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据BBC消息,当地时间2022年9月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苏格兰巴尔莫勒尔城堡去世,享年96岁。按照王室继承顺序,查尔斯立即继承王位成为英国国王。今天,让我们一同回顾,在1952年毫无准备的伊丽莎白二世如何仓促间即位,又在短短三年内完成了自己的“女王速成之路”。本文首发于2022年6月6日,来自微信公众号:非非马FM (ID:feifeima-uk),作者:非非马,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6月2日到5日,整个英国都沉浸在庆祝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70周年的欢庆气氛中。铂金禧年的各项庆祝活动可用盛况空前形容。这也是君主立宪政体下的特有“风景”。


王位与婚姻都超过70年,伊丽莎白二世所创下的两项历史纪录恐怕要保持很久。


5年前,在女王登基65周年庆、金婚70周年庆时,《王冠》第一季播出。我也借此剧写了一篇文,讲述了伊丽莎白二世是如何在短短三年内完成“女王速成之路”。


今天就与大家重温一下这篇女王成长记——她的快速升级之路,对普通人也同样有启发。


一个未准备好的女王


1952年,伊丽莎白继位时,仅25岁。彼时,她刚刚结婚4年,与菲利普亲王育有一子一女,即查尔斯王子与安妮公主。公主沉浸在初为人妻、为人母的简单幸福中,不曾想,父王乔治六世的突然亡故,将毫无准备的她仓促间推到了历史前台。


按照剧中演绎,她此前完全不知晓56岁的父亲得了肺癌,整个英王室除去乔治六世本人,都被“隐瞒”了病情。甚至,主治医生也是在“不得不”的情形下,在国王亲自追问那刻,方才告知实情。


隐瞒的理由很“崇高”,“希望国王在没有额外压力的情况下履行好王的职责。”可见,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文化里,无论是王室,还是民间,都有一种共识,THE CROWN/王位,更意味着duty/责任,而非王权。



一旦戴上这顶王冠,固然成了英国教会的首领、被人民敬仰爱戴的王,但也就此被绑上了无法卸载的responsibility。


而原本,伊丽莎白公主,其实只想做一个普通的英国农妇,做一个有着幸福婚姻的女人、妻子、母亲,而不必活在万众瞩目、也同时严苛的审视之下。这也曾是她父亲的“小盘算”,可历史的轨迹,从来自有天意,不乏戏剧性的转折。


1936年底,伊丽莎白的伯父、也就是著名的“为美人弃江山”的爱德华八世,因坚持要娶离异两次的妇人华莱士为妻,引发严重的宪政危机,遭到英国教会、王室与内阁的一致反对。


最终,以爱德华八世退位、远走海外,伊丽莎白的父亲约克公爵继承王位而告终。就是《国王的演讲》中那位口吃的国王——在二战与王族危难之际继位、成功克服口吃、并带领英国最终赢得战争胜利。乔治六世的英雄形象,备受王室、教会、政府、人民的颂扬。


《国王的演讲》
《国王的演讲》


其母、著名的玛丽王太后盛赞他的无私与奉献,“他心里有所有人,却唯独没有想过他自己。”


有这样一个完美ROLE MODEL的父亲、前任,年轻的伊丽莎白被寄予厚望:“这个国家,有盛产杰出女王的传统,您也不会是个例外。”



虽然,自父亲继承王位后,伊丽莎白便被作为未来的女王在培养,跟随当时伊顿公学的校长沿习英国宪法多年,但她并未预料到自己会在25岁那年就不得不脱离父荫,独挑大梁。


她得知父亲去世的噩耗时,尚与菲利普亲王在肯尼亚出访,沉浸于非洲的异域风情、难得的快乐二人世界中——哦,彼时的年轻公主,还会抓起相机,悄悄拍下正在裸睡的丈夫,全然一副幸福娇妻的模样。


