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建军节刚过,亿万直勾勾的目光监视下,美国政坛三号人物,年逾82岁还一身粉嫩的佩洛西众议长空降台北,一夜无事,平静得令人窒息。
当晚大陆这边的舆论痛心疾首,很多人心态破防。随后解放军宣布在台湾岛周边海域空域进行为期三天的实战演训,后来又持续追加。根据海事局最新公告,8月11日—13日,黄海南部海域仍将继续实弹射击。
就这样,我们亲眼见证了台海军演进入“新常态”。与此同时,中美两国的政坛、军队、舆论宣传口,短兵相接,你来我往。当然不是为了让大家破防的,而是直指各自的核心利益。争的是哪方面的利益呢?当然不仅仅是台湾这块地儿,这个世界上的利益并不是根据国境线来划分的,过去不是这样,现在不是这样,未来会越来越不是这样。人类创造利益的方式,自古以来无非就是三种:从地里挖出来;靠人劳动生产出来;以及从别人那儿掠夺。物理上客观存在的国境线,当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从地里挖出来的东西的归属。后两种创造利益的方式,受到客观界线的影响却越来越小。无论从从一战二战以来大大小小的战争的胜负,还是占据不同产业链位置国家的人的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无不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科技产业的控制权既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也决定了它掠夺或者抵御掠夺的能力,是决定这个世界上利益分配的最关键的单一因素。
台湾,以及台湾周边的东亚、东南亚地区,恰恰关系到全球科技产业生态控制权的归属。在深入探讨之前,不妨让我们我们分析一下中美各自的竞争优势,在整个科技产业当中,从上到下有这么四个环节,分别是科研,研发,制造和消费。其中科研这个环节主要是在大学里面完成的,说的是为大到一个产业,小到一个技术环节,找到其核心原理和实现方法的过程。比如说,时下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产业,它有三项核心的方法,分别是:2007年,多伦多大学教授杰弗里·辛顿提出的深度学习算法;2008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吴恩达提出用GPU为深度学习提供算力的方法;以及2011年,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提出的利用大数据训练人工智能的方法。核心方法完备之后,画了半个世纪大饼的人工智能产业在最近十年迅速起飞,催生了特斯拉、字节跳动、谷歌、百度、英伟达、寒武纪、地平线、商汤科技等一系列大小人工智能公司。
而这些公司开发NPU、GPU芯片,智能算法,进一步把他们应用到智能汽车、智能手机、智能摄像头等等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研发。在产品研发完成之后,就要进入到所谓的制造环节,很多人会觉得制造没有技术含量,产品原型都已经做出来了,不就是照着图纸复制吗?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制造的核心是量产,高科技产品往往比较复杂,少则几千多则几万零部件,这不仅是一系列生产工艺难题,也是必须要考虑到市场因素的工程难题:这些零件的参数各是多少、研发单位提供的参数是否适合低成本量产、零部件误差要控制到多少、生产过程中如何减少误差、设计是否要改动、如何组织工人,设备完成流水线大规模生产……
这些问题研发单位或许会考虑到一部分,或许完全不会考虑,但不管怎样都需要工厂去一个一个落实,像是做一道有几千几万参数的排列组合题,想起来就让人头秃。完成量产之后,自然就是要卖给消费者了,这个环节不仅仅是收回整个链条的成本形成利润达成闭环,也是从消费者那儿获取最真实的反馈作为改进整个链条的根据。在这四个环节当中,很显然美国在科研和研发环节领先我们很多,现在我们生活中用到的科技产品很大部分是美国人的发明,而我们时常处于追赶模仿的状态,所以才会有卡脖子这一说嘛。消费环节中美两国的市场规模相当,但是美国人均消费水平更高,使得美国市场对于高科技产品,特别是还不是特别成熟的,早期产品的支持力度显然更大。
而在生产环节,中国有明显的优势。虽然美国和它的帝国体系控制着生产环节的一些核心节点比如芯片制造,卡着我们的脖子。但中国是唯一一个拥有复杂高科技产品灵活大规模量产能力的国家。中国没有卡美国脖子,主要是因为它没有脖子……中国供应链的完整程度和成本控制能力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重点说一下中国供应链独一无二灵活性,也就是你提什么要求中国工厂都能造,而且制造企业和研发企业的协同迭代速度全球独一无二的快。假设有两家造电动汽车的公司,A在中国开工厂,B在同样是制造业强国的德国开工厂,这时候你需要做的事就是迅速清空B公司的股票,因为它两年后会因为产品迭代速度过慢,跟不上需求变化而嗝儿屁。这就是一些我们印象中的老牌制造业强国,一直抓不住新产业机会的直接原因,而且它们未来再也抓不住了。
