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无法相信:在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较为有限的援助支持下,乌克兰军队竟然能够抵抗俄军攻势如此长的时间,甚至于将俄罗斯逼到了“国家部分进入战争动员状态”的程度。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乌克兰军队的战斗意志超出了战前 各方的预期,而另一方面,俄罗斯也拉跨地恰到好处,并且就算当下普京终于下定决心让国家进入战争状态而不是完全以和平时期的经济模式打赢战争。

但我仍然对俄罗斯的能力有一些质疑,并且就算现在俄罗斯打赢了这场战争,恐怕他们的面子也不是很能挂得住。



毕竟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常任理事国,被乌克兰这种实际上经济体系和农业社会差不了多少的国家逼到需要战争动员的程度,就算打赢了战争也已经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了,这次战争彻底撕开了普京多年来精心维护的“画皮”。

什么意思呢?中国媒体这些年一直在流传一句话:“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据称这句话多年前出自普京之口。

现在看来到底这个强大的俄罗斯回来没有?我看是没有回来的。

十年前的俄罗斯真的有回光返照的迹象,当时俄罗斯经济开始逐步恢复,俄罗斯的军队也开始计划接收新一代的主要技术装备。比如说当时还被称为“T-50”的隐身战斗机,以及先进的T14阿玛塔主战坦克。



但10年之后,俄军的装备更新换代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实际上抛开前些年俄罗斯军改的“师改旅”,2022年的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总体上于2005年时候没有本质区别。

但要是和平时期也就无所谓了,俄军打仗行不行没人知道但吓唬人是没问题的,毕竟俄乌冲突之前,西方还是很忌惮俄罗斯的,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当下俄罗斯最大的危机,是他们在乌克兰战场上的糟糕表现,战事不顺,应该说原因不能归结到军队头上。

更主要的问题恐怕还是俄罗斯的国力羸弱,作为一个全球工业产值占比不到2%的国家,当今的俄罗斯的军工业潜力是值得质疑的,不要看他们在和平时期能够拿出很多大玩具,但战争爆发后的逻辑并不是这么简单。



中国有句俗语:“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这句话很深刻地指出了:和平时期军队开销看似烧钱,但和战争状态下的支出也不是一个档次,和平时期维持一支军队的成本是远远低于战争时期的。

因为和平时期军费的主要负担是武器装备的建造成本,并且因为和平时期军队战备水平不高,武器装备的使用成本很低。

但在战时,武器装备的维护费用、各种炮弹导弹的巨大成本将完全盖过和平时期维持军队所需要的军费。

举个例子,二战时期美军每击毙一名日军、德军士兵,他们需要打出超过两万发子弹,而在越战时期,这个数字降低到了5000发,但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后又回升到了一万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程度。



如此大的弹药消耗并不是说美国人钱多随便打,而是真实的战争中,弹药消耗就是非常可观的。

二战时期东线德军每个月要消耗数百万发反坦克炮的炮弹,平均摊下来打掉一辆苏联坦克消耗的炮弹也是数以千计,最终这个弹药、燃料等物资消耗带来的成本其实远远超过建造武器装备平台的消耗。

战争时期一天时间可能就会打出去和平时期数年乃至于十年尺度上消耗的弹药储备,因此现代战争对于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是巨大的考验。

毫不夸张地说,在进入工业时代之后的大规模战争中,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它的经济实力有多么强大,但只要国家经济不进入战时经济状态都无法支撑大规模地动员军队进行长时间的高烈度战争。



就算是美国入侵阿富汗的治安战,二十年的时间里美国总计也投入了23000亿美元的巨额军费开支,这还是面对非正规武装力量的阿富汗塔利班,美军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规模一直都维持在“治安战”级别的情况下这样一个投入。

哪怕是这种治安战级别的战争,也只有美国能够以正常的经济体制维持下去,换成其他国家去打阿富汗战争恐怕都需要国家进行全面的战争动员,那种情况下国民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而俄乌冲突虽然在技术上并不是特别先进,但这是一场规模巨大的军事冲突,冲突的烈度远不是治安战能够相提并论的。



至少交战的双方都是主权国家的正规武装力量,双方在战场上时刻保持着总计数十万人之众的大规模武装力量,每时每刻俄军在战场上的消耗都非常巨大。

俄罗斯经济体系在没有进入战时经济状态的情况下其实很难满足战场上巨量的消耗,这也是俄军攻势缓慢的一个原因。

换而言之,战场上表现糟糕,责任并不在于军队,而是俄罗斯的国家机器现阶段似乎并不能供应起军队大规模行动所需要的物资。

问题在于俄罗斯经济、工业实力疲软无力,实际上考虑到糟糕的后勤供应能力,俄军在前线的表现是堪称优秀的!这就意味着,如果说俄罗斯能够从中国获得足够的工业产能支撑,这场战争对他们来说没有挑战。



首先,虽然纸面上看上去似乎俄罗斯陆军的规模颇大,包括将近100万人的“俄联邦武装力量”,以及60万国民近卫军(定位上类似于中国的武警),再加上边防、铁道部队以及一些战略支援单位总计将近200万人。

但实际上能够执行复杂进攻任务的部队规模有限,以此次俄乌冲突为例,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投入了较为精锐的总计6万的部队(算上LPR与DNR民兵总计十万人)。

