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ID:hangyeyanxi),作者:赵颖(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编辑:卷心菜,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活到老,整到老”
最近在闲暇时间看视频的时候,发现X网红的身材突然由丰满变得瘦削,四肢纤细,腹部平坦,脸部轮廓清晰,与之前判若两人,我还在惊叹于其身材管理为何如此有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体型变化如此之快,我也想去学习一下,后来打开评论,果不其然,大家都想要直到变成“性感辣妹”和“白幼瘦”的秘诀,X网红本人也给予回复,声称自己是打了“速瘦针”的缘故。
“速瘦针”也叫“减肥针”,在网络上爆火出圈是因为其提出的“20天暴瘦10斤,其实就是在身体里注射一种用来治疗二型糖尿病的处方药,通过抑制食欲和减缓肠胃蠕动,虽说在注射之前需要严格的身体数据测评,但还是会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即使有严格的测评,但是这种减重方式只是暂时性的,本是为了医疗,而不是医美,如果停止注射,没有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减重,很快就会反弹,且据医生说会增加结石的风险;二是市场不可避免的缺陷和纰漏就在于只要有巨大的盈利空间,就会出现一些不正规现象,总有人铤而走险来分一杯羹,很多没有资质的医疗机构也许会通过更便宜的价格、更宽泛的数据标准来为一部分人开展服务,这种情况下,如何来保证身体的健康呢?
但是运用科技与医疗的手段达到了快速减重效果这件事情发生在她的身上,倒也不意外,毕竟她也被称为“整容狂魔”。
几年前某档生活纪实类节目中,X网红还未成年,节目组给的人设是叛逆少女,在接受采访时她说出了“活到老,整到老”这样的“人生信条”在她的世界里,对自己原本的样貌非常不满意,认为美丽是终其一生都要去追求的,而追求美丽的办法则是通过整形美容手术这一“科技”手段,在多年后她成为一名网红,与身份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样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眼睛变大了,额头饱满了,鼻子小巧高挺了,下巴变瘦了,整张脸都变成了自己所追求的美丽的样子,她本人也毫不避讳自己多次整容的事实,是在社交平台上通过直播或视频的方式分享整容经历,给想要通过整形美容手术去变得美丽的群体提出建议和避免会踩的坑,也算“久病成医”。
最近非常流行的一个词“科技与狠活”,主要是用来指在食品加工行业里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合成食物,食品添加剂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而被添加到我们日常吃的食物里,并且整在个制作过程简单粗暴,完全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整形美容手术或许也是一种“科技与狠活”,且不说整形之外的附加后果,单说整形本身就是一种运用技术手段,需要承受巨大痛苦的改变过程。
整形、整形美容、美容这些概念有着不同的含义,首先整形手术既包括功能修复手术,也包括外形上的提升,根据美国整形美容外科研究院的定义,整形手术是一门外科专业,专门用于修复因先天失常、外伤、烧伤、疾病等导致的面部和身体缺陷,电影《人生大事》中男主人公所从事的殡葬行业里就有给逝者修复身体与面部的工作,这也可以算作整形的一种;整形美容手术则是一门附属专业,仅限于通过手术和医学方法提升外貌[P05];美容就更加日常化,包括平时的护肤、情节等不需要进行手术的过程。
通过一年的田野调研,文华认为整形美容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也涉及到资本市场对个人生活最私密的领域——身体的控制,所以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解释整形美容手术对女性身体的重塑与改革开放后国家权力和市场力量的重构之间的复杂关系上[P10]。此外,在全球化时代的审美标准和求美实践方面,同质化与异质化之间的张力也是作者为展现较为完整的整形美容手术的影响而做出的努力。
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整形美容手术是西方的一门外科专业,传入中国的历程将近百年时间,时间如此之久主要有文化与国情两个方面的大背景来影响。
