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 (ID:LinkedIn-China),作者:无尽夏,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作为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同步长大的世代,这届年轻人的原生家庭条件普遍都比较好。


上学的时候,住着家里三室两厅的精装套房,步行一刻钟就能到学校;


上班之后,独自租住在城郊二十平米的小单间,平均通勤时间达到1h,工资交完房租后也没剩下太多。


在外闯荡等于生活品质降低,这是年轻打工人的常态;想在大城市“自立”,初期资金链不断供的底气也基本来自父母。


但是现在好像又出现了一种意外但很合理的状况:辛辛苦苦搬砖几年后,好不容易升职加薪,仿佛能够自立门户了,转头父母到了退休的年龄,算算他们的退休金,竟然比自己的月薪还高。


最近微博上的话题#工作四年收入被父母退休金倒挂了# 就上了热搜,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面对这种情形,年轻人是心态崩盘,还是早已接受?


是革命尚未成功、继续艰苦奋斗,还是人生苦短、及时躺平?


默认自己注定啃老,这辈子能还多少是多少


@于Z 26岁 上海 工作1年半


top4本硕毕业之后,我就通过校招进了这家国企,现在已经一年半了。


单位名头说出去好听,工作强度适中,也基本没有失业风险,外界看来,算是很不错的条件了,连带着我这个人都能被打上个积极的标签:靠谱。


但是每月7k的到手薪资,确实和我对自己的预期有些偏差。


尤其是每当我跟朋友吐槽的时候,他们都说“可是你年终高啊”。听了这话我只能苦笑,现在年终真的不如以前了,经济发展平缓,普通打工人无论在哪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我家在浙江二线城市,说实话,条件还不错,我爸是三甲医院医生,我妈是小学老师,足够让我从小到大一直过着体面的生活。


现在他们俩退休金加起来快1w7,在我家那边也算是很高的水平了。


今年年初,我们在上海买了房,不大的两居室,但位置很方便,离我上班的地方也就是半小时的通勤时间。


平时我一个人住绰绰有余,他们来上海看我,也有个舒服的落脚点。


从本科读书到研究生毕业工作8年的时间,我终于在这座城市有了一盏属于自己的灯光。


为了买这个房,首付基本掏空了我家的积蓄,现在每月1w出头的房贷也是我爸妈在还。我那点可怜的工资,除去日常开销,每月只攒得下3k。


虽然我自己对婚姻并不着急,但我爸妈会张罗着给我相亲。在我妈眼里,有房有户口,工作还稳定的我是“钻石王老五”,肯定很多女孩子抢着要,所以他们的眼光极为苛刻。


考察对方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父母有没有退休金。“父母的退休金影响的是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他们看着网上的讨论,深以为然。


身处在围城中,我渴望打破现状,但面对着周遭世界的莫测变化,又缺乏足够的勇气。


有时候,我已经接受自己注定啃老的事实了,我必须得承认,能啃老是一种特权,我应该感到知足。


但心里偶尔还是会感到挫败,觉得自己学历也不错,工作看起来也很光鲜,却不知何时才能真正靠自己立足。


我深知,经济独立才能带来真正的独立。有时候和爸妈产生矛盾,还是会有点心虚的感觉。


我觉得这辈子,能还多少是多少吧。说不定哪天心里的不甘打败了躺平的惰性,我会跳出这个舒适圈。


自立不是神话,父母给我的只是一个户口


@Shirley 28岁 北京 工作3年


本人女,28岁,某4A打工人,身处著名的钱少事多加班不要命的广告行业。fancy的朋友圈背后是无数张凌晨的打车票和无数杯咖啡。


工作3年了,今年刚提到了manager,税前15k。


我是北京本地人,以前面试的时候,很多HR会觉得本地人图安逸,工作不会太努力。但只有自己才知道想自立有多难。


现在北京好像已经被城六区代表了,我经常觉得,像我们这种周末回家地铁转公交都要2个多小时的远郊区县土著,除了身份证开头的110以外,好像没有什么可以和“北京人”三个字沾边的。


为了方便上班,我花了4k自己在朝阳合租,只有不加班的周末才会回家。


虽然有个北京户口,但是对买房的事也完全不敢奢望。


我妈是我们区社区卫生站的医生,我爸在国企干了一辈子也就是个小领导,俩人退休金都7k多。


从小到大我没觉得他们有多大成就,工作是毕业后分配的,婚姻是熟人介绍的,只是那个年代里两个面目模糊的普通人。


没想到我不分昼夜地工作,最后到手的钱还不如他俩退休金多。


然而,工作几年之后经历了一些事,学会与不确定性和解之后我才懂得,安稳顺遂地过了一生,已经足够幸运。


都说人的一生要经历三个阶段,接受父母的平凡,接受自己的平凡是,接受自孩子的平凡。


我现在已经到了第二个阶段了,作为这个时代的普通人,我们的未来又会怎样呢?


