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李歪歪,责编:寒冰,头图来自:《我们的世界》剧照


如果你看过《性爱自修室》,你可能会记得这个情节:


露比阴部的照片被人传到了网上,她请梅芙欧提斯帮她找到发照片的人,嫌疑人一个个排除,最后发现把照片发出去的是跟她形影不离的闺蜜奥利维亚。


奥维利亚说,这是因为露比每天都打压她,“我想让你知道我的感受”。


 ▷ 英剧《性爱自修室》
 ▷ 英剧《性爱自修室》


在剧中,这个矛盾很快得到了解决:奥利维亚向露比道歉,露比最后也原谅了她。但在现实生活里,这种发生在好朋友之间的隐秘攻击,往往会造成更持久的伤害:


有人因此被孤立,陷入长时间的自我怀疑;有人因为担心失去关系一直忍受,因为觉得羞耻不敢告诉别人;还有人从此很难信任别人,也很难主动建立人际关系。


如果你也有过相似的感受,那你可能遭遇了一种特殊的伤害:关系攻击。


被好朋友霸凌:什么是“关系攻击”?


关系攻击( Relational aggression ) 最早由心理学家 Nicki  R Crick 提出,她当时对美国两所小学的 200 多名小学生进行了观察,发现了一种以关系为导向的攻击形式:


跟身体伤害(推、打、踢或者威胁要打同伴)这种公开攻击不同,关系攻击通过破坏关系来伤害对方,比如在做游戏的时候把对方排除在外、威胁绝交等。


具体的表现包括:


  • 用“撤回关系”威胁对方,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你不……,就绝交/分手;


  • 孤立:把你排除在小团体之外,故意“无视”你;


  • 谣言和羞辱:比如背后议论、在网络上散布谣言和八卦,起外号,当众羞辱,损害你的声誉


  • 心理操纵:否定你的真实情绪;只在你顺从自己的时候才表现出亲密和友善;以“为了你好”的理由嘲笑或贬低你。


  • 消极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比如瞪眼,使眼色,不屑或嘲讽的表情。


▷ 英剧《性爱自修室》
▷ 英剧《性爱自修室》

如果在一段关系中,对方频繁出现上面这些行为,那这很可能就是“关系攻击”。


因为方式比较隐秘,它很难被识别和重视,因此也很难求助。在女性研究学者雷切尔·西蒙斯《女孩们的地下战争》一书中,有个叫纳塔莉的女孩就陷入了这种“好朋友的霸凌”:


好朋友里斯经常在私下相处时评判、取笑她,虽然想反抗,但她很怕跟里斯闹矛盾——她们两家是朋友,上学前就一起玩耍,老师也觉得她们是好朋友,会在课堂上把她们分到一个讨论小组;而且,里斯是所有人眼里的“好女孩”,没人会相信她会伤害别人。


▷ 电影《少年的你》
▷ 电影《少年的你》


研究发现,这种隐形的攻击带来的伤害,跟身体攻击一样严重。遭遇“关系攻击”的人,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症状和感觉:


  • 经常感到沮丧、焦虑和疲惫,对自我的评价降低;


  • 在人际关系中出现了退缩、回避,很难对他人产生信任;


  • 一想到要去学校、工作、朋友聚会,就感到强烈的焦虑;


  • 性格发生了巨大转变;


  • 无法解释的躯体症状,比如头痛、腹痛……


早期关于它的研究都认为,关系攻击在女性中更常见,也更让她们痛苦。但后来的研究发现,这个现象比我们想象得更加普遍:


成年人关系攻击的两性差异几乎不存在,有时男性甚至会更多使用关系攻击;除了友谊,职场、亲密关系中也会存在关系攻击:比如在伴侣面前跟另一个人调情,以报复对方、表达愤怒。


有苦说不出:“反抗”为什么这么难?


相比于直接的冲突,关系攻击更容易让被攻击者陷入“无法反抗”的境地:很难识别,无法表达,难以得到帮助。


很多人在接受调研时表示,遭遇关系攻击时,自己很长时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愿意向周围人解释,甚至经常怀疑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


这跟造成关系攻击特殊的心理、社会文化因素是分不开的。


1. 它很难被察觉


因为攻击对象往往是亲密的朋友和恋人,攻击方式也比较隐秘,关系攻击在一开始是很难被识别的。很长时间里,关于霸凌的研究都没有注意到这种特殊的攻击方式,这一现象很少在公共环境得到探讨。


这种不易察觉性,让被攻击者的反抗变得困难:


很多人很长时间都搞不清楚自己的朋友为什么会这样,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会引发抑郁、焦虑和低自尊;


在向周围人求助时,家长、老师和其他人会觉得这是小题大做,甚至会困惑:“这不是你最好的朋友吗?”没人能理解他们真正经历了什么,被攻击者很难得到支持。


另外,研究发现,发起“关系攻击”一方的动机,往往是隐秘的,不易觉察的情绪:比如嫉妒,敌意归因(把别人的行为解读为敌意负面的)。当他们用关系攻击的方式表达这些情绪,被攻击者很难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也没有机会做出解释和回应。


 ▷ 电影《贱女孩》
 ▷ 电影《贱女孩》


2. “好女孩”的规训:不允许表达愤怒


越是在不允许表达愤怒的环境,“关系攻击”越会成为一个问题。


雷切尔·西蒙斯在调研中发现一个现象,关系攻击在白人中产阶层非常普遍,被欺负的女孩也很难回击,甚至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被欺负了;而那些因种族或阶层问题处于学校社群边缘的黑人女孩,往往会选择正面回击。