首先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在数千年的积累和沉淀下有着相反的主张与追求,自然西医和中医在疗愈方法上也就有区别,直到今天我们也仍然在争论西医和中医谁更有效的问题。二者最大的区别是强调整体还是部分,在西医被引入之前,强调身体完整性的中医理论和身体哲学并不支持西医所倡导的手术和人体解剖,认为哪里出了问题就把那一部分从身体里剔除是对“受之父母的发肤”的不尊重,是不孝的表现,所以西医在近代中国被接受的过程并不顺畅[P29]。直到后来,中国的精英和知识分子阶层对科学、进步和民主的兴趣日益增长,西医的部分治疗方法也被看到实效,才逐渐被国人所接受。此外通过西医方法治愈身体这一行为,也映射出我们开始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建设自己祖国的意义[P31]。
随着西医在中国逐步被接受,整形美容手术也开始传入中国,首先是上海,新兴的西方消费文化促进了20世纪30年代整形美容手术在中国的出现,美丽的女性形象在被广泛应用于推广产品、象征现代性的同时,本身也成为人们想要的商品;在抗日战争和内战时期美容整形手术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建国因为国家提倡节俭的生活方式,追求美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标志,要受到谴责,并且国家将男性化的女性形象作为美的典范宣传,所以整形美容手术在建国后完全停滞[P43]。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和宽松的环境下,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接受能力变得更强,更加包容和接受多元,使得女性对迷人魅力的渴望再次苏醒,最先是通过时装表现出来[P49]。八九十年代的广东和上海通过繁荣发展的美妆产品在中国创造出一个巨大的“美女形象”的消费市场。21世纪以来,医疗美容业开始迅速发展和繁荣起来[P52]。
三、“漂亮就是资本”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范围里,整形美容手术需要花费高昂的费用,往往是明星和有钱人才有资本去做这类型的手术;并且整容往往会带有“延续”性质,在一个地方动过之后就会觉得其他地方还可以再“加工”一下会更好看,“做完鼻子之后觉得我的嘴巴太薄了,配不上我的鼻子,就去丰唇,做完唇部之后觉得脸太宽了,就去削骨和垫下巴……”所以很多时候整容是需要“配套”的。
但文华通过调研发现,整形美容手术实际上不是富人和精英阶层的特权,选择美容整形手术的群体来自各个阶层和各行各业[P89],打破了我们所固有的需要上镜的明星和网红才会去做整容手术的印象。
“整形美容手术相当于一种仪式,标志着人从生命中的一个位置走向另一个位置[P129]。”很多中国女性选择整形美容手术最适合的理由是为了“实用”,她们坚信漂亮的外表能够帮助她们找到更好的工作或配偶、保障婚姻、巩固社会地位或者从农村进入城市[P95]。
所谓“漂亮就是资本”概括了很多年轻女性在就业与婚恋市场中的选择,认为通过整形美容手术改变自己的外貌看作一种投资,一种能够为自己带来好运的投资。因为确实存在现实的情况是很多职业都有要求身高、样貌和身材,所以出现“断骨增高”、“整形美容”和“快速减肥”等产业;漂亮的外表能够提高找到更高质量配偶的概率,这也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在现实中与人接触时,外表就是第一张名片。
中年女性在婚姻及再就业市场中也面临着较大的容貌焦虑,很多人对自己的身体形象产生了不安全感,而繁荣发展的美容行业则为这部分人提供了一种虚拟的安全感。在就业市场中本就存在着针对女性的职业性别隔离和歧视,这些中年的女性受教育水平低下,缺乏与不断变化的市场对接的技能,所以多数只能进入较为低端的服务行业,但是服务行业的门槛也越来越高,样貌和年龄是影响中年女性进入的两大门槛,为了实现顺利再就业,这些女性只能通过寻求整形美容的帮助,让已经失去的“青春饭”再次在短期内追回来,因为年龄已无法再倒退。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到城市,而且城乡差距在经济和生态方面的表现也越来越缩小,但“并没有消除农民和城里人在审美品位和身体文化方面的文化边界[P134]。”“伴随城市化过程而来的人口流动造成了巨大的社会不确定性、资源和缺乏和对未来的不安全感,导致了很多女性产生所谓的外貌焦虑从而选择整形美容[P137]。”
