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医疗组
作者|陈广晶
题图|视觉中国
槟榔又在舆论场掀起了新一轮交锋。
9月10日,36岁的歌手傅松因口腔癌离世,生前曾多次表示,患病是因为嚼槟榔,并告诫网友“远离槟榔”。此事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9月15日,浙江省义乌市一家便利店老板向红星新闻透露,当地市场监管局要求其下架槟榔,不得销售。
9月20日,四川省发布通知要求加强槟榔制品销售监管,要求下架作为食品销售的槟榔制品。
就在9月21日,槟榔生产大省海南省的槟榔协会紧急发布《近年海南槟榔产业发展情况通告》(以下简称“通告”),呼吁保护产业链。
根据通告,海南供应了全国95%的槟榔,有百万农民以此为生。目前产业正在升级,已经建立了地方质量标准,深加工产品也有别于“湖南槟榔”。
一边是无辜消费者的生命,一年是关乎数百万人生计的产业链,监管方如何抉择?这不仅把本轮槟榔去留之争推到了新的高点,也又一次把主管部门推到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过去几年里,围绕槟榔是不是直接导致口腔癌,以及叫停产业会砸了多少人的饭碗,几乎每年都有类似的攻防战上演。
有趣的是,“一级致癌物”、“软性毒品”,都不足以给槟榔产业致命一击。很多经常接触槟榔的人也认为相关报道危言耸听,“老家人都吃了,也照样活到七八十。”海南槟榔协会的通告中也称,海南人嚼槟榔嚼了上千年了,海南岛却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岛”。
所以,槟榔的危害到底有多大?为什么这类产品会频繁引发争议?争议解决的终点在哪里?监管者的两难处境又该如何消解?
嚼槟榔就会得口腔癌?
口腔癌是可怕的,不过,情况或许也没有那么糟。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新发口腔癌5.2万例,死亡2.6万例,分别占到总新发癌症病例和死亡人数的1.27%%和1.07%。
该病5年生存率为50%,远高于肺癌的19.7%。
口腔癌发病的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楚,在嚼槟榔与口腔癌发生之间是否有直接关系问题上,产业界与医学界也始终未达成共识。
不过,即便是坚信嚼槟榔是导致口腔癌高危因素的医学界,也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决定因素。
而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槟榔也并不是导致口腔癌最大的风险因素。从排序上看,吸烟、饮酒过度都更加高危。在此之外,遗传基因、职业因素(如阳光辐射等)环境污染、免疫抑制、病毒感染、口腔溃疡等,都是可能的危险因素。
根据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张立铭等人的一项对照研究,口腔癌患者中,确实有超过半数54.67%有嚼槟榔的习惯,不过他们中的大部分也有吸烟或饮酒的习惯。研究者认为,三者之间可能是存在交叉作用的。
而从衡量相关性的“比值比”(OR值)来看,不仅饮酒、吸烟,同组的“每天吃1次以上的肉”和另一组的“口腔溃疡”的得分都要更高,意味着更高危的风险。
此外,多项研究表明,年龄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周维等人对2005年至2015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口腔癌发病和死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35岁至75岁人群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呈现显著上升趋势,75到85岁人群都是历年口腔癌发病峰值所在。
如果说嚼槟榔没有得口腔癌是幸存者偏差,那么嚼槟榔患癌的个案,也确实不能证明嚼槟榔与患口腔癌有直接关系。
也就是说,槟榔虽然确实是口腔癌的高危致病因素,但是并非唯一,也不是最危险的。
那么为什么各界如此痛恨槟榔呢?