乍看之下,四个环节当中美国赢了三个,输了一个,3比1,美国赢麻了,那它在那儿慌个毛?因为科技产业是个链条,比哪一局谁赢了没有意义,还是要看各个环节的博弈关系。科研环节虽然目前美国遥遥领先,但随着中国人教育水平的提升,科研投入的提升,再加上一些体制问题被逐步解决,这块中国是肯定会赶上来的,美国没有任何可行的方法可以阻止中国的进步。也就是说,这块的优势是虚的,是暂时的。而研发,也格外重要,上接科研成果,下接制造量产。之前中国的研发弱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的科研弱,二是中国的企业家学历水平低,搞硬科技创新的能力太低。这些话放在十年前说,是稳稳的,但是现在来说的话,很显然改变已经在发生。
中国这些年搞高等教育扩招,学历膨胀得太快,尽管让很多人卷得难受,但是也实打实带来一个重大改变,现在想要起一个团队搞高科技领域的创业,没个博士学位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中国大学原创的理论方法虽然还有限,但知识本身是无国界的,中国的企业已经在大量承接国外的科研成果研发创新产品了,5G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而一旦科研成果有了之后,跟制造的快速对接快速量产、迭代,对于中国人就是近水楼台了。就比如初代iPhone之后,各种差异化国产智能机雨后春笋般长出来。
未来10年,我们将看到、用到大量的中国原创高科技产品,其中有一些会改变世界,有一些会是智商税,而无论是改变世界还是智商税,全球都会模仿我们的创新,这是必然的,没有力量可以阻止这件事情的发生。至于消费市场,不远的将来,中国在体量上碾压美国也是必然事件。而美国自奥巴马时代就一直想重振本土的制造业,结果重振了个寂寞,制造业占GDP比例毫无起色反倒从12%跌到了11%。也就是说,美国在高科技产业生态的地位,虽然现在看起来,暂时还算有声有色,但就如同万历末年的明帝国一样,其实已经摇摇欲坠,眼看就要在短短十年二十年之内失去所有,这对于美帝国来说真的就是字面意义上生死存亡的问题了,你生产能力掠夺能力都不行,你还帝毛国。于是我们就看到美帝国在调动它这副残躯上能调动的所有的力量,在试图打压中国,打压中国的高科技制造业,不得不说还挺悲壮的。当然这对于中国也是一样,生死存亡的问题。有位大佬去年11月24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必须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里面就说到“由于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科技创新对中国来说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
大佬写文章跟我们这种扯淡自媒体是不一样的,他说是生存问题意思就是字面意义上的,生存问题。既然两个大国都在为生存问题而发愁,于是很显然,中美围绕高科技产业控制权发生激烈碰撞,不可避免,而主动发起进攻的当然是陷入危机的美国。后面的一系列操作虽然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我们还是来简单回顾一下。首先是出场的奥观海的重返亚太,搞TPP试图用美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为杠杆,撬动一个把中国隔绝在外的供应链体系。但这明显不符合美国国内工人阶级的利益,你把工作都让给日韩东南亚了,我们怎么玩啊,于是懂王上台,直接把TPP给推翻了。
懂王采取的是一种更加直给的方式,跟中国打贸易战,科技战,加关税,陆续把包括华为、中兴、大疆在内的超过600家中国高科技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这一系列举动严重扰乱了全球供应链,美国通货膨胀率达到40年来的新高,经济陷入衰退,但它丝毫没有要放松对中国科技封锁的意思。在懂王末期,他还开启了对中国高科技企业融资渠道的封锁,把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列入预退市名单。而这一系列举动也确实对于中国的创新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搞得大家很难受。而拜登上台之后,除了延续懂王的政策之外,又开始恢复奥巴马时代联合周边国家孤立中国的操作。2022 年5月12日 ,美国-东盟峰会在华盛顿召开,东盟四十五年来第一次领导人齐聚华盛顿。