可能是我比较丧吧,我都不敢期许。


体制内退休金真香,这就考公务勿cue


@孙阳 21岁 山东 应届毕业生


身处“不孝有三,不考公为大”的山东,我是在机关家属院里长大的。家里人都在体制内工作,来往的朋友和长辈也都是相似的背景。


明年我大学毕业,现在正在秋招中。我的目标就是考公考编。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感觉这是个顺理成章的事情,几乎没想过生活还有其他的选择。


长远来看,体制内退休金真的挺高的。


在我们这,编制内的退休金,往往能达到其他人退休金的两倍。


我父母退休金有6k,爷爷奶奶也有个4k。乍一看可能没什么,但在我们这三线城市工资3k的年轻人比比皆是,这笔钱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算是小康以上的水平了。


而且,薪资可能不会一直上涨,但至退休金可是已经连续18年上调了。


我看过知乎答主@郑天玑 算过一笔账,如果想要退休时拿到6k的退休金,一个体制外的普通打工人从打工开始到退休40年里要始终在8k左右的工资,也就是大概年薪10万的标准。


看上去似乎不多,但难就难在要这个收入水平保持40年,也就是整个职业生涯要拿到400万的收入。这不是一件普通人能随随便便做到的事情。


我很看重职业生涯的抗风险能力,所以我觉得考公是一个稳妥的选择。


不想蜗居了,难道家里没我的房间吗


@小F 28岁 深圳 工作3年


毕业两年之后从小厂跳进了大厂,刚待一年赶上了优化潮。


每天战战兢兢地刷脉脉,终于轮到我司的时候,反而长出了一口气。


身为未婚未育的大龄女青年,又是学历普通的非技术岗,我早已预料到自己很危险。


所以上午被HR谈话,聊好了赔偿,下午就很利索地就走人了。


周末和留在一线的大学同学吃饭,她问到我接下来什么打算。


其实很多人都问我了,我也想了很多。我爸妈天天打电话过来,催我回到东北三线城市的老家。


他们都是国企工人,退休金虽然比不上我以前的工资,但在家里的城市,让他们悠闲地钓钓鱼,跳跳广场舞,还是足够了。


他们打算给我在家买房,让我回去结婚。说了这么多年,这次之后,我终于答应了,回去考公,过平凡的人生。


也许在别人眼中,这是一个向世俗压力妥协的故事。毕竟回去的工资还不如我爸妈这么久的工龄拿到的退休金高。


但是对我自己来说,这却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刚毕业的时候,我非常拼命地做出了一些成绩,才进入了大厂。


在大厂,虽然挣得还可以,但可以明显感受到不稳定,也没有个人生活。


每天下班之后窝在合租房里自己那几平米的卧室,看着窗外一盏盏灯光,觉得大城市的种种美好真正落在每个人的生活里,也许只是些虚无缥缈的神话。


哈哈,所以这可能不是一个大家期待中的爽文故事,但我觉得,我无愧于自己。


写在最后


时代走到某个阶段总会显露出一些特殊性。


比如改革开放短短四十年,我们的经济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康生活”的图景似乎已经出现在万千家庭中。


比如在中国入世之前,体制内的“铁饭碗”工作一直是老一辈中国人的最佳选择,很多年轻人的父母都“在编”。


现在他们也到了退休的年龄,拿到了丰厚的退休金。


比如国内商品房政策放开,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房价以惊人的速度攀升,心怀“安居乐业”梦想的中国人,开始为房子打工。


比如这届年轻人作为数字原住民,亲身经历了门户网站时代和移动互联网造富十年,纷纷前往技术条件较好的一线城市打拼。


所有的特殊性聚在一起,造就了当下:


小康家庭出身的孩子们在长大之后,前往大城市的名企工作,面对高昂的房价和相对物价显得无力的工资,经历了人生中最严重、看上去也将是最持久的消费降级;


白手起家的上一代中青年走到了退休的人生节点,交了几十年的养老保险,终于变成丰厚的退休金,月月准时打入账户。


大环境下,年轻人想凭借自己实现自立愿望似乎遥遥无期;小家庭中,父母拿着退休金,给远在他乡的孩子进行一波物质与精神输送:要么买房,要么回家。


但是时代还在前进,人生的路依然很长,没有人可以确定此刻能够变成永恒,我们的生活现状也不一定就是常态。


不论将来如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答卷,终究要靠自己去书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 (ID:LinkedIn-China),作者:无尽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