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MT新观察 (ID:tmtno520),作者:钱玉娟、冯庆艳,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却有着搅动人心的威力。


去年6月空气中还弥漫着芯片缺货看涨的声音,甚至发生了几起劫匪抢芯片的大案。如今却有部分芯片价格跳水的消息传来。


张平是上海一家智能终端系统SoC芯片厂的供应链负责人,8月18日一早与经济观察报记者展开对话时,正赶往南京高铁上的他,要去参加当天启幕的世界半导体大会。


张平透露,不少通用型芯片成本价也就10块钱,竟在去年可以被炒到600元-800元不等。“炒芯”这件事,在张平看来,作为芯片原厂“不大会这么干”,倒是有些人以“贸易商”的身份参与其中,“某些极个别的芯片,可以加价10倍甚至20倍,卖给一些需求方。”


深圳华强北便是一个芯片经销商集聚地。在那里,曾经有名的“中国电子第一街”,原厂、假冒和国产替代等几类芯片,通过各种渠道,鱼龙混杂地输入该地,又通过各种渠道,输出到各地去。去年押对宝的部分经销商赚得盆满钵满,当然也有人因未押对宝而付出倾家荡产的惨烈代价。


小小的芯片,有着长长的产业链。在这个链条上,供需平衡被打破了,要想重建恐怕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周期。“最怕的就是,炒完了,大家被弄个半死,市场就出了很大问题,大家都不愿意干了,最后芯片又短缺了。”通信专家项立刚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


一、谁在“炒芯”


“上半年就已经有颓势了,大家好多都没有松口。”张平告诉记者,不少芯片商在今年上半年还是满载状态,但在最近一个月里,市场上出现价格大跳水现象,“蛮多都在降价销售”。


张平近期确实听到市场上有在喊降价的现象,“大家都在试探,以为降价了就能有市场。”即便有芯片从一片200元跌到了20元,在张平看来,这个价位水平不过是“回归到了一个很合理的市场价位”。


“芯片本身有一定的保值的稀缺属性”,一位机器人企业创始人对记者称,早前也有人囤芯片,只不过没近两年这么极端。“这里边有机会也有风险,在下一代芯片量产前,一两年内,某款芯片有其特定的价值,拿到货就可能赚到钱,拿不到就赚不到钱。”这位机器人企业创始人说。


疯狂囤芯片的人正在骤减,“今年二季度开始,好多人不敢囤了,怕砸到自己手里,”上述机器人企业创始人对记者透露。


张平告诉记者,他所在的芯片厂在国内的供应链,基本上都能满足需求,即便是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要得比较急,上半年的出货量也有保证。”或许是情况不同,让其公司的市场策略也不同,“最起码,我们没有降价。”张平说。


张平认为,多是芯片代理商层面“搅动”着市场。来自Gartner的VP分析师盛陵海也有同感,他认为当前的芯片市场价格“回归正常”,而去年的非常态价格,则是“渠道商加价炒货”的结果


原来,除了华为、联想等大订单厂商,可以和原厂直接进行订单式生产,大多数厂商的芯片订单,走的是代理商渠道。


盛陵海将芯片代理商、渠道商比喻为“蓄水池”。他认为这一环的作用很大,有时还能帮助厂商垫付资金等。与此同时,他也将这一环中的参与者称之为“Buffer(缓冲器)”,他解释称,“当芯片供应量多时,原厂会塞货给渠道,一旦货少,渠道商便会囤积居奇卖高价。


当然,市场一旦逆转,也会带来一个结果,“他们(代理商)要尽快清货,否则就要亏钱。”盛陵海称。


芯片价格跳水主要是在芯片经销商市场”,8月18日,兴森科技面对投资者的问询时如是作答,并表示,“经销商市场价格跳水说明供需平衡被打破,需求不足的市场状况对公司接单有一定影响。”


一位不愿具名的芯片代理商向记者道出了“炒芯”背后的根源所在,“能替代的炒不起来,能炒起来的都是没法替代的。”


上述芯片代理商身在深圳,与不少参与成交的同行交流,发现一个共性问题:“TI(德州仪器)和ST(意法半导体)的产品,相对炒得比较热一点。”


TI作为全球最大的模拟芯片厂商,其生产的一款消费类模拟芯片TPS61021ADSGR,在去年5月曾涨至45元一片,但在今年5月便回落至3元左右。ST生产的一款用于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核心芯片STL9369,原本价格只有20元一片,却在去年被“爆炒”至2800元,近期价格虽有大幅回落,却依然高达数百元。


