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军事学家提出“总体战”的概念以后,军事行动不应当针对平民的这一道德逻辑就算是被丢进了垃圾桶。

可以明确地说,现代军事理论框架下,军事行动不仅要针对平民,而且针对平民的军事行动是战争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方面英联邦国家显然走在了历史前列,一战结束后的英国与美国根据杜黑的《制空权》发展出了一整套战略空军的建军发展理论,以及战略空军在战争中承担的相应职责的界定。



比如说在他们的理论中,轰炸机承担的任务中,针对军事目标的打击任务仅仅是轰炸机部队承担的作战任务中占比很小的一部分,轰炸机承担的主要任务便是对敌国的工业区、人口密集群实施打击,英美的军事学家将其称为“战略轰炸”。

代表性的案例,除了1943-1945年间英美航空兵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以外,还有李梅的“东京烧烤”,美军对东京的战略轰炸机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其50万人的伤亡数字甚至也超过了两枚原子弹在广岛与长崎取得的战绩。

李梅也因此在战后得到了裕仁天皇授勋,只不过他本人并没有出席授勋仪式。



在全面战争的逻辑中,针对平民的军事行动是否光彩、符合道德根本没人在意,因为平民也被视为是一个国家战争机器的组成部分,这与有限战争中仅将军事设施、军工产区、作战部队视为打击对象的逻辑截然不同。

现代中国人对战争的理解有严重偏差,我们理解的更多是“有限战争”而非“全面战争”,而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军事发展总体来说也是基于“有限战争”展开的。

从中美军事斗争的角度讲,这就是中国最大的短板。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一场全面战争中,中国东南沿海的各个大城市,北京、天津、上海、苏州、杭州、深圳、广州,这些大城市毫无疑问地都会成为敌国战略打击的目标。

至于说遭到何种程度的打击这个不好判断,要考虑敌国的战略打击能力上限,但肯定会挨打的。

而这些城市的民防设施,明确地说就是约等于没有!当然不是说完全没有,但根本无法满足需求,中国各大城市的地铁站确实在设计时有考虑到这方面的需求,但大城市的基建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



毛主席曾提出过口号:“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当然不是说真的要找人这样打,而是在当时的国内建设中,中国充分考虑了与美苏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的需求,在人口密集区尽可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民防设施。



而在1980年之后,军队为经济让路,连军队发展都受到影响,地方的配套设施建设当然是完全停止了。

而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冷战结束后全世界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真要说起来谁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全面核大战的局面,恐怕中美两国情况都不会好到哪去,也就俄罗斯这个长期以来被封锁的国家能够很好地应对这种局面。

但美国在这方面还有一个优势,就是美国的人口较少,1990年的时候美国总人口2.5亿人,而现在美国总人口约3.3亿人,而且美国的人口密度较低。

所以他们的民防设施倒不如我们这样紧张,再考虑到现阶段中美两国对对方的核打击能力而言,劣势就更大了。



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结构性失业的风险,这种风险在和平时期是依靠外贸得到缓解,但在战争时期恐怕将被动的爆发,届时解决国内因为外贸损失带来的失业人口,恐怕还是需要拿出老一套的看家本事:基建。

只不过基建的内容可能有所变化,从修路、修水管、天然气管网变成修建军事设施、修核地堡等等。

要特别注意的是,总体而言1980-2020年这四十年时间中国的军队发展,其实更多的是基于在中国周边较近的地区爆发的有限战争而言的。

比如说火箭军的第二代东风导弹,也就是东风-21、26两个系列全部都是中程弹道导弹,以西太平洋地区的美军基地作为目标,拥有较强的突防能力但并不能攻击到美国本土。



至于说来自美国的核战争威胁在最近几年开始逐渐浮现出来,我们也开始在辽阔、荒凉的西北内陆大量修建导弹发射井,并且逐步扩充本国的战略打击力量,那就是后话了。

而另一方面,面对美国的核威胁,中国需要大量的核弹头,规模庞大、完善且技术先进的导弹防御系统,以及就算不是进攻性,但也要有足够威慑力的核战略。

这是另一个在军事上而言中国比较大的短板,我们的核战略是完全防御性、被动性的。

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这等同于将冲突升级到核战争阶段的决定权拱手让人了。



比如说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白宫胆子足够大,他们真的可能在东海、南海发动试探性的军事行动,是否升级为直接性冲突取决于他们对态势的评估,但他们会很放心地进行尝试,因为中国不会首先动核,而他们可以放心地挑起常规战争。

在这方面其实俄罗斯的核政策更加合适,虽然俄罗斯的核政策也是防御性的,不过他们的措辞明确提出了当俄罗斯与其盟国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候率先核反击的可能性。

