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谁是过去10年的增速之王?
一、谁是增长最猛的省份?
近日,多个省市召开“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过去10年,全国经济突飞猛进,GDP总量迈过百万亿大关,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跻身前列。
这10年,区域经济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哪些省市发展最快?哪些地方掉队了?
由于2022年仍在进行时,我们以2011年~2021年内地31个省份(未统计港澳地区)的GDP增速作为对比:
可以看到,10年来,名义增幅最快的5个省份:
贵州(248.8%)、西藏(240.2%)、云南(185.1%)、重庆(174.5%)、福建(172.4%)。
除了福建之外,其他4个省市均在西部省份。
相比而言,名义增速最慢的5个省份:
天津(93.5%)、河北(88.9%)、吉林(71.1%)、辽宁(68.7%)、黑龙江(49.8%)。
这些省份均位于北方,东北三省全部在列,也是仅有的5个经济未能翻倍的省份。
如果以全国平均增速134.4%作为比较基准,近半省份未能跑赢大盘,这其中不乏经济大省。
其中,广东、江苏10年经济增幅基本与大盘持平,而浙江、河南、山东则跑输大盘。
经济大省,由于基数较大,增长自然不会如欠发达省份一样迅猛。
这些省份关乎经济大盘、财政大盘、就业大盘的稳定性,保持正常增长是必须的。一旦出现降速,影响的就不只是自身,而是波及全国。
二、谁是排名上升最快的省份?
经济位次之变,谁进步最快?从经济位次来看,哪些省市经济位次抬升最快?哪些省市掉队了?
简单来看,过去10年,进步最快的非贵州莫属,经济位次从倒数第5名晋级到第22名,连升4名。
在贵州之外,福建、安徽、重庆、云南都上升了3位,福建更是得以跻身TOP10经济大省之列。
与之对比,经济位次下降最大的则是河北,从第6名下降到第12名,也是唯一跌出TOP10经济大省的地区。这个以钢铁为主要支柱产业的经济大省,饱受产能周期、环保限能、碳中和碳达峰等因素的影响。
在河北之后,黑龙江下降5位,辽宁下降4位,山西下降3位。
作为中国第一煤炭大省,“一煤独大”的山西,连续多年受制于煤炭经济的下行,经济增速持续跑输全国,一度被贵州赶超,跌出20名开外。
不过,2020年以来,在全球大放水、地缘冲突加剧的背景下,山西成了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的最大受益者,2021年反超贵州,重回TOP20之列。
当然,随着全球加息浪潮席卷而来,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能否持续,成了新的问题。山西如何在煤炭之后寻找新的增长支柱,成了关键。
三、西南,全面赶超东北?
西南赶超东北,堪称过去10年区域经济的最大变局。
西南对东北的赶超,不只是经济增速的全面“碾压”,就连经济总量,东北也逐渐失去了领先优势。
改革开放之前,东北是我国首屈一指的工业重镇,而西南作为“三线地区”而存在。
1960年代,借助三线建设,东北向西南的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省份支援了大批工业企业、机器设备乃至人才资金,为西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奠定基础。
东北对西南经济的领先,一直维持到了2008年前后。
虽然西南多个省份早已超越吉林、黑龙江等省份,但作为东北第一大省的辽宁,连续多年位居TOP10大省之列,经济实力与东南沿海省份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2007年,四川GDP首次超越辽宁。15年过去,四川已经跻身第六大省,GDP两倍于辽宁。
2021年,重庆GDP首次赶超辽宁,经济总量更是相当于吉林+黑龙江两省的总和。
而在1997年之前,重庆经济总量还不及吉林一省的水平。
与此同时,云南GDP也在逼近辽宁,广西、贵州与辽宁的差距也都有所收缩。
一旦辽宁经济被云南、广西、贵州等地赶上,那么“西南经济赶超东北”都不再是传说。
四、西南,何以赶超东北?
西南与东北的经济发展形势为何逆转?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
一方面,东北地区面临重工业衰退、人口结构失衡、人才流失的老问题,如何振兴老工业基地,成为时代之问。
另一方面,西南地区成了新一轮经济大变局的受益者。大投资、产业转移、国内大循环、西部大开发等都形成了关键支撑。
先是大投资时代,带动了西部地区基建投资的扩张。
仅2010年~2017年,重庆就砸下了将近10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而投资向来是拉动GDP的利器。
接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中西部人口众多、能源优势突出的劳动力大省成了最大承接者,如四川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贵州的大数据产业。
更关键的是,西部地区获得众多政策加持。
从西部大开发到西部陆海新通道,从国内大循环到成渝双城经济圈,西南在国家战略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仅是一个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红利,就让许多东部和中部省份羡慕不已。
在西部,鼓励类产业可减按15%征收所得税,而正常情况是25%,这一政策将一直持续到2030年。
西南能否全面超越东北,东北新一轮的振兴举措会否取得超预期成果,我们拭目以待。
五、福建、安徽:低调的增长冠军
不只是西部,在东部、中部,也各有一个增长明星。
东部沿海的福建,在过去10年间,悄然完成了向TOP10经济大省晋级的目标,成为与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一同 “勇挑大梁”的经济大省之一。(参阅《天下财赋半东南!东南5省,有多重要?》)
中部内陆的安徽,用了10年时间,甩掉了“小透明”省份的调侃,其省会合肥更是借助“最牛风投城市”,成了如今最高调的网红城市之一。
福建、安徽何以崛起?
这背后,最大的共同点当属政策优势。
福建地理环境天然受限,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格局,成了经济发展的最大束缚,而长期地处海防前线,经济发展一度让位于国防,福建经济长期跑输全国大盘。
不过,近年来,福建获得一系列政策加持,形成了“多区叠加”的优势。
从独一无二的面向对岸的福建平潭综合试验区,到2014与广东一并获批第二批自贸区,再到福州新区获批、位列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设立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不仅如此,福建还成了“市市通高铁”的第一省,未来一旦京台高铁开工,福建的发展更是如虎添翼。
与之相比,安徽则借助政策优势,彻底改变了深居内陆的尴尬局面。
一是左右逢源。安徽先是被纳入中部崛起,随后又集体加入长三角城市群,一左一右,兼顾两大国家战略。
二是“八纵八横”的高铁网络,一改合肥在国家交通网络中的尴尬地位,得以成功晋级为国家交通枢纽。
到了2021年,安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400公里,仅低于广东,位居全国第二位。(参阅《全国“米”字型高铁第一省诞生》)
当然,除了政策之外,更核心的还是产业,福建及安徽均培育出一系列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产业。
福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化、纺织鞋服、新材料为代表的支柱产业,拥有宁德时代、福耀玻璃、安踏、永辉超市等一系列知名企业。
安徽,通过十年时间,培育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光伏及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且在各自领域都有了一席之地。
可见,政策是关键,但只有将政策给到最合适的地方,才能真正发挥事半功倍的增长效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ID:guominjinglve),作者: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