成为一国之王,她无论在能力、智识、经验,还是在心理上,都未准备好。


可这世界上,有些“职位”,是因你的能力被后天赋予;而有些“岗位”,却只由出身决定。比如王位。君权神授,是血统,是上帝的旨意。


前有伯父爱德华八世的弃位阴影,后有父亲作为英雄国王的榜样,伊丽莎白没有临阵退缩的空间与余地。


由“人”到“王”,从“小我”中生出“大我“


人的成长,都无法逃脱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女王也不例外。


任何成长,都没有真正的捷径可走。只是悟性不同,脚力有快慢而已。


女王初继位,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自己与孩子,随父姓,还是随夫姓——这意味着,是延续温莎王朝还是开启一个新的蒙巴顿王朝,这可事关大体。她深爱的丈夫菲利普.蒙巴顿以及蒙巴顿家族,自然是强烈要求她随夫姓,所谓遵循英国当时“妻随夫姓”的社会习俗,幻想英国历史上从此留下“蒙巴顿王朝”一笔。


《王冠》
《王冠》


此外,菲利普还要求她去提议,继续留住在新装修的温馨家中,不搬去冷、硬的白金汉宫,只将那儿做为官方行政办公处所。


当时的女王,尚未学会用“王”的思维权衡大局,“人”的思维明显占据上风。她惦记自己卧房内的安定,甚至不惜与当时的首相丘吉尔谈起利益交换。


“我是女王,但我同时也是一个女人、一个妻子。我渴望有一个成功幸福的婚姻。我不得不辩驳,这个小家的稳定,也与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


伊丽莎白二世有多看重菲利普呢?按照剧中呈现,菲利普亲王是女王此生最爱。13岁那年,她初遇他便一见钟情,此后鸿雁往来八年,终于在21岁那年如愿与之结为夫妇。


据该剧编剧Peter Morgan考证,这对新婚夫妇婚后最初几年甚为恩爱,经常享受夫妻共浴的罗曼蒂克。


所以,在剧中出现了年轻的伊丽莎白女王语带“威胁”地要求德高望重的丘吉尔,你不是去与内阁“商议discuss”,而要将她的诉求作为最后的决定“告知inform”内阁。


从“王”的高度去看这种“人”的行为,当然不妥当、不合适;可站在“人”的立场去换位思考,伊丽莎白的想法又能被理解与同情。甚至,这才是一个“正常”的人。


首先允许自己是个人,承认自己有人的欲求甚至是弱点,但最终又能站得更高,克服掉袖笼里的“小”,这就了不起,也更是健康、合理、自然的成长。


谁,生来即为圣为王呢?


最终,在伯父温莎伯爵(爱德华八世退位后被授予“温莎伯爵”的称号)的建议下,年轻的伊丽莎白女王在“王”与“人”之间,选择牺牲“人”的利益与乐趣,担负起“王”的责任与承担,选择了国家稳定,而不是保全小家太平。所谓,识大体、顾大局。


此后几十年,伊丽莎白二世也不得不时常面对人性与王性、私情与制度之间的冲突。在第一季中,最典型的一例便是她要处理妹妹玛格丽特公主的棘手婚姻。


年轻漂亮又任性骄纵的玛格丽特,在少女时期便爱上了父亲乔治六世最信赖的侍卫官PETER TOWNSEND。他不仅大她16岁,还已婚。之后,侍卫官妻子有外遇,与他离婚,公主一心要正式嫁给心上人,并来寻求女王姐姐的支持。


然而,英国教会不允许王室成员与离婚且离异配偶仍在人世的人员结婚,女王陷入两难之境。一边想信守对父亲的承诺,爱护、成全自己唯一的亲妹妹,另一边却是冷硬不可变通的rule,是来自教会、来自内阁的强烈反对。


两难之境,温莎伯爵建言伊丽莎白:“作为君王,你将终身饱受为人、为王之间的挣扎与痛楚。但是作为君主,你必须保护你的kingdom。”


女王再一次选择以大局为重,站在了王冠与制度那一边。


事实上,女王继位后,基本就没再滑过边儿,做过什么脱离轨道的事儿。她谨遵玛丽王太后对她的教诲:


个人私利面前,The Crown must win, it must always win.