因此真要说起来美国面临的主要威胁其实还是来自于俄罗斯的,在这方面中国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除此之外在产业上,中国航空业其实规模还很有限,虽然今天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技术水平已经非常先进,但因为产业链的限制,我们本国的航空公司都用的还是欧美的民航飞机。

因此航空业主要依靠军工订单支撑,技术还不错但规模很有限。

哪怕到了2022年,歼-20的年产量也达不到100架一年的水平,因为产业规模有限,要再往上提高产量成本就要上涨了。

这方面美国拥有比较大的优势,他们的航空业产能规模大,像F-35随着产量提升,单价不断降低,美军自己采购F-35已经比较便宜了。



中国在军工业方面占到最大优势的还是海军,他们靠着优势的造船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大量先进的军舰。

因此未来中国民航产业发展对于增强军事力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C-919这种干线客机投产后,其在产业层面起到的带动效应可以降低军队采购战机的成本。

其实今天的中国经济恐怕已经并不是很担心美国在和平环境下的种种封锁了,因为中国已经能够保证在和平时期很牢固地掌控供应链,只要不打仗,愿意参与美国对华经济制裁的国家屈指可数。



六年前还并不足以称得上牢固的能源供应链在今天也固若金汤,美国没有能力以非战争的方式中断中东、中亚对中国的石油供应,而北边俄罗斯对中国的能源出口份额越来越大,打起仗来也不可能中断。

东南亚地区的原材料供应可能不是很稳定,但中国对东盟的影响力足够大,中南半岛与中国陆地相连,他们的一切产出都可以算作是我们的产出,而马来群岛方向上,和平时期保障绝对稳定供应链也是可以做到的。

假如说未来能够在南海打赢一仗,那么马来群岛地区的对华贸易也就完全稳固了。



所以根本上讲,中国在面对全面战争环境下的短板,都来源于过去几十年在国防战略发展上面对的环境与今天百年前所未有变局的反差。

当然反过来说,美国在这方面肯定也存在问题,他们也躺平了三十年,只不过美国在冷战时期留下的家底足够厚实罢了。

当然中国在很努力地回避战争,甚至为此不惜去产能,以减少中国优势产能对美国制造业构成的巨大压力,但最后能不能起到效果,我并不乐观。

因为美国毕竟是天朝上国,长期的优势地位导致了,这个国家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交”,他们所谓外交不过是其国家内政的对外延申而已。



而如今美国已经整体上朝着保守的方向发展了,奥巴马执政的时候曾经简单地提出过制造业回流的设想。

但当年他们并没有真的为此付诸于行动,因为那个时候还在世的乔布斯给奥巴马的回答是:如果全球化不可逆,那么丢出去的就业岗位永远拿不回去。

在特朗普上台之前的那个美国,他们真的没有想过要把全球化给倒回去,但特朗普执政几年之后现在哪怕是民主党执掌大权。

但现在这届拜登政府真的在开倒车,他们想要把以前丢出去的产能拿回去,现在的美国已经将“全球化”定性为了位于美国对立面上的东西。



而中国,终究是没有能力去干涉美国的内政的,我们不知道他们未来走向何方,我们当然不可否认,就是中美两国至今为止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在东亚之外的地区两国的政治利益高度相似。

但如果说美国将全球化视为威胁,那么这种共同利益被否定,也就只是时间问题。

而没有了全球化的影响,谁能够保证战争不会爆发呢?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都在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画地为牢,拒绝开放市场,并导致新兴工业国家无处倾斜其过剩的产能。



本国民族主义失控并最终以战争方式挑战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战争爆发的逻辑线中,逆全球化是重要的篇幅,这一点与今天高度相似。

战争终究是政治的延续,一切的根源还是在于政治,今天的中国发展走到了“无人区”,再也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给我们指引道路了,这意味着什么?要知道中国的现代化,本身也是西方传来的,并不是我们自己的现代化。

这是一种“后发现代化”,与欧洲那种原生现代化截然不同,中国已经发展到了接近后发现代化顶峰的程度,接下来要么是发展停滞,要么是打破现状,去走我们自己原生现代化的道路。



而现在,我们并没有做好这种准备。

因为走出原生现代化的道路的第一步,就是准备好与美国的全面核战争,准备好美国如果掀桌子的时候该怎么办,不能总是幻想美国像苏联一样自己原地解体。

因为苏联这种死法难得一见:一个拥有极其强大的发动战争的能力的国家,面对严重的内部危机最终并没有将这种危机转嫁出去而是自我消化,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苏联最终以解体的方式收场其实也是这个国家优越性的部分体现。

美国是今天最有能力发动战争的国家,而他们对苏联的前车之鉴深以为然,难道谁认为美国会像苏联一样自己解体吗?



按照美国人的德行,究竟是拼死一搏发动战争还是自己打内战,就凭他们之前两百多年时间里一直对外输出矛盾的先例,结果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