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为止核武器只在日本的长崎和广岛使用过两次,人类并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核战争,因此各国的核战略也是推演的结果。

但毫无疑问地,如果认为现代战争中核武器是至关重要乃至于能够决定成败的一部分,那么如何使用核武器?核武器的优先打击目标是什么?这显然就是决定成败的成败了。

对于冷战结束后的现代而言这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冷战结束后主要有核国家拥有的核武器数量大大降低,相比起冷战时期美苏各自拥有超过三万枚核弹头那种武德充沛的场景。



今天中美俄三国的核力量其实都是大大削减了,仅有美国仍然保留着大量的战术核武器。

而对于中国而言,核武器是更加珍贵的杀手锏,特别是面对主要假想敌而言,每一发核武器的使用都要精打细算,那么应该优先打击什么目标?这方面可以稍微参考一下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核武器打击计划。

1956年美国国防部曾制定一项名为《1959年原子弹需求研究》的对中苏核打击清单,这项研究假设1959年的时候美国将对“中苏集团”发动一场全面战争。



计划通过弹道导弹投放总计3500枚核弹头打击华约以及中国的总共1200多座城市,其中有870枚核弹头用于打击中国境内的战略目标,这些目标分布在总共117座城市。

其中首都北京分配到了26枚核弹头,拱卫北京的天津分到了36枚核弹头,直辖市上海分到了82枚,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辽宁直接分到了159枚核弹头。

其中沈阳44枚,大连18枚,抚顺25枚,其他各省的重要战略目标,诸如科研机构、工厂等也都有照顾,最后才是军事设施。实际上这份研究因为时间比较早,本身是具有比较大局限性的。



《1959年原子弹需求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人员杀伤,但其中提出的规模庞大的打击计划其实远远超出了当年美军的核力量规模与投送能力,中国是一个领土广袤、人口规模庞大的国家。

相比之下当时新中国能够被作为重要战略目标而关注的地区反倒不是那么多,所以实际上这份打击清单,客观上能够实现的效果相对有限。

随着时间的推移,1960-1980年代美国的核战略逐步成熟,到1978年的时候,美国核战略已经发生了相当程度的改变,将“对人员杀伤”放到了一个次要位置。



因为相比起对大量缺少战略目标的城市发动核打击,实际上打击重要的战略目标,特别是核设施、军工产区是更加有效的,而另一方面,仅仅是对高价值目标的核打击附带的人员损失就已经比较可观了。

而在1974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了第242号国家安全决策备忘录,时任美国防部长施莱辛格签署了《核武器运用指南》,其中要求:“制定核打击计划要充分考虑对敌国长期国力的打击,阻止敌国在核打击后迅速恢复的能力”。

而在此之后,美国对中、苏的核打击计划才正式迈入“现代化”,明确了“核设施-导弹设施-军工产区-科研单位-重要军事设施-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人口密集区”的优先级队列。



这两份文件的签署实际上也标志着美苏冷战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双方都在对一场全面核战争摩拳擦掌地进行准备。而这两份文件的精神,对于今天的中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虽然说2020年代的国际局势其实和冷战时期比起来还差很多,但“中美核战争”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忽视的专业课题,否则的话中国也不用在最近几年加班加点搞“导弹防御系统”的相关试验了。

换而言之,在对美核打击方面也应严格遵循两份文件的精神。



首先对美核打击的问题上,中国很难通过核武器对美国造成可观的人口杀伤,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核力量非常有限,并且火箭军现役的弹道导弹相当一部分其实并不是以打击美国本土为目标的。

2019年建国70周年阅兵式上还有东风-5B的方队。东风-5B是以1986年定型的东风-5A为基础改进研制而成,首次试射成功其实已经是2006年的事情。

相比东风-5A其主要的改进在于可携带分导式多弹头,投掷质量总计为3.1吨,而基础型号的东风-5A是直接投放一枚44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



而除此之外,还有在2017年首次试射成功的东风-5C,这三个型号其实就是对美国本土核威慑的主要力量构成了。

至于说第二代的东风-21系列、东风-26系列(下属27、31、41)其实都是中程弹道导弹,主要针对的目标是第一、第二岛链,服务于解放军的“区域拒止”作战体系。

在过去的三十年时间里对美本土核威慑其实是比较放松的,火箭军的发展主要集中于针对美国的岛链基地群,真正注重对美国本土核威慑能力的其实是俄罗斯,他们的弹道导弹基本都以对美本土核打击作为目标。



而难以对美国本土造成可观人员杀伤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美国人口密度比较低。美国的领土面积与中国相似,但人口要少很多。

美国的人口密集区主要集中在东西海岸,以及内陆各州首府,总体而言相当分散。

相比之下中国的人口密度要高很多,如果按照西方的界定标准,胡焕庸线以东的整个中国可以视为一座面积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巨型城市。

这就导致美国对中国的核打击,即使在制定计划时不考虑对人员伤亡,仅仅是照顾最重要的一系列战略目标,都会带来严重的附带伤亡。



因此中国对美核打击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美国的核力量进行打击,而非完全按照“核设施-导弹设施-军工产区-科研单位-重要军事设施-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人口密集区”这个优先队列执行。

而美国的核力量主要包括陆基的导弹发射井,海军的核潜艇、空军的战略轰炸机。其中美国空军主要装备的是战术核武器以及当量较小的空射战略核武器,且主要针对伊朗、朝鲜等小型拥核国家,并非是对中国核打击的主力。

而美国的海军核力量是美军核力量中对付大国的主力!