我们普通人,自然不必经受此等烈火灼心般的严峻考验,但身为一个职场中人、社会中人,“小我”与“大我”的冲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却必然会遭遇。


如董明珠那样只认制度不认亲、始终能置公司利益于个人利益之前的,成就了格力这样的超级制造企业和中国企业家里最著名的女强人。


而普通如你我呢,通常情况下,更能考虑大局、有志于成就“大我”的女人,的确更容易活得有气象、有格局,见天地、见众生。


王之路,是虚心向学、不偏听偏信


允许自己是个人,承认自己有弱点,是对人性的正视,也是成长的必由之径。


先承认自己有弱点,才有虚心向学的意愿与动力,才有进步的可能与机会。


作为一名“职场新手”,伊丽莎白二世就是一名谦虚谨慎、虚心好学,并且不偏听偏信的好同学。这几点,对普通人而言,都不易,对君王,则尤其难。


居高位者易自得。即便是靠个人努力而身居要职者,飘飘然、自命不凡的,都不鲜见,何况是诞于王室之家,贵为一国之君者。


而偏听偏信,几乎算是人的一种天然劣根性。伊丽莎白女王,至少剧中表现的她,却不是。


每遇有难题,她便不耻下问。


她的老师、或者说参谋与顾问,包括她身边最亲的丈夫菲利普、母亲伊丽莎白王后(是的,女王的母亲也叫伊丽莎白)、祖母玛丽王太后、退位的叔叔爱德华八世(温莎公爵),当时的首相丘吉尔,以及她的秘书,后来的私人教师等等。


比如,她听从丈夫菲利普的建议:顺应时代,通过电视直播自己的加冕典礼,在王权与民众之间建立起更深的情感链接。


比如,她自觉学识浅陋,因自小未经过正式的学历教育,除了英国宪法、养马,似所知甚少,于是,不顾母亲反对,给自己请来一位私教,想学习哲学、历史、艺术等等。为的是,在各种会面场合中,她能做到谈吐有物、应对自如,以更好地履行女王职责。


而在同一件事情上,她也不偏听偏信。她听来自不同立场者的意见,权衡利弊,得出自己之结论。


不因人废言,也不因言废人。并且,就事论事。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领导者所能具有的最核心的领导力之一。


丘吉尔是女王继位后经历的第一位首相,这位“英国之父”在二战之后再度入主唐宁街10号。女王刚继位时,对他敬中有怯,第一次会面时,竟忘了行礼。


日后,在重多要事上,她都征询并听从了丘吉尔的建议,但是,当年迈的丘吉尔联手同僚,刻意对她隐瞒自己中风的病情时,她也能勇敢地搬出宪法,“教训”他“罔顾王权信任,置政府的执政效率于不顾”。


“作为王权的代表,我无权干涉政府,却有权确保政府有效行使职责。”


也正因此“一役”,年过八旬的丘吉尔,含泪哽咽,“女王陛下,我终于可以放心辞职。您已就绪,不再需要我的辅佐。”


虚心向学、谦虚求教、不偏听偏信、处事有礼有节、进退有据,女王自1952年继位到1955年丘吉尔辞职,仅仅用三年时间便完成了“女王成长记”的第一部曲。


王之体面,是情绪管理与克制


大多女人感性,容易将私域内的事情,不经意间就带到公域中。因历史、生理等各种原因,不能妥善处理好私域内的情绪,做不到公私、内外有别,是不少女性常有的bug。


可,如果你刚和丈夫吵完架,转头就要面对媒体、或者坐在首相府的辞职告别宴上发表致辞,你真的不太有“任性”的空间。分分钟,都事关大体。是“王”,你就得有高出常人的情绪克制与管理能力。


