃鱼头》)


如今的90后父母,却反其道而行之,瞒着孩子“偷偷”吃起了鱼肉——分享起“再甜不能甜孩子,再苦不能苦自己”的“名言警句”。


“孩子非要吃猪蹄,我没舍得。送完孩子给自己买了两个吃。”


“我决定了,等会买杯奶茶,在孩子放学前喝完。”


(网友的“再苦不能苦自己”)<br>
(网友的“再苦不能苦自己”)


看似玩笑话的背后,却是育儿观的悄然变化。


从饱含舐犊之情的“再苦不能苦孩子”,到如今戏谑般的“再苦不能苦自己”,当下年轻父母对自我需求的重视逐渐浮出水面——一种沉寂在伟岸的“父母”二字背后,长久以来被忽视的自我满足的需求。


当自我需求逐渐被尊重,从前那种自我牺牲式的父母之爱,是否还适用于当下的时代?“自我奉献型”的父母与“自我满足型”的父母之间,相隔的究竟是年龄还是观念?


“半颗猕猴桃”的付出,感动了谁


“再甜不能甜孩子”的玩笑话,之所以能在互联网上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未尝不是经历过“以孩子为天”育儿观的一代人,对老一辈“自我牺牲”式付出的一种反叛。


不久前,一篇名为“没想到我也逐渐成了父母辈那样的人”的帖子上了热榜。


(“半颗猕猴桃”原帖)<br>
(“半颗猕猴桃”原帖)


发帖人说,自己常买9.9元一个的猕猴桃,但“从来没有吃过一整颗”,只敢把“剩下两半厚厚的皮啃啃”。原因自然是想将价格不菲的猕猴桃留给女儿吃。


本是感人的亲情故事,网友却出人意料地对发帖人进行了质疑与批评。在不少网友看来,这样的“牺牲”不过是一种“自我感动”,无形之中会让孩子产生亏欠感。


在被吃“边角料”的父母感动之余,孩子不免会产生一种负罪心理——“都是因为自己,父母才如此卑微、不易”。在品尝猕猴桃的甜之前,孩子先目睹了为人父母之苦,如何还能毫无负担地享用美味呢?


(“半颗猕猴桃”帖子下的热评)<br>
(“半颗猕猴桃”帖子下的热评)


父母辈这种省吃俭用、任劳任怨的育儿方式,一方面是物质经济匮乏下的不得已,一方面却也成了孩子头顶悬挂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吃食仅仅是这类育儿观的一个缩影,多少父母无论是在经济、时间上,都将所有的“宝”押在孩子身上。如果未能得到孩子学业上,或是生活中的正向反馈,就难免加之指责诘难。


(电视剧《小欢喜》中的英子)<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电视剧《小欢喜》中的英子)


付出,有时也会变成索要回报的筹码。


尽管非父母所愿,但对于网友而言,不少“自我感动式”的付出,常常会演变成令孩子无法喘息的“道德绑架”。若稍不懂事勤俭,孩子难免反省,自己能否对得起父母的省吃俭用?若不能让父母事事顺心,孩子便开始检讨,自己是不是“亵渎”了父母的牺牲?


柔软的爱,在付出感的肆虐中,变成了伤人的利剑。


(网友评论)<br>
(网友评论)


沐浴着这样沉重的“爱”,孩子在压力之余,也不乏对父母的心疼与歉疚。


在看到父母吃剩饭时,孩子未尝不想让父母吃上一顿热乎的饭菜;在目睹父母为了省下看病钱,被“小病小痛”折磨时,孩子的内心未尝不像被火油烹炸过一般难受。


这样的付出,真的是孩子所愿吗?


苦与甜的分配,是优先级的变动


自我意识渐强的新一代父母,似乎发生了一些改变。


与从前“众星捧月”般的育儿方式不同,如今的90后父母,选择与孩子“平起平坐”,甚至是“父母优先、孩子靠边”。


如果说过去是把砸锅卖铁换来的馍馍,一心全捧给孩子,秉承着“新型育儿观”的父母便不吃这一套——他们宁愿公平起见,将馍馍一分为二。


最甜的“西瓜心”不再是孩子的专属,嘴馋的父母也可以在中间挖下一大勺;孩子的进口玩具也可以往后稍稍,妈妈的新包已经等不起了。


(网友评论)<br>
(网友评论)


这种优先级的变动与其说是“自私”,不如说是新一代家长对自我需求的重视。


在他们的眼里,孩子不再被视为父母梦想的延伸、家庭唯一的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是家庭的希望,每个人的欲望和需求都值得被满足。他们不是孩子背后隐形的翅膀,而是一同扶摇而上的伙伴。