关于女性做整形美容手术,一种观点是认为这种行为是对男性凝视的屈服,另一种观点认为对美的需求的日益增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果[P09]。针对第一种观点,整形美容手术目前已经不再是女性的专属行为,很多男性也开始割双眼皮、垫鼻梁、打各种美容针,甚至比女性更加狂热[P07];对于第二种观点,以中国首位“人造美女”郝璐璐的出现为例,实际上是表现出一种身体政治的转变,经济的日益增长带来的是通过消费文化来控制者女性的身体,是一种更微妙和精巧的控制方式[P85]。因为整形美容市场中存在的巨大的利润空间,所以不可避免的会存在阴暗面,很多诊所中的医生资质和设备都没有达到医疗标准,并且个人也无法对手术风险有所控制[P72-73]。
但做整形美容手术的女性不一定是被动的受害者,个人当然可以通过手术追求美丽、自我提升和自我实现,“身体不再象征不可变更的命运,而是变成了灵活的资产,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一个原材料的集合体,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塑造真正的自我[P08]。”“虽然女性在社会等级和地位上较为明显的不同,但其相同之处是遵从着相同的主流身体审美观来改造自己,即对青春和女性美的推崇[P130]。”所以重要的是去尊重女性的决定和选择,并且客观地去看待她们所作的选择。
四、外貌的商品化与全球化
“大众媒体造成的消费欲望是整形美容手术在中国受欢迎程度猛增的推动力[P154]。”在杂志、电视等大众媒体上年轻貌美的女性形象被推崇,并且无意或刻意地将所谓“理想”的身体状态与声誉、幸福、爱和成功联系起来,导致一些平均样貌和身材的人认为身体的某些方面阻碍了她们与当代的理想美标准保持一致,所以选择躯体技术和生物医学的手段让身体被“重塑”。
“结果却是脸和身体被与拥有它们的人隔离开来,变成了大众媒体所主宰的消费对象[P153]。”“消费文化的内在逻辑就是无止境的欲望和不断的消费[P159],”在消费文化超现实理想的规则下,不满足“标准”的身体形象会让人很自然地想到它的主人因为懒惰或缺乏自律而放弃了对美丽的追求与身材的管理[P178],现实与社会没有留给我们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去透过外貌了解一个人的内心是否非常乐于接受自己的现状。一方面,女性使用购买力积极建构自我认同,另一方面,她们被动地被利益导向的市场所剥削,女性的身体被全面地商品化。
举办“世界小姐”大赛为海南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被认为是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景象到被称赞是美容经济的助推器[P178],”近几年无处不在的选美比赛、模特大赛等在中国的举办起到非常好的宣传效果,这无疑凸显了成功的经济增长政策。
全球化的媒体加速了全球女性审美标准的趋同性,但看似同质的审美标准实际上根据本土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解读[P147]。女性形象与国家形象紧密联系[P179],2008年奥运会上中国女性“东方美”的展现就证明了女性身体形象是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之间张力的象征。
美容实践的意义需要在不同的个人、国家和国际背景下进行分析,“重塑女性身体的过程就是重新定义女性的过程[P214],”全球化进程的确将一种基于白种人特征的跨国审美标准带到了全世界,导致审美标准的全球化涉及到亚洲国家审美理想的西方化[P207],但它同时也在各个国家中引发了对“传统”和“民族”特征日益高涨的民族情感[P228]。
尽管西方女性形象在中国广泛传播,一种新的“看起来像中国人”的情绪正在不断出现,“东方美”也逐渐在全球化的审美标准中逐渐占据重要位置,我们不否定整形美容的意义,但我们也不抹去本有的“美丽”[P229]。
参考文献:文华著;刘月译.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手术在中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0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ID:hangyeyanxi),作者:赵颖(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编辑:卷心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