坊间一直流传菲利普亲王年轻时生性风流,绯闻甚多。据称,他的绯闻名单上列着30多名女子,还和其中的一些有私生子。但至今,这些传闻,并没有实锤。



严肃的电视剧,当然不会为了追求收视率,在没有实证的花边情事上无边铺陈。补充一句,《王冠》请了八个一等一的史学专家,把关史实的准确性。


而最终,《王冠》选择呈现的是,菲利普亲王频繁外出、屡屡醉归,有着与身份不符的嚣张醉驾,甚至是放浪。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几乎每周都与好友参加绅士俱乐部的聚会,剧中也颇有深意地“顺带”了一笔镜头,扫过菲利普对俱乐部中美丽女侍应的“打量眼神”——不节制的失礼男性看见漂亮女性,通常会有的那种眼神。



丈夫频繁夜归,且总带回一身放浪、酒气,纵是女王,也夜不能寐、寝卧难安。她终于听到汽车回府的声音,静静站在窗前,冷冷注视着对方的玩世不恭、自我放纵——是的,该剧中的菲利普亲王神形之间都颇有点playboy。


顷刻,她转身上床、关灯,佯睡。强压内心波涛汹涌。难道,要全王宫的人,在深夜被女王夫妇的激烈争吵骇醒吗?


女王把“爆发”与“博弈”选择在了一个很“合适”的时机。丈夫疑心她与马官、有世交之情的portchy之间有私情,甚至恶语惊人。


《王冠》
《王冠》


她说,portchy于自己,是亲人般的朋友,就像家中的一件家具(part of the furniture)


他回,只要你不会很快随时坐在它(他)身上(as long as you don’t sit on him anytime soon)


最后,女王心碎、情真、也凛然地回他:


“我没有任何事情需要对你隐瞒。


portchy是朋友。也确实,曾经有一些人希望她能嫁给他。很可能,和他结婚,婚姻确实会容易得多,也甚至比我们现在的婚姻更幸福,但让所有人遗憾以及受挫的是,我此生唯一爱过的人,只有你。


而你,能够很诚实地看着我的眼睛,说出同样的话吗?”


是女王的真情告白,也是一次硬碰硬的质疑,还是一次妻子对丈夫的warning。


《王冠》
《王冠》


这是一场戏剧冲突与情感张力十分强的戏,而紧接着下一刻的画面,她坐在丘吉尔的身边,起身就首相的辞职离任发表官方演讲。


强烈的情绪冲击之后,她得体、镇定发言。并且,几次强调:“我和我的丈夫。” 丈夫也在席间用口型对她说了“sorry”。


英国社会对的女王素有严谨、稳重,情绪不外露的评价。是的,也许生动有趣不足,也许不够人情味,但身为王,身为君主立宪制政体下的女王,“克制”、“中立”却是一个女王应尽之责、也是毕生功课


伊丽莎白登基后不久,玛丽王太后便告诫她谨记遵循英国宪法精神,始终保持王权对政府的中立,不干预、不表态、不妄评:


“无为才是为王之道,也最难为!因为保持中立并非人性之自然,人们总是期待你或微笑、或同意,或皱眉。而在你这么做的那一刻,你也就宣告了你的立场、你的观点。然而,这却是身为君主最不该做的事。


越无为、越少言、越少认同、越少微笑,越好。”


我们普通人,当然不用这么极端,我们幸而可以追求率性、真实,但这不意味着因此就可以不问时间地点的放纵情绪,不加节制。于公于私,都不利。而女王作为一个女性,对自己情绪的管理与控制能力,尤值学习。


不是没情绪,没脾气,而是放得出去,也能收得回来。


人之体面,很重要一条,便是:不做情绪的奴隶,不失态。


伊丽莎白二世用三年时间“速成”女王,并在随后近70年的时间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让英王室安然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宪政危机。


她当然不是一个完美女王,但她无疑是君主立宪政体下的一位得体女王。人心爱戴,就是她为自己赢得的最佳勋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非马FM (ID:feifeima-uk),作者:非非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