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本文节选自中信出版社的新书《打开心智》,作者:李睿秋。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明明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却总是提不起劲,什么都不想干,只想瘫着不动,追剧、看小说、玩游戏、刷手机。回过神来又开始懊恼:哎呀,我怎么又荒废了这么多时间,我都干什么去了,要是好好把事情做完该多好……
懊恼归懊恼,下一次遇到艰难的任务,却依然如故,下意识萌生退意:好麻烦,实在不想动,我先玩会手机,休息休息吧……不知不觉地,我们就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各种各样的“休息”和“放松”上,屈服于这些短期反馈的诱惑。
为什么会这样呢?
行为科学家皮尔斯·斯蒂尔(Piers Steel)提出过一个很经典的“拖延方程式”。他把我们去做一件事情的行动力用一个公式来表达:
行动力=(期望×价值)/(分心×延迟)
一个人行动力越高,就越不容易拖延。
期望指的是对做成一件事情的信心,价值指的是这件事情能够给我们带来的回报,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去做这件事情的动力。分心指的是你保持专注的能力,以及周围环境中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因素,延迟指的是做完这件事情需要多久,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兑现它给你的回报,它们共同构成了阻力。
可以看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才会充满行动力去做一件事情呢?要么,这件事情非常简单,立刻就能做完(延迟小);要么,这件事情的价值非常高,高到可以克服分心和延迟。换句话说,也就是低投入、高回报的事情。
但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并不多。更多的事情是什么样的呢?有一定难度,也有一定价值,但未必能快速做完,需要你不断给自己打气,不断克服心理上的排斥和恐惧,克服其他短期诱惑的吸引力,才能一步步去获得回报。
因此,拖延对每个人来说都几乎都是一种常态。
最常见的情况是你知道一件事情很重要,也知道自己必须去做,但始终难以鼓起勇气去直面行动过程的艰巨和漫长。为了不去面对它,可能会给自己找一堆理由(今天状态不太好,明天再说吧);可能会用别的方式转移注意力(要不先刷一会手机吧);可能会去做其他不重要的琐事,让自己心安理得地把它往后延(我并没有在拖延,我也在做正经事)……
这才有了大家常说的:DDL(Deadline)是最大的生产力。为什么?不仅仅因为你知道再不去做会有惩罚,还因为,临近截止期限,实质上相当于变相地缩短了“延迟”的时间,你不再需要度过它那漫长的行动周期,而是可以在一个极短的时间窗口里去完成,以此减少直面它的时间。
但这是一个好的状态吗?并不是。当你最终不得不去做的时候,往往已经失去了最佳的时机,也失去了从中获取反馈、感受成长的机会,只是赶着把它做完。做完后,它给你带来的往往也不是成就感、满足感,而是一种乏力的疲惫感:我终于把它做完了,实在不希望有下次了。
这样的做法相当于你一直被逼着去“救火”,一直在疲于奔命。你从未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而是在被外力推着动。
第一章讲过:人们去做一件事情的动力,基本是由多巴胺来调控的。多巴胺的水平取决于我们对未来能获得的奖励的预期。我们预期能够得到奖励,多巴胺水平上升,激活奖赏回路,刺激我们产生动力,推动行动。这就是“行动”的原理和机制。
但是,当完成一件事情需要很长的时间,大脑就会调低它的价值。原本它能带来100%的奖励,但随着时间延长,这种奖励就会被大脑“打折扣”,变成70%、50%、30%……我们去做这件事情的动力也被同步调低,更加不愿意采取行动。这种现象叫作“延迟折扣”。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简言之就是当我们需要间隔一段时间才能得到回报时,大脑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降低对回报的主观价值判断。时间越长,降低的幅度越大。
产生延迟折扣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随着时间延长,大脑会感受到更多的不确定性,出于稳定需求,会调低对长期回报的预测和期望;另一方面,出于节能需求,大脑会把更高的权重赋予“当下”,而把更低权重赋给未来,这同样也会降低对长期回报的期待。
在这种情况下,比起需要长期投入的、不确定的回报,大脑自然会更加青睐身边简单易行的、即时可得的短期反馈。
持续的动力系统
那么,当我们需要面对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时,有什么办法可以增强反馈和动力,让我们能够立刻着手完成它呢?难道只能靠“无限的意志力”去强迫自己行动吗?