产业快速扩张造成的恐慌
人类食用槟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500多年前。在中国,海南的槟榔种植产业,也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了。除了食用,人们还赋予了槟榔很多宗教、文化上的意义。
从本质上说,槟榔是具有成瘾性的,全球已有澳大利亚、土耳其等地将其列入毒品管理。
在大航海时代之后,槟榔也曾与茶叶、咖啡、烟草、鸦片等一同,作为世界商品销往全球。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仲伟民在一篇发表于《学术界》的文章中,将这类产品定义为“成瘾性消费品”。
他认为,这些“舶来品”以更低的价格和成瘾性,很快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甚至重塑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其中,鸦片等因为危害较大,已经被禁止,其余的相当一部分,包括茶叶、咖啡等已经成了日常用品。
槟榔虽然搭上了这趟便车,但是因为其产地较少、口感独特,以及受鸦片和战争的冲击等,并没有像茶、咖啡、烟草、酒等产品一样大红大紫。
根据新京报的报道,到现在全球嚼槟榔的人也只有7亿人左右。同期仅中国就有3亿多烟民,酒、茶、咖啡的受众就更加不计其数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槟榔像是成瘾性消费品中唯一没有发迹的穷亲戚。也正因为此,在酒精、烟草、咖啡、茶叶等产品,受到现代医学从内到外严格“审判”的时候,槟榔的成瘾性和危害研究都被忽视了。
直到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才认定槟榔是一级致癌物。当时,日本和美国的科学家也只在动物身上证明了槟榔会致癌。
普通人对于槟榔的危害,更是知之甚少。
2013年10月到2014年3月,贵州省第二医院的张启文、邓婧,海南省安宁医院的吴传东,针对海口社区的960名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5%的受访者认为槟榔含有致癌物。
嚼槟榔的161个受访者中,88%以上都有伴随吸烟或饮酒,33.5%是嚼槟榔、吸烟、饮酒三者皆有。
2008年湖南长沙第一中学做的一项调查显示,随机抽取370名长沙市民中,有101名受访者经常嚼槟榔。他们中的52.48%为了提神醒脑,22%以上受访者已经成瘾。而他们中94%以上的人都不了解槟榔的成分,知道会导致癌变的不足2%。
更加令人不安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槟榔产业已经快速崛起。
到2021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式禁止槟榔及其制品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中做广告的时候,全国槟榔产业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根据企查查数据,槟榔相关企业已经达到2.6万家。其中湖南省最多有1.56万家,其次是海南省的6918家和福建省的888家。
从产值上说,海南省、湖南两省的槟榔产业已达到800亿元左右,其中,湖南省槟榔产值已经超过了400亿元。槟榔产业每年的增长幅度可以达到30%左右。食品产业专家朱丹蓬接受中国食品报采访时曾预言,全球槟榔产业未来市场容量可达千亿元。因为具有成瘾性,该产品受众将非常稳定。
2018年,槟榔行业的龙头企业口味王,还曾雄心勃勃要在十年内将公司发展到千亿规模。
同时,槟榔正在试图走出湖南、海南、广东等少数有嚼槟榔传统的省份。根据日照新闻网报道,口味王在槟榔口味设计上更加注重迎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并提供不同口感的产品,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可以看到,目前在售的槟榔产品中,又增加了不烧口的枸杞槟榔、爆珠槟榔等新口味,简直是为注重养生又注重体验的年轻人量身打造的。
而这一套战略几乎就是要在中国境内启动槟榔的“大航海时代”!有了针对烟草、鸦片等“瘾品”的前车之鉴,槟榔再想日常化,真的没那么容易了。
平衡点在哪里?
当槟榔成为产业,禁不禁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科学问题了。
前述海南省槟榔协会的公告中已经提到:“近期,对槟榔身份的界定再次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别省市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台相关规定禁售槟榔产品,再次把槟榔这个涉及海南百万农民利益的产业推上风口浪尖。”
根据日照新闻网报道,口味王在湖南、海南两省有9个生产基地,为全产业链提供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在海南更是有230多万槟榔户靠着向该企业供应产品谋生。
一举断掉近千亿市场的产业并非易事,砸数百万人的饭碗压力可想而知。
所以说,槟榔这事,到底是要砸掉数百万人的饭碗还是送更多人的命?答案也真的没那么简单。在产业发展和民众健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也也许才是整个攻防战真正的目标。
可以看到,义乌市场监管局已经针对禁售槟榔事件做出澄清,明确表示并不是要“一刀切”禁售槟榔制品,只是“分区域销售”,也就是不能与普通食品一同销售。
海南省槟榔协会也提出了三点倡议。包括: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槟榔行业全产业链的监管,也包括正度督促下,产业加大对药食同源研究投入,开发更多槟榔药物药品,以及对初加工设备的升级和深加工标准化流程监管等方面内容。
也就是说,拔掉槟榔伤人的刺——可能致癌的坚硬外壳、槟榔碱等,并且严格限制其使用范围。
这对产业来说,也是一次重塑。
在此之前,要让更多人意识到:槟榔并不是普通食品!要提醒消费者关注此类产品导致口腔癌等严重疾病的风险,除了分区域销售,类似香烟,增加“有害健康”的提示或许也是有效的方式。
此外,很多人描述自己第一次嚼槟榔的感受,并没有日后欲罢不能的兴奋感,反而是一种难以接受的灼烧和窒息感。这也是槟榔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提示风险。因此,生产者需要做的是,保留这个天然的提示,让消费者自己去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