之后,5月23日,拜登又在日本宣布“印太经济框架”,成员国有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外加七个东盟国家,总GDP占了全球40%.....与中国关系密切的缅甸、老挝、柬埔寨三家都被排除在外。再加上今年以来越南的经济增长率很高,一时间国内有一种舆论认为,越南和东南亚会取代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这真的可能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得分两方面来看。如果要问,越南会不会承接一部分中国转移过去的制造业,答案是一定会。因为制造业是必然让人难受的。相信我们的读者大多数都是白领、教师、公务员或者学生,我们从事的行业都可以归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或者手工业。我们也会用到很多工具,手机、电脑、实验仪器、纸笔等等,但这些工具都是围绕我们工作的,辅助我们生产的。由于我们是生产的主体,你想什么摸鱼你就摸一下,工作再忙,压力再大,至少电脑是不会催你敲代码的。
但是在大机器流水线生产的制造业当中,人与机器的关系完全是反过来的。机器或者说流水线是生产的核心,节奏的掌控者。人是辅助机器来完成一些机器暂时不方便自动化操作的步骤的,每十秒钟完成一个固定动作,比如把一块商标贴到产品上,持续12个小时,中间半小时吃个饭,别的时间别说摸鱼了,上个厕所都要打报告。很多年轻人进厂一天,别说一天了,一个小时他就麻了。厂里的很多招聘需求我觉得都不用详细写,直接说招聘群众演员,扮演机械臂就完事儿了。而其中最难受的,就是像手机、电脑、平板之类的小件复杂产品的组装制造环节,可能一个固定动作就只有五秒钟,难道你还能在五秒钟里面抽出一秒摸鱼嘛?要不富士康那么多人跳楼呢。随着人工智能生产线的发展,这种制造业岗位会逐渐消失,但我估计至少还需要20年。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往往是有一个窗口期的,也就是一两代人三四十年的时间,完成不了升级可能就要跌入中等收入陷阱了。因为只有承受过农业社会物质极度匮乏的人,才有可能打心底里接受刚才说的那种工作,只要能赚到钱,能吃到肉,能穿不打补丁的衣服,能有不热不冷不漏风的地方住,出远门能坐车,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改善。但是一旦一个国家完成了城市化,再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就会把这些当做理所当然的,就不好再去扮演机械臂了。而现在非常现实的情况是,像这样的岗位在中国真的已经很不好招人了,能招到的都是四五十岁往上的叔叔阿姨,年轻人宁可拿一半的钱去送外卖,卖奶茶,而且这个情况越来越严重。
所以现实地说,很多复杂程度比较低的制造业,比如服装鞋帽,以及高科技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特别是终端的组装环节,一定会从中国迁出去。为什么是组装环节,因为前面的零部件环节可以怎么方便怎么来,怎么适合自动化怎么来,不太用人去扮演机械臂。而组装环节下一步就是面向消费者了,你得按消费者的需求,审美来,所以暂时还无法实现自动化。既然必然要迁出,其实迁到越南,东南亚,对中国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了,距离、文化接近,便于协作,便于中国人去那儿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现阶段真理的覆盖范围之内。
而且你也可以看到,东南亚并不是每个国家都能承接这些低端制造业,像大马或者泰国,这种30年前就完成初步工业化的国家,他们的工人忍受当机械臂的能力还不如中国呢,根本没戏。菲律宾也是尝试过工业化然后失败的国家,柬埔寨老挝体量太小,搞个开发区全在做电信诈骗,缅甸自己国家还在打仗,其实也就是越南和印尼这两个国家是有能力的。而进一步来说,像越南在完成了低端制造业为主的初步工业化之后,能往复杂产品大规模灵活制造发展,达成接近中国的效率吗?
我觉得很多认为越南会取代中国的人,如果他们不是想骗人去越南买房的话,大概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发展到现在经历过多少艰难险阻。要达到类似中国的制造能力,足够大的体量,稳定的政治环境,稳定的原材料供应,高效率的基建,大量至少受过初等教育的劳动人口,这些缺一不可。就拿基建来说吧,关于基建有个冷知识,就是它整体是亏钱的。在所有基建类目当中,只有电信基础设施是可以通过向用户收费来把钱收回来的,所以我们才会经常发现去到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城里的路总共没几辆车堵得要死,乡下的路直接把我痔疮颠爆,日常停水停电,诶,居然发现信号还可以。我们的政府靠土地财政收取了造路、造桥、造发电厂、造自来水厂的外部性收益,才有钱在短时间内搞出那么牛逼的基建的,东南亚那些国家凭什么呢?