当然不是。我想分享一个关于我自己的例子。
我固定每周四更新一期公众号推送。很多读者朋友都以为我有存稿,当他们知道每一篇都是当天的创作时都表示很惊讶。但其实没什么好惊讶的,每周四我都会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一整天,断掉一切电话、微信、邮件,从中午写到晚上,直到写完为止。
这个过程辛苦吗?还挺辛苦的。需要事先用好几天的时间去搜集和构思选题,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需要整理自己的知识库,需要构建逻辑链条,需要检验每一个论据的有效性,需要自己推翻自己、自己质问自己……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很费神的过程。
尽管最终撰写的时间只有4~5个小时,但整个过程所需的时间,包括构思、梳理、积累等的时间,可能会达到写稿的好几倍。
如果你要问:写作的过程快乐吗?说实话,不快乐,很痛苦。
但是,这个过程完全没有乐趣吗?也不是。
搜集选题的时候,想到“这个选题不错,应该能够帮到许多有同样困扰的朋友”,会很快乐;构建逻辑链条的时候,能够顺利地用自己积累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并且经得起实践检验,会很快乐;整理知识库的时候,把零散的知识点整理成体系,让自己从更高的维度看到它们的全貌,会很快乐;更不用说把文章写出来的成就感和正反馈了,更快乐……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生活中一定会有许多更艰巨、更复杂的任务,但它们都是一样的:你如果只把目光放在结果上,那一定会遭遇到许多痛苦、压力、焦虑……但如果你把目光放在过程中,去关注在这个过程里你可以得到的收获,那么你的感受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一直强调:一个人为什么能持续、长期地做一件事情?一定是因为你“乐在其中”,你从过程中找到了乐趣、收获乃至意义,这些才是推动你继续把它做下去的动力。
我们需要把一件长期的事情拆分,变成由多个短期反馈组成的结构,通过每一个短期反馈持续获得动力。就像接力跑一样,当你的动力快衰竭的时候,立刻就能够从新的乐趣、新的回报里面获得奖励和刺激,继续前行。如何让自己耐得住寂寞,去做一件需要长期耕耘的事情呢?光凭意志力一定是不行的,你需要把这件事情“变得好玩”。
把思考变成乐趣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课就是从动脑的过程中获得乐趣。
本章第二节中讲过,当你专注、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很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它可以带给你快乐、充实感和满足感,可以成为你从长期反馈里获得动力的不竭来源。
那么,心流状态与短期诱惑有什么共性和区别呢?它们都有一个共通的特征:沉浸。当你处于这两种状态之中时,会体验到一种忘我的沉浸感。你会忘记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很久;会变得异常专注,不容易被外界所打扰;你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当下”,不会再常常分心到“过去”或“未来”。当然两者也有区别,当你从短期诱惑里恢复过来之后,会感到空虚和无聊;而当你从心流状态里恢复过来,体验到的是成就感、满足感和激情。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原因在于虽然这两者的本质都是奖赏回路的激活,但这种激活的来源是不同的。短期诱惑是你被动地接收外在的刺激,通过刺激本身获取奖赏;而心流状态需要你主动动脑思考,克服一个个小的困难,通过动脑克服障碍这个过程来获取奖赏。这两者就像按摩和锻炼。两者都能让你感到舒服,但按摩的效果只是一时的,只有锻炼才能帮你真正地强健体魄。
所以我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快乐是有层级之分的,创造的快乐要比消费的快乐更高一层。因为创造需要你主动思考,你的快乐来源于“动脑”这个过程;而消费不需要动脑,你的快乐来源于消费对象本身。一方面,动脑的过程除了带来短期反馈的愉悦感,还可以收获“做成了一件事情”的成就感和激情。但消费不会,消费就像加了糖的饮料,喝的时候觉得好喝,喝完却不会有任何余味和感受。另一方面,依赖于外物提供的对象所带给你的愉悦感,始终是不稳定的,你不可能保证一直都能体验到同样质量的产品。并且,由于消费会不断拉高你的快乐阈值,那些曾经让你觉得有趣的东西慢慢都会变得无聊,需要“加大剂量”。那么久而久之,你终将对一切都感到无聊。