“进口的价位(被炒得)比较离谱。”上述芯片代理商觉得,国产芯片相对而言,涨跌较为合理可控。以国产MCU芯片HK32F030MF4P6为例,“2020年之前是单价0.9元,2020年涨到了2元,2021年上半年涨到3元,2021年下半年涨到5元。”他还给出了这款芯片的最新行情,今年上半年跌回3元,目前大概是单片1.2元。


记者从代理商口中得知,目前除了医疗领域可用的传感器芯片,以及汽车行业需用的个别车规级芯片“很多坚挺在上千价位”,多数消费类芯片价格已经处于回落期。上述代理商分析认为,后者芯片价格之所以大跳水,“一方面是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则是能替代的产品增多。”


“消费级芯片需求下降了,价格也掉下来了”,一位西安芯片代理商的销售人员唐先生对记者说,前两年新冠肺炎疫情原因,消费电子因在家办公需求短期上涨,上端芯片产能又未能及时跟进,造成芯片短缺,价格被“炒上来”了。而今需求下降,产能又都在加大,就造成部分芯片价格出现“雪崩”现象。


项立刚曾预判,到2023年整个芯片供给是过剩的。虽然他不断在外强调这一点,但他也坦言,并不会因为自己的预判,而减少备货。曾经他的企业仅备一个月的货,而这两年他会备三到四个月的货。“身在其中,思想并无法左右自己的行动,”项立刚对记者说。


所以,除了代理商、经销商等这些人之外,逐利特性让不少终端企业、芯片行业从业者以及金融投资机构等,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囤芯大军”里的一员。相对于金融机构的主动逐利,虽然终端企业比较被动,其可能考虑更多的是自身企业健康运转状况,但手里握着几个月的芯片备货,无论如何也不会对芯片价格波动无动于衷的。“比如在电影院里,有人喊失火了,所有人都急着往外冲,于是就会引发踩踏事件。”项立刚对记者说,“如果保持理性,大家都能顺利安稳地出来,但理性却战胜不了恐慌心理。在近期部分芯片价格‘雪崩’事件中,大家的角色决定了各自的行动。这也正是市场行为的一种体现。”


而上游芯片原厂作为利益强相关方,似乎与“囤货大军”现象,也并非毫无关系。一位芯片设备生产企业前高管对记者表示,这些巨头控制价格“挺正常的”。


二、囤货的人


对于芯片价格大跳水,国产存储芯片厂商长江存储的一位内部人士并未有强烈感触,在他看来,NAND闪存芯片的价格虽然有调整,但下行相对小一些,总结原因,“存储器本身存在价格周期,且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高价周期因各种原因延长了。”


张平早前在中芯国际工作,基于对芯片产业链路的了解,他也认为芯片价格的涨跌存在周期性,且在供需链路上早就存在囤货现象。直到2020年5月美国芯片供应限制发出后,华为不得不向供应链方面提出紧急“备货”需求,不只是手机芯片,华为还向5G射频、触控IC等各类芯片厂商发出大量且加急的采购需求。


手机行业作为芯片需用消耗的热门行业,基于华为的现实和举动,OPPO、vivo和小米等手机厂商也在2021年初紧张了起来,纷纷展开“抢单”,对各类芯片加大订单采购


“本来过去是一两个月的备货,有些厂商会扩增到半年。”张平说,原厂接到的正常需求凭空多了两到三倍,由此带来整个产业链的芯片供应呈现紧张状态。


记者曾在2021年4月采访荣耀CEO赵明,谈及产业面临的芯片短缺局面,他说,“(这个市场)没有饿死的,只有撑死的。”面对友商大批量“囤芯”,“压这么多货不就成库存了?”赵明认为,囤积大量芯片势必造成库存积压,这样一来,手机厂商必须想办法消耗库存,这将直接影响手机新品的迭代节奏。


不单单手机行业存在“囤芯”问题,在PC领域亦是。8月17日,联想集团全球创新中心副总裁贾朝晖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及,“过去两年里,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缺货情况。”他发现,缺货会刺激产业中的各个参与者加大订单,进而造成了“供应链的牛鞭效应”。


供应链上的这种需求变异放大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制造业的供应链结构中。在贾朝晖看来,上述效应作用于PC领域,就导致不少友商在中间的渠道里堆积了很多囤货。“今年上半年,之前囤货的企业应该受到很大的影响。”


事实确实如此。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发布报告称,2022年二季度全球PC和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2.6%,创九年来最大降幅。Gartner还预测表示,今年全球电脑和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双双下滑,首先全球个人电脑(PC)出货量将下降9.5%,而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从2021年的15.7亿部降至14.6亿部,年减7.1%。