或许“养儿防老”“望子成龙”对新一代家长而言,不再是一种目的,而是随遇而安的结局。毕竟他们说:“我当过孩子,所以我知道养孩子没啥用”。既然没啥用,那便只管享受过程,无问结局。


(“新时代父母”的热帖)<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新时代父母”的热帖)


在家庭之中,父母往往是掌握绝对权力的“上位者”,其情绪在传递与流动之中被逐渐放大,氤氲缭绕成一种特定的家庭氛围。


而懂得自我愉悦、自我满足的父母,自然更容易打造“松弛”的氛围,一呼一吸之间皆是自由而非捆绑。


尊重他人的需求,则成了这个家庭中的孩子无师自通的一课。当自己不再是“宇宙的中心”,孩子的双眼便开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体察他人之所需、回应他人之所感。


在这样的“松弛家庭”中,爱是双向的包容,而非单向的付出。孩子无需为无法回馈厚重的父母之爱而懊恼,家长也不必为了付出却没有回报而怨愤。


“吃鱼头”的父母,真是过去式了吗?


“松弛家庭”的氛围固然令人艳羡,但却不能忽略“自我满足”背后的时间与经济成本。


对于不少家长而言,“自我满足”则意味着孩子的“无路可走”。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父母的“牺牲”,是生活重压之下的佝偻,也是社会焦虑之下的症候。


时过境迁,“吃鱼头”的父母,却从不缺席。


“鸡娃”家长是他们在当下的新样态,“学区房”则成了新时代的“鱼头”。


(新时代的“鱼头”——学区房)<br>
(新时代的“鱼头”——学区房)


“从豪华大三居,搬到几十平的老破小”之类的新闻屡见不鲜,父母的“牺牲”并非“自讨苦吃”,而是压力下的迫不得已,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家庭教育负担的增加都是他们焦虑之源。


在当下,学历、文凭仍在社会竞争中占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在阶层的跃迁之中所扮演的角色亦是举足轻重。而对教育资源的争夺,则成了让子女向上流动的关键一环,教育经费自然成了家长们避无可避的刚性支出。


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则更是让新时代父母的钱包“雪上加霜”。倾全家之力换来的学区房并不能带来一劳永逸,所谓的“重点幼儿园”仅仅是这条赛道的起点。重点幼儿园后的重点中小学、重点中小学毕业后的名牌大学,也仅仅是主赛道上的单线条。体育特长、艺术特长,这些延伸赛道无一不是对父母“牺牲”信念感的莫大考验。


(育儿博主制造的“焦虑”)<br>
(育儿博主制造的“焦虑”)


“自我牺牲”或许是为人父母的天然本性,却也是“内卷”时代之下的无奈之举。


“再甜不能甜孩子,再苦不能苦自己”的父母,其心态固然值得学习;但对“无私付出型”的父母,我们却也要理解他们背后的良苦用心。


“为自己而活”终究还是理想状态下的宣言,低下头望见的一地鸡毛,却是父母实实在在面对的日常琐碎。或许父母年少时也曾追随皎洁的月亮,却在万般无奈之下拾起了脚边的六便士。


当脱离了“玩笑话”的语境之时,这种“再甜不能甜孩子”的观念也未尝不会被拿出来横加批判指责。


(对“甜自己的父母”的指责)<br>
(对“甜自己的父母”的指责)


事实上,社会环境天然便对父母有一种“无私”的角色期待。无论是“再苦不能苦孩子”还是“鱼头的故事”,都暗合了一种父母要为孩子无条件牺牲的规训。


但“好父母”本不应只有一种评价体系与标准,对甜与苦的分配争论不休,却也恰恰印证了当前对“好父母”的评价仍然照本宣科,缺乏多元性。


对于我们而言,一昧抱怨只会割伤亲情,沟通或许才是心灵之间的捷径。


不论是在“自我奉献型”还是“自我满足型”的语境下,父母都是其中的绝对主导者,父母在其中牢牢掌控着“甜”与“苦”、鱼头与鱼肚子的分配权。但对于逐渐成长的我们来说,也该试着主动出击,作为家庭交响乐中的指挥者,调整家庭呼吸的节奏。


下一次,抢在父母之前吃个鱼头试试呢?


参考资料:

[1]“猕猴桃的“爱”:自我感动式吃苦,感动了自己,却苦了孩子”  公众号:育儿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蛙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