而依赖于内在动脑过程的愉悦感是可以迁移应用到其他事务中的。当你养成了“通过动脑获得乐趣”的习惯,那么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是读小说、玩游戏、看影视剧,还是处理生活中实际的问题,乃至于学习新领域、新技能……都可以获得快乐。
当然也会有人问:生活中处处都要思考,不会很累、很麻烦吗?但一旦你习惯了这种做法,一旦你能够从思考中获得乐趣,就不会觉得思考是一种麻烦了。到了那个时候,你会觉得一个东西如果不能引起你的思考,那么它简直就是味同嚼蜡、毫无意趣。
那么,如何让自己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呢?分享三个我自己常用的方法。1. 抛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试着想办法去解答。2. 给自己设定一个高一点的目标,试着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实现。3. 对比自己上一次完成类似任务的速度和效果,试着做得比上一次更好一点。
一旦你把这几条技巧内化到生活的细节中,不断促使自己去动脑,从思考中获得愉悦感和乐趣,那么,你就不会再那么容易感到无聊,也不会那么容易屈服于短期诱惑。你会发现,思考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获取经验值
最后,再分享一个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对我帮助非常大的思维习惯,我称它为“获取经验值”心态。
当人们遇到一些艰巨的任务和挑战时,大多会退缩,或许是觉得麻烦,或许是觉得它们打破了平稳的生活,又或许是因为害怕付出努力。但我会这么想:“又有一个机会,可以挑战一下自己,刷一刷经验值了!”
因此,不论遇到什么事情,我都能够保持充足的激情和行动力去应对,因为它们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有趣的挑战。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我都能够从中获取经验值,得到长久的提升。
一旦你开始用这种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你就会发现,没有什么困难能够吓倒你。因为越困难的事情,就意味着能够带来越多的经验值,帮助你提升更高的“等级”。
这种心态和卡罗尔·德韦克所提出的“成长思维”非常像。许多人之所以不敢去尝试新事物,就是因为害怕失败,害怕“能力不足”这件事被别人发现,但成长思维告诉我们:不用怕。人的能力永远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你在一件事上的失败只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你将要变得更厉害了。
不过,“获取经验值”的心态和成长思维还是有所不同。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赋予了意义。
如果一项任务是重复、单调的:没关系,它能够提高我的熟练度,让我在这项技能的使用上更加得心应手。
如果一项任务是艰巨、困难的:非常棒,它能够给我带来大量经验让我快速成长,获得更强的能力。
如果遇到一个意料之中的问题:没关系,这本来就是我的主线任务,我辛辛苦苦练级就是为了通过它。
如果遇到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那更好,我触发了一项隐藏的挑战,又有一个新的目标可以去实现了……
带着这种心态,你就不容易失去对生活的激情和热爱。因为对你来说,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不会让你虚度时光,都是有价值的。同样,不论你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轻易被它吓倒。因为你知道,自己为了克服困难所付出的每一点努力都不会白费,它们都会成为你的经验值,帮助你提升各方面的技能等级。
你永远会对生活抱有希望。因为你知道:现在所经历的一切,所收获的一切,都会成为养分,帮助更好地面对下一个关卡的“B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