在Gartner方面看来,这种消费电子的需求下滑,也将让“全球芯片荒有望在下半年逐渐缓解”。当终端厂商都在面临去库存的压力时,在消费电子产业链路中处于上游的芯片供应方,也出现“砍单”现象。


张平强调,手机产品的迭代并不由手机厂商控制,而是取决于主芯片,即高通(Qualcomm)和联发科(MediaTek)这些芯片厂商的研发节奏,但现实是这些主流芯片厂商都在“卷”,为了更新而更新,却不见多少亮点,“没有什么发挥空间了。”


创新问题引致用户对产品换新的需求不再高涨,记者注意到,联发科与高通两家主流芯片供应商,于近日先后下调了今年5G智能手机出货量的预测指标,前者由6.6亿-6.8亿部下调至6亿部,后者则由原来的“预估持平”调整至“预测衰退5%”。


“下游的厂商都在囤货。”上述长江存储的内部人士也将去年芯片涨价的主因归结于此,而今芯片价格跳水也属于市场行为,背后则因为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多,电子产业近期的市场动能偏弱,“之前囤货过剩,传导而来的便是芯片价格暴跌”。


三、国产替代的路


芯片产业链虽长,价格涨跌变化的传导效应却极为迅速。英特尔、英伟达、美光科技等芯片厂商近期坏消息不断。英特尔对今年第二季度收入同比降幅达22%主要原因解释为,库存调整。而英伟达第二季度游戏芯片销售额环比下降44%。美光科技近日宣布其自由现金流未来三个月可能为负。并且美光科技和英特尔都有未来削减资本支出的计划。与此同时,美股不少半导体厂商股价出现大跌。


根据Gartner的最新预测,2022年全球半导体收入预计将增长7.4%,相比上一季度预测的13.6%有所下降,并且远低于2021年的26.3%。Gartner研究业务副总裁RichardGordon表示:虽然芯片短缺正在得到缓解,但全球半导体市场正在进入到一个疲软期并将持续到2023年末,到那时半导体收入预计将下降2.5%。


就在进口高端芯片被爆炒之际,国内的部分参与者则在加速推进着国产替代,首当其冲的便是在产能布局上展开动作的国产芯片大厂们。


华虹半导体及华润微、士兰微等IDM厂也纷纷加速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的扩产项目。


对于国产大厂四处扩建产线,张平期待12英寸芯片产能可以真正做起来。毕竟目前真正能开出产能,投产做起来的少。也正因如此,张平觉得,目前国内的芯片产能远未达到过剩阶段,“真正买了设备的都很少,整个产业链条的设备交期长达一两年,产能很难快速建起来。”


经历过去几年的发展,在上述长江存储内部人士看来,长江存储在存储芯片领域才刚刚站稳了脚跟,尽管我国近期在国产替代化方面确实有不少成就,他直言,“真正产业化的公司相对较少。”


对话中,张平提及了近两年在半导体芯片产业里兴起的投资热潮,“关注度和热度太高,很多人会被带动着闯进来。”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芯片相关企业14.29万家。2022年上半年,我国新增芯片相关企业3.08万家。


谈及芯片创业公司,近两年专注在半导体芯片领域进行投资的广汽资本总经理袁锋看到,参与者规模愈发增多,“市场支撑不了这么多创业公司。”尤其是在消费电子芯片领域,过去两年的国内产能激增,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着市场波动。


当芯片市场因价格跳水,被外界冠以“雪崩”说法后,“这有些夸张了。”张平只觉得,当下的市场动态将进一步影响投资侧对芯片创业项目的估值,“产业各端的热情,变得没那么高了。”不过,他也直观地发现,“如今的半导体产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吸引力还在。”


中商产业研究院8月18日发布的《2022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中下游市场分析》称,我国集成电路行业虽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数据显示,我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5411亿元快速增长至2021年的1099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2022年我国集成电路规模将达到13085亿元,同比增长15.9%。


特别是“跨界”造芯者增多。从手机厂商、车厂等芯片消耗大户,到阿里、腾讯、字节跳动、快手等互联网大厂,都瞄准造芯,走出了各自的路径。“半导体这行没法挣快钱。”张平觉得,自己身处的是一个“挺苦”的行业,要想造好一颗国产芯片,需要慢慢打磨。更何况,当下产业进入下行周期,对于芯片厂商而言,“苦日子”到来,这也意味着,处于发展进程中的国产芯片,也正迎来新一重市场考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MT新观察 (ID:tmtno520),作者:钱玉娟、冯庆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