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隆汇APP (ID:hkguruclub),作者:深鹏,数据支持:勾股大数据,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它是盈利数据最好的新势力,毛利率吊打另外两家;


它也是最常被人诟病技术落后、骗绿牌的新势力,别人充电,它加油。


两种针锋相对的看法,巧妙地集中在理想汽车身上,它就像一对矛盾体,在争议声中一步步往前走,似乎走得还不错。


但是,最新的8月份交付数据中,理想仅交付了4571辆,同比大跌52%,环比大跌56%。相比之下,蔚来、小鹏的交付量分别为10677辆、9578辆,同比涨了81%、33%。


就算后来者的哪吒、领跑的交付量也大幅增长,甚至都创出了历史新高。



显然,对比之下,一直过得不错的理想汽车,现在似乎遭遇了逆风。


一、优胜


开过理想汽车的人,都有不错的体验,因为电车该有的驾驶体验,它都有:平顺、低噪音、起码加速快感、省油。


如果不是有人告诉你这台车可以加油,你完全可以把它等同于纯电车,尽管增程器开始工作的时候有一点噪音,但和油车比起来,那算不了什么。


至于坊间对于理想的诟病原因,网上说得已经足够多,这里不再复制粘贴,我们反而希望从另外一些角度去看待理想。


回归到汽车产品本身,为什么它要做出这样的车子?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理想的创始人李想同学。如果套用硅谷科技创业的套路,李想算得上一个传奇,高中毕业就投身互联网,创立过IT网站泡泡网,之后又创立汽车之家,虽然名号比起BAT创始人小,但他也算得上中国很早期的互联网创业并尝到成功滋味的80后。


一个公司的基因,往往和创始人有莫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创始人格的化身,在互联网圈泡了20年,李想身上的基因就是互联网基因,这点和蔚来的李斌挺像,后者也创立了易车网,和汽车之家同属于一个领域。


那问题来了,这个互联网基因究竟指的是什么?


我想,用一个词可以概括:用户体验


因为这个词从始至终贯穿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到现在依然如此,如果用户体验做得不好,那必定会用脚投票,跑到用户体验更好的平台去,而且只是两三秒钟点点手指的功夫。


因此,互联网人对于用户体验的重视,可以说是歇斯底里。用时髦的话说,把客户当成上帝。这也造就了互联网人挖掘用户需求的能力,以及做产品的能力。他们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从理想ONE车型上,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能力,比如差异化能力


以30万~40万价位的SUV作为切入口,迎合城市奶爸的家庭需求,车子体型管够,车内座位管够,车内空间管够。


而且这个价位基本没有竞争对手,特斯拉不做,BBA没进来,国内厂家只是观望。跟汉兰达这类油车比,它有电,跟电车比,它又可以加油。


完美避开竞争,轻轻松松唱起了独角戏。


所以如果总是人云亦云,去谩骂理想的落后的增程式技术路线,而无视背后的产品力,那确实有失偏颇。


不过,好处不能总让一个人占尽,理想牛逼的地方我们应该承认,而它又有没有短板?


二、短板


我们还是回归到用户体验这个层面上。


一般来说,满足客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有两种路径。


一是从底层技术创新出发,比如油价贵,那就开发一个电车出来,比如开车太累,那就开发自动驾驶技术;二是从表层去解决,比如通过换个包装、搞搞营销等等,内在没有根本性变化,但看上去又确实变了。


如果以结果为导向,只要能够达到目的,都是好办法,但如果加入其他诸如成本、效益、可持续性等的考虑因素,两者的差别就出来了。


通过底层技术创新的,投入大,见效慢,但这样下来基础扎实,能够形成壁垒;而通过表层解决的,投入相对小,见效快,但扎实度就会打折扣,想形成壁垒就不容易。


回过头来看蔚小理三个新势力,虽然看上去有点类似,但实际上它们的战略路线差别非常大。


比如,一说蔚来,你会想到高大上,想到周到的服务,想到换电站;一说小鹏,你会想到智能化,想到科技感,想到copy 特斯拉。


但说到理想,你会想到什么?