这跟从小接触的社会文化有关:社会学家安妮·坎贝尔( Anne Campbell)指出,对攻击的态度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性别角色,或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分工的不同期待。当一个男性表现出攻击性,人们会觉得这很正常;但如果女性表现出攻击,往往会被指责。


记者佩吉·奥伦斯坦曾经这样描述社会环境塑造的“好女孩”形象


好女孩没有可怕的想法,也不会生气,所有人都想跟她做朋友,她是柔声细语、心平气和说话的女孩,总是和颜悦色,绝不会刻薄或霸道……


雷切尔·西蒙斯把它称为“好女孩”的诅咒:因为太害怕不能成为“好女孩”,她们很难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也很容易把被排斥、被欺负内化为自己的原因,更难回击和求助。


事实上,不允许表达愤怒的氛围,也会催生出更多的“关系攻击者”,攻击者本身也会受到负面影响:很多女孩在谈论自己的攻击行为时,会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厌恶。


 ▷ 英剧《性爱自修室》
 ▷ 英剧《性爱自修室》


3. 对“不被接纳”的恐惧


它也跟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害怕落单”的恐惧有关。


在调研中,雷切尔·西蒙斯发现,对失去友情、被孤立的恐惧,会让女孩们选择忍受,满足霸凌者的需求,而不是反抗。这跟青春期渴望从同伴中获得认可、归属感的心理是相关的。


一项针对不同国家关系攻击现象的比较研究发现,关系攻击跟集体主义的文化有关:在强调和谐稳定人际关系的氛围中,“关系攻击”更容易发生,它利用了人们的恐惧——害怕自己不参与,不服从,就会成为恶意攻击的目标。


被关系攻击了,怎么办?


1.  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在遭遇“关系攻击”


  • 首先,这不是你的错


造成关系攻击的原因是复杂的,它跟畸形的社交文化有关,跟攻击对象的嫉妒、敌意归因有关,但欺凌就是欺凌,这并非你的责任,你也完全没有理由为它遭受痛苦。


  • 尝试求助


不要自己承担这一切,找到可以帮助你的人:父母,老师,能跟你站在一边的朋友,心理咨询师,让周围人理解你在经历什么。


  • 结束关系


你需要意识到,伤害和攻击在人际关系里是客观存在的,你不需要跟每个人都成为朋友。如果一段关系让你感到压抑、痛苦,那就是离开的时候了。


离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有时伴随着巨大的负疚感和恐惧。你可以找一个安静的、不被打扰的环境,或者在一个安全的、支持性的关系中,认真想一想,我期待的友谊/亲密关系是怎样的?我希望如何被对待?这段关系真的值得我如此付出吗?


  • “正面回击”是有用的


在雷切尔的调研里,有个女孩在发现有人在背后说她坏话时,会直接告诉对方:“如果你想说什么,当面说。”——这是有用的。


关系攻击者利用了他人不敢发生冲突的恐惧,但自己也处于这种恐惧中。很多时候,直接跟对方表达你的愤怒,很多时候就能让对方有所收敛。当冲突变得公开,你也更容易向周围寻求帮助。


 ▷ 电影《贱女孩》
 ▷ 电影《贱女孩》


2. 如果你是家长,这些话最好别说:


不要说:

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没啥大不了的)


正确做法:

尊重孩子的痛苦:“这种事太可怕了。我很难过”


不要说:

你为什么要跟她做朋友呢?


正确做法:

教孩子反思自己的友谊:“你希望好朋友是怎么样的?”


不要说:想想是因为你做了什么吗?

正确:“要不要我陪你一起想想,为什么会这样?”


不要说:“也许你太敏感了。”

正确:“为什么你觉得她不是在开玩笑?”


认真了解孩子的想法,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做出干预:比如跟学校老师联系,跟对方父母沟通,如果无法解决,转学、换个环境也是必要的。


 ▷ 电影《少年的你》
 ▷ 电影《少年的你》


最后想说,遭遇“关系攻击”往往会让我们陷入被动的境地,你可能会感到孤立无援,自我怀疑,这非常难熬。


这个时候,记住这些是重要的:


这不是你的错,你不是一个人,它总有一天会结束,以及,你是可以选择愤怒和离开的。


你的感受是重要的。不管多重要的关系,都不应以“胁迫你的感受”为存在前提。


参考文献


【美】雷切尔·西蒙斯著,徐阳译,《女孩们的地下战争:揭秘人际交往中的隐性攻击》,2022年1月,海南出版社

Dianna Murray-Close   et al.,Proactive, Reactive, and Romantic Relational Aggression in Adulthood: Measurement, Predictive Validity, Gender Differences, and Association with Intermittent Explosive Disorder,J Psychiatr Res.,2010, doi: 10.1016/j.jpsychires.2009.09.005

Anna Costanza Baldry et al.,Bullying among Italia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mbining Methods to Understand Aggressive Behaviours and Victimization, 1998,https://doi.org/10.1177/0143034398194007

Doran C. French et al.,United States and Indonesian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Reports of Relational Aggression by Disliked Peers, child development ,2003,https://doi.org/10.1111/1467-8624.0046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李歪歪,责编: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