最有意思就是越南了,它也是土地国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于是他也在搞土地财政。如果说美国西进运动搞的土地财政是吸心大法,专吸印第安人,中国大陆和香港搞的土地财政是七伤拳,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那越南搞的土地财政就完全是走火入魔了。不但直接让地产商操盘土地拍卖,还大举放开外资进入房地产。结果在温州、香港等地炒房团带领下,人均GDP不到三千美元、城镇化不到40%的越南,全国房价就向人均GDP两万美元、城镇化率70%的中国沿海省份看齐了。胡志明市房价更是以每年27%的速度连续飙涨七年,早早突破两万人民币一平,最贵的区域超过了12万,比肩北上广核心区。
这个我就真的是不看好,土地财政就好像嗑药增长内力加快练功速度,他这是直接举起药瓶往胃里灌啊,这样一来土地财政的受益期会大大缩短,而风险积累会成倍提升。因此我们可以大胆下个判断,越南和东南亚未来会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供应链的重要环节,会帮助这个体系做大,但永远无法取代这个体系。既然让越南来取代中国的供应链地位,希望如此渺茫,那美国到底在干嘛呢?其实它也知道不行,在正常情况下绝无可能,于是它就在尝试创造不正常的情况。在最彻底的反华势力眼里,美国之所以陷入今天的处境,错的不是2008年华尔街无止境的贪婪,也不是2002年错误开打的伊拉克与阿富汗战争,甚至不是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没有对中国下死手,而是1972年水门侯尼克松把中国拉回世界体系。
所以在这些人看来,只有把中国逼回封闭的状态,才能让美国再续一波。而今年年初的俄乌冲突,让美国某些政客拿到了一个完美剧本,在东亚复制乌克兰模式,像踢俄国一样把中国提出世界体系。在这个棋局当中,对应乌克兰的当然就是台湾,美国希望挑起台海冲突,但是它实际上并不会协防台湾,最多派B2轰炸机把新竹科技园炸一下。
然后在他的剧本当中,日韩和东盟诸国都要配合美国封锁中国,就像欧盟封锁俄罗斯一样。在人为地将中国隔离出全球供应链体系之后,大家就只能捏着鼻子接受由美国掌握核心,日韩做高端,东南亚做中低端配套的,效率明显更低的高科技供应链了。让我们从这个视角再来看一下拜登政府做的那些事儿,所谓“印太经济框架”就是这个隔离圈、包围圈。召集东盟国家去开会,当时像打发叫花子一样只给了1.5亿美元的援助,说白了就是,只要你配合我搞中国,你的收益不是我给你的那点钱,而是中国的产业链地位。跟拜登会谈后,就有人偷拍到越南总理爆粗口:这件事(俄乌战争)就是他们搞出来的,我就多说这一两句,有什么好怕的!