除了加油方便,没有里程焦虑,车子够大,一家人出行还挺好之外,好像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了。与另外两家个性鲜明的比起来,理想显得低调、实用,但又过于低调、实用。


如果再去细究理想的数据,能够发现更多。


比如,财务数据。


理想的利润率水平在三家新势力里都比较好,销量上虽然不是第一,但理想仅靠一款车,就能够接近其他势力几款车的销量合计。



表面上看,理想的数据确实可圈可点,但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是享受增程式技术路线的好处,比如可以加油,所以理想无需像蔚来、小鹏那样投重金研发和布局自有充电网络,这里的好处太多了。


根据蔚来的数据,蔚来的换电站的数量达到1048座,如果把电池和场地租赁费用计算在内,在中国建一座换电站成本超过百万,这么算下来,蔚来在换电站上的投入数十亿,但这笔钱,理想不用花。


又如增程式技术已经很成熟,研发上自然不用像纯电那样烧钱,2021年,蔚来和小鹏的研发投入都超过40亿元,理想是30亿元出头。在阐述智能驾驶的收费模式上,蔚来、小鹏,包括特斯拉都是买断或者订阅的模式,只有李想认为这是车的标配,应该免费。



自动驾驶研发出了名的难,以及对资金、人才和时间的海量消耗程度,甚至能让人望而止步,马斯克做了这么久都屡屡失约,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免费这种事,根本不符合商业逻辑,如果说把价格和车身价打包,羊毛出在羊身上,倒也无所谓;如果不是,那大概率是所提供的自动驾驶,没有什么真正的技术含量,并不值什么钱。


这里少花点,那里少花点,加起来自然成本就少了一大截,利润率水平也就自然上去了。


三、这一回,理想还能赢吗?


做生意不容易,尤其是现在的大环境下,能省则省,体现的是务实能力、风控能力,但有些钱,真的能省下来吗?


虽同为新势力,但技术路线却泾渭分明,理想选择增程式,蔚来和小鹏则是坚定的纯电实践者,作为技术行业,路线一旦走错,后果很重要。


理想、蔚来、小鹏的选择,正代表了时下对于电动车未来技术路线的押注,简单地说,就是纯电是未来,还是增程式(混动)是未来?


如果纯电是未来,那理想的增程式路线就只是过渡,暂时的红利也总有消耗殆尽的一天,到那时,纯电车型研发该花的钱,该上的产线,该建的充电网络,有哪一个能躲得掉?


换句话说,如果以后也要走纯电路线,那么理想现在省下的钱,并不是真能省下来,只不过延后去花而已,等到这笔钱需要花的时候,利润率水平还能像现在这样吗?而基于现在财务数据的估值模型,又有多少机会继续维持?


相信没有人敢给出肯定的答案。


当然,理想也可以押注,增程式技术路线是未来,那样的话理想会比现在还要强大,2025年成为中国第一的智能电动车企业,并非空谈。



但未来的发展,没有谁能精准预测。


眼下,理想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已经比过去两年激烈得多,华为加持的赛力斯推出了同级别的增程式M5、M7,直接和理想ONE肉搏;蔚来、小鹏也推出30-40万价位的纯电SUV,抢食理想所在价位市场,还有传统车企的混动SUV、新势力的纯电SUV。


面对来势汹汹的对手,理想仅仅推出一辆40万以上的L9,技术路线没变,架构没变,价格却比ONE涨了10多万,而这个区间,蔚来早就占了先机,BBA也在加速推出相应价格电动车型,这个区间的江湖,注定竞争激烈。


另外,所谓的纯电里程焦虑,也在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催促下不断有新突破,先是铺天盖地的充电桩建设,后是新型电池能量密度在提升,还有800V高压充电技术,打出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即使现在充电没有办法和加油一样快,换电还可以补上。


如果有一天给动力电池补能的速度和加油差不多,那么加油这点好处,就可以忽略了。


到时候,那些如果还没有在纯电路上有所作为的,追赶的代价,只会更大。


四、结语


此次理想交付量的大跌,可能只是某种短期因素干扰,但也可以看做是理想潜在问题的一次集中释放,比如车型太少、市场空间渐趋饱和竞争对手疯狂杀入,可能也是重要原因。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理想对技术路线选择,对硬科技投入,以及对底层竞争力培育的差异化。与其他两家新势力仍然烧钱打基础,亏损扩大相比,当前理想的日子似乎过得不错,但在越来越多对手秣马厉兵的大趋势下,未来的竞争压力肯定只会增,不会减。


这一次,最强逆风,理想能不能冲破,我们也想知道答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格隆汇APP (ID:hkguruclub),作者:深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