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无尽夏,头图来自:《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剧照


前段时间有个概念很流行,叫作“成年人的童稚化”,是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知名学者刘擎在访谈节目《十三邀》中提出的。


他在节目中说,他发现他的学生们很难读完一本书,他们的精力被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视频和段子所占据,导致他们缺乏长程的深入的思考能力。



看到这的时候,感觉我的膝盖深深地中了一箭。


自诩为一个读书爱好者,我一直有意识地让自己尽量多读书,但依然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从校园步入社会,读书的时间、精力和速度都已经大不如前。


这届年轻人,越活越回去了


细想一下,感觉网络上很多常见的现象都可以归结于“成年人的童稚化”这一原因。


  • 爱看不用动脑的东西


从文字到图像再到视频,信息呈现的方式越来越直接,不再需要观众静下心来理解并思考背后的含义,简单的画面配上有冲击力的音乐就能直接带来刺激与满足。


  • 网络流行语越来越低幼


这两年的流行语我真是越来越搞不懂了,难道我们95后也跟不上时代潮流了吗?


从若干年前的自称“本宝宝”如何如何,到现在的“绝绝子”,“跺jiojio”!发现没有,年轻人好像更加偏爱叠词了。



使用叠词显得更亲昵,也更孩子气,而成年人用起来难免有一种在可接受范围边缘试探的撒娇卖萌之感。


  • 影视剧滤镜要显得年轻


打开现在的影视剧,别管古装剧还是现代剧,清一色的磨皮,高光,美颜滤镜一开人人都是大眼睛高鼻梁,千篇一律的0瑕疵网红脸,返老还童不是梦想。



就连一些热门的“老照片修复”也都要把滤镜开大,把演员各自的特点消减到平均值。


演员郝蕾也在《十三邀》中提到过,现在的审美越来越低幼,人们总是希望自己永远年轻,永远无暇。



  • 难以接受与自己不同的观点


也许很多人都有和我一样的感受,现在的互联网环境很难容得下友好而开放的讨论。面对不同的声音,很多人好像丧失了深入理解的能力,而是陷入了在排除异己的盲目讨伐之中。


怎么回事?怎么这届年轻人,好像越活越回去了。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爱读书了?


传播学上有一个关于成年人与儿童的界定,是由《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波兹曼在他的另一部著作《童年的消逝》提出的。他认为,成年人和儿童最大的区别在于有无阅读能力。


而如今,放眼国内江河日下的图书市场,销量最好的类目之一就是童书。


北大才女,《超级演说家》冠军刘媛媛去年国庆时期在抖音一场直播就能卖出了总价一个亿的童书,对出版行业造成了一次不小的震动。



在家长们争先恐后地培养孩子从小读各类书籍的同时,成年人的阅读能力却在逐渐倒退。


不同的媒介传播信息是为了不同的目的,如果说文字是为了尽可能完整且具体地呈现内容,那么短视频则更多被赋予了吸引注意力的任务。


长时间以碎片化、简单化的形式获取信息,看似扩展了知识边界,成为了一知半解的全才,但最终却导向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只能接受简单直接的信息,而失去了对事物复杂性的理解。


小时候的我们,觉得电视剧里的人物只有好人与坏人之分,后来我们慢慢了解到,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


然而,如今互联网以快速而扁平的方式呈现信息,我们仿佛又退回到过去二极管式的理解方式,对一件事,一个人轻易地下判断,而不愿去探究背后的原因和逻辑。


刘擎认为,童稚化的标志就是不能延迟满足。当我们刷手机的时候,我们无法区分本能的欲望和反思性的理性主导的欲望。


而最后,我们看似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却失去了深度,看似自由,却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然后第二天醒来,又在懊恼昨天浪费了时间,晚上却周而复始。


当然,作为新晋社畜中的一员,我也理解不该苛责今天的年轻人,就像我在苛责自己时还需要忍不住安抚自己。


毕竟在如此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之下,谁不是一下班就想躺在床上看点轻松的东西呢?睡前这一小会儿独处的时光,也许是一天中唯一不用动脑子的时间了。


而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注意力是唯一的稀缺资源,所有app都在使劲浑身解数,用无止境的弹窗和消息,让人眼花缭乱的界面等各种对用户不友好的方式来抢占注意力。


精力分散的时候,人也自然会更觉得疲惫,从而陷入一种死循环。


所以我们声讨“996”对人的压榨,不仅是因为长时间工作对人身体带来的损耗,更是对人精神的麻痹,剥夺了头脑放松的时间,其实也是变相剥夺了人们深入思考的能力。


在成年与童年之间得到一个平衡


很多时候,成年其实不只是一个年龄上的概念。十八岁的时候进入大学校园,开始暗示自己是大人了,要开始做一些决定,改掉一些毛病。


可当我真正走入职场,才仿佛真正与过去想法天真,依赖他人的自己告别,完成了一次心理上的成年。


总有一件事,会让年轻人意识到自己是成年人了,意识到有一些责任要承担,一些私心要妥协,一些依靠是力量也是牵挂。


如果可以的话,谁不想永远做个孩子呢?


成年人的生活太苦,所以迪士尼乐园、环球影城这些可以制造片刻的幻梦,带人逃离现实生活的地方才这样让人心向往之。


前段时间风靡一时的环球影城和手游重新带起了《哈利·波特》的热度,很多人开始重温这部20岁的经典儿童文学《哈利·波特》。


长大后,我们依然向往闪闪发光的魔法世界,被友情、勇气与正直的力量所打动。


但更多的,我们也注意到从前不理解的东西。我们分析赫敏机制与美貌并存的形象是否迎合了男性凝视,分析麻瓜与巫师的界限是否呼应了身份政治。


成年与童年,不存在一个完美的状态。童年的天真背面是愚昧,但同样是富有不设限制的创造力;成年意味着诸多的身不由己,但却拥有了比小时候更广阔的自由。


社会的节奏难以改变,不代表我们自己做不了任何事情。


让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紧绷中,学着克制自己对简单和极端的追捧,而去追求一些缓慢的,复杂的东西。


当你觉得自己没时间看书,你是真的没时间,还是觉得不重要?


我们在书中看到与自己狭窄的生活完全不同的天地,与想法不同的人对话,理解了世界的广阔,就更能过好自己的生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无尽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