这些士兵身份全部都是“合同兵”而非一般的“义务兵”、“征召兵”,合同兵的一大特点是服役时间并不是那么固定,根据其本人的意愿以及俄罗斯国防部的规划有所浮动。



总体来说合同兵的服役时间相比义务兵要更长,训练强度更高,比较类似于解放军的“士官”,是俄罗斯陆军的进攻矛头。

而除去乌克兰战场上的将近6万合同兵以外,为了威慑、阻止北约可能的干涉,俄军还在白俄罗斯地区部署了超过一个集团军的兵力,将近20万人。

这个驻外集群被称为“白俄罗斯断头台”,即一旦北约干涉力量从波兰-乌克兰边境入境作战,俄军将从白俄罗斯-波兰-乌克兰边境地区出动截断北约部队的后路。



不过和一般认为的“俄罗斯还留有余力”这个看法不同,尽管投入到战场上的部队规模有限,但整个军事行动其实已经牵扯了俄军绝大部分的机动陆军。

我们不要只看纸面上的陆军人数,因为一个国家的陆军,一般情况下绝大部分部队是二线单位,在装备、训练水平上并不是那么高。

主要承担在预设战场的防御作战任务而缺乏执行进攻性军事行动的能力,而完全具备承担各种作战任务能力的部队则被习惯性地称为“机动部队”,俄军的机动部队规模不超过三十万人。

目前将近90%的机动部队都已经被锁在了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中,包括参战的超过六万人,以及在白俄罗斯地区威慑北约的二十万人。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普京宣布“部分战争动员”,要征召三十万人的部队。



因为纸面上的俄军虽然有一百多万陆军战斗部队,但实际上能投入到战场上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绝大部分还有其他的任务,甚至于像俄罗斯的“国民近卫军”这支规模六十万的武装力量就不适合投入到正规战争中。

在这方面,俄军和解放军的差距其实非常显著,虽然长期以来陆军在军费预算上得不到海空军那么高的重视,特别是近些年来海空军装备更新换代飞快而陆军装备换代比较慢。

但即使如此,因为积累时间比较长而且中国陆地上还是有比较多的威胁方向,包括朝鲜半岛、中印边境、中南半岛三个方向,解放军的机动部队超过80万,是俄军的将近三倍。



尽管纸面上维持的次级作战单位规模比较小,所以陆军总人数上解放军并不是那么多,但只考虑能够遂行所有作战任务的高战备状态单位,中国陆军仍然最精悍、且规模巨大的一支地面武装力量。

所以如果说是解放军去执行这次“特别军事行动”,哪怕国情变成俄罗斯那种糟糕德行,但也远远不需要进行“部分战争动员”。

俄罗斯进入战争动员后能够投入的作战部队规模也就是解放军和平时期常备作战力量的70%左右。



再考虑到近些年来中俄两军在信息化、多兵种合成作战方面差距越来越大,很多时候乌克兰军队依托坚固工事、城市复杂地形负隅顽抗的做法在面对解放军的时候起到的作用会大打折扣。

虽然近五年来中国陆军的重型机械化装备更新速度较为缓慢,但在信息化方面发展迅速,并且各种进攻性军事行动依赖的远程支援打击手段越来越丰富,班排一级有各种信息化的反器材武器。

连、营一级有轻型无人机,旅、团一级有长航时的多用途无人机,师、军一级有地对地战术导弹,陆航直升机等等,很多原本能够抵挡俄军进攻的防御布置,在面对解放军的时候效果会大打折扣,最终两支军队在战场上的表现会拉开很大的差距。



比如说,这次俄乌冲突期间俄罗斯空天军投下的精确制导武器数量,其实也就和解放军和平时期一年时间部队训练的消耗数量差不多,甚至还少点,俄军在战场上吃亏。

问题并不在于基层部队的素质,而主要是缺乏各种进攻性军事行动所依赖的支援力量,甚至有人调侃“俄空天军在过去的六个月的滞空时间还不如俄罗斯的陆军”。

面对很多坚固的防御攻势,前线部队装备的直射武器打击效果相对比较差,需要精确的远程打击手段予以应对,在这方面解放军的潜力远在俄军之上。

如果说现在的俄军拥有解放军的后勤、资源条件,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乌克兰战场上投入至少四倍于现在的兵力,并且不会受到物资匮乏的困扰,这种情况下乌军恐怕很难抵挡他们的攻势。



毕竟根本上讲,乌克兰军队仍然是训练水平较低,极度缺乏技术装备的一支武装力量。

如果说俄罗斯一开始以一种全面战争动员的姿态去作战,那种情况下俄军前线能够投入的精确制导武器,战区级支援力量会比现实这个位面上多得多。

而乌克兰军队缺乏在这个层面上的应对能力,就像之前我们能看到,当俄罗斯火箭军和空天军投入行动的时候,其实乌克兰只能被动挨打,但为什么最后这场冲突可以持续这么久?

因为俄罗斯的经济投入并不能支撑高技术装备长期投入战场,火箭军与空天军行动的次数屈指可数。



所以一个国家并不是说核力量够用就能够保证绝对安全,支撑起核力量所需要的投入远远低于常规战争,对于长期经济不景气的俄罗斯来说,他们的核力量固然是强大的,但常规军事力量上的差距,如今从这场战争的表现来看已经很难跟得上中美两个国家的步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