拜登上台后,逐步增加对台军售,从原来的“高价卖二手货”,比如把冷战前中期的M60巴顿主战坦克乃至二战的M2型105mm榴弹炮高价卖给台湾,变成了到现在连美军现役F-16最新改型F-16V战斗机和“爱国者3”导弹都卖,军售额从3亿美元不到提高到单笔80亿美元。除此之外,美军帮台湾把雄三导弹射程提升到1000公里,威胁上海刺激大陆,还建议调整台湾防卫架构,跟2014年之后美国亲自调教乌克兰军事改革如出一辙,连把坦克藏在居民区都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准备“将台湾武装成豪猪”。在外围,4月27日,美国参议院全票通过了一项涉台法案,要把台湾拉入世卫组织,给台湾发护身符。英国也加入了台海话题组,公开喊话,应该“保护台湾”。日本防卫省居然要让现役官员常驻台湾,基本上就是战时同盟了。然后就到了这次佩洛西窜台,中美两国围绕台湾的博弈了,让我们沿着这个思路来回顾一下这个历史事件。佩洛西4月的时候就扬言要在亚洲之行把台湾设为一站,当时在中国大陆的警告下,她选择了战术新冠阳性。大概率是后手棋还没准备好。
然后就到了8月2日万众瞩目的那一波,在我们更加严厉的警告之下,她的专机从吉隆坡起飞,向东南方向飞往婆罗洲的印尼部分,绕开了南海,然后掉头向北,沿菲律宾东部飞行,最终穿过巴士海峡落地台北松山机场。这个过程中,里根号航母战斗群在台湾岛以东500公里提供保护支援,而解放军没有派战机阻截伴飞。8月3日她的专机离开之后,解放军从4日开始军事演习,其中封锁台岛海空航线,导弹飞跃台湾岛,无人机飞跃金门岛,战机军舰进入台湾所谓十二海里基线,都是历史性突破。而里根号航母战斗群选择了全速驶离事发地点。翻译一下双方的动作就是,中美双方进行了一波事实上的现阶段势力范围的确认,因为是在潜在冲突局面下,跟之前的自由航行打酱油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从军事角度来说,美国认可南海、第一岛链以内,以及台湾岛是中国的地盘,从它的飞机飞行路线,舰队航行路线来看,它没有挑战这些;而中国认可第一岛链之外,现阶段是美国的地盘,我们也没有挑战。而双方都认可应该尽可能避免直接的冲突。我们自己可能觉得挺憋屈的,凭什么外面就是你美国的地盘,亚洲,西太平洋本来就应该是我们的地盘,自古以来如此,这是后话……目前,从国际上来看,舆论哗然啊,卧槽之声此起彼伏,原来第一岛链之内,南海、台湾都是中国的地盘啊。后续周边国家的反应就非常的直接了。韩国总统直接没有接见佩洛西,也没有派任何高官去机场迎接佩洛西,在佩洛西提出组建芯片联盟的时候明显很抗拒。因为韩国在第一岛链之内啊,大哥你要我在中国的军事势力范围之内对抗中国我怎么玩啊。
而日本表现得则比较强硬,参与了G7联合声明,并且还对中国把它琉球群岛附近所谓专属经济区划入演习范围,表达了抗议,因为划定势力范围之后,日本实际上成为美帝国最西边的行省、中美对抗的前线,他自然需要表个态。有100多个国家和组织发声明重申了一个中国政策,包括印尼,越南这两个所谓中国制造潜在替代国。你要把中国隔离出去我们自己搞个供应链也行,但是你同时又承认第一岛链以内、南海和台湾都是中国的军事覆盖范围,也就是咱得在中国的院子里,围着中国做生意,就是不让它参与,你在耍猴呢?连谷歌,苹果这样的科技大厂都明确修改了对于台湾地区的标注。于是尴尬的一幕就出现了,美国从年初开始想要在东亚复制乌克兰事变的这一盘棋,刚下了五六手,就完犊子了,创下了国际下大棋历史上最快对局记录。既然事已至此,第一岛链之内的帝国核心资产,就要加快回收的步伐了。8月9日,拜登抱病正式签署了《2022芯片与科技法案》。
表面上是补贴半导体企业,鼓励去美国设厂,实际上就是强迫台积电,三星,SK海力士把高制程工厂搬到美国,掏空第一岛链内的韩国和台湾。
尾声
台湾的未来会如何呢?我记得李敖曾有个“粗鄙”的比喻,台湾就像是中国的睾丸,一捏就痛,而从本次佩洛西窜台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台湾对美国也有类似的效果。美帝国拥有调用全球资源的强大能力,这是我们跟它对抗总是会难受的原因。但是美国政坛内部在重大问题上却无法做到统一,民主党左派、民主党建制派、共和党建制派、MAGA派互相觉得对方是神经病。
每一派都有动机操作台湾问题煽动民粹,这就导致它无法干净利落地撤出台湾这块对它来说毫无胜算的战场,被逼着跟我们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进行错误的博弈。这很好。我相信我们国家会妥善利用台湾这个抓手,打出远超过台湾问题本身影响力的输出,为我们整合东亚、东南亚乃至印度洋、西太平洋提供源源不断的助力,等到收复台湾统一祖国那天,我相信也绝对不会仅仅是收复台湾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