因此解放军核力量投射的主要目标,是美军的弹道导弹发射井,以及距离中国较近的可以停泊战略核潜艇的海军基地。

前者是尽可能在美军导弹发射前将其摧毁,并确保之后新造的美军弹道导弹没有发射井可用,后者则是尽可能破坏美军核潜艇在西太平洋地区执行任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减小威胁。

而美国目前陆基核力量负责战备值班这300多枚民兵弹道导弹部署在本土的3个导弹基地,分别位于怀俄明州夏延市沃伦空军基地、北达科他州迈诺特空军基地、蒙大拿州马尔姆斯特伦空军基地。



这三座基地分别部署有150个民兵导弹发射井,除此之外还有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负责训练、试射等任务。

这些导弹发射井的位置其实都是公开的,因为现代的陆基导弹发射井本身就是作为一个显眼的目标,用来给更重要的战略目标作掩护,这些发射井理论上只有25-50%会安置导弹备战而剩下的都是“目标”,当然也不能不打。

因为没人能判断里面到底有没有导弹,而且之后生产的导弹也可以使用这些发射井,所以在战时这些都是显眼的目标,必须予以摧毁。



这也就是为什么2021年的时候当美国的侦察卫星发现中国在西北内地建设导弹发射井的时候会暴跳如雷的原因,按照他们当时发现的规模,500个导弹发射井,足够吃掉美国所有的陆基弹道导弹投放的核弹头!

并且这还仅仅是8个月内建成的部分,如果说中国的工业机器开动的情况下,24个月内也许能够建成超过1000个导弹发射井,那种情况下美军以往确定的对华核打击计划就可以直接作废了!

回到正题,美国海军能够部署核潜艇的基地也比较多,在太平洋上有关岛的阿普拉海军基地,这里也是“东风快递”的假想打击目标,当然是不可能幸存的。



而在打击了第二岛链的美海军基地后,第一岛链的基地自然也不可能放过,为了阻止美军可能发起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位于日本的美军基地群都将成为打击目标,当然考虑到这一区域已经处于解放军第二代弹道导弹的打击范围内。

这些导弹精度高,并不需要核弹头就能达到比较好的打击效果,以及可能顾及中日关系的原因,所以可能仅仅被常规武器照顾。

在打击了能够部署弹道导弹与核潜艇的重要设施后,下一个就是美国的核设施,即生产武器级核材料的产区。



比如说位于田纳西州橡树岭气体扩散厂,以及位于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导弹发射井、海军核潜艇基地、核设施,这三类目标会消耗掉解放军所有的核武器,实际上按照目前中国的核力量,我们其实无法全部覆盖这些目标,恐怕需要舍弃吊部分对导弹发射井的打击计划,将重点放在核潜艇基地与核设施上。

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核力量规模上,并且解放军能够对美国本土进行核打击的武器平台,其实也亟待更新,东风-5系列的潜力毕竟有限。



到底像俄罗斯那样发展弹道导弹配合高超音速再入滑翔弹头的产品(萨尔马特弹道导弹),还是说直接依仗中国现有在高超音速领域巨大的技术优势直接搞一种“轨道轰炸器”,这个问题也是值得研究的。

简而言之,中国目前面临的严重的核力量空缺,区域拒止体系所需要的中程弹道导弹其实早已绰绰有余,但能够摸到美国本土的远程弹道导弹与配套核弹头数量不足,因此本土的导弹防御系统还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另一方面也不是说劣势特别巨大,因为中国的战略目标比美国多很多,其实美国的核弹头数量要想覆盖中国本土的重要战略目标也不是太容易。



毕竟现在不是冷战时期了,美军常态化部署的战略核弹头只有约1000枚,而投送这些核弹头的载具是总共约150枚导弹。

其中能够突破中国中段反导系统的部分按照三分之二计算,也就是约600枚核弹头,连1959年那套打击计划的目标都完成不了;

换而言之,其实对于中国和美国而言,双方都面临核武器数量不足的困境,这是复杂的政治与历史遗留原因导致的。

但正是因为这种核力量不足,以至于远远无法做到所谓“相互摧毁”的水平,核战争才更容易爆发,现代核武器对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为主的城市造成的杀伤效果是远不能以日本长崎、广岛的例子作参考的。



美军三叉戟D-5的分导弹头的有效杀伤半径大约是3.5千米,考虑到复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不会像木制建筑一样产生火风暴,有效的杀伤半径令人怀疑。

对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而言,仅仅是瘫痪其运作所需要的核弹头数量差不多就需要美军投入其现役核弹头的10%,而这样的城市中国还有很多,巨大的体量带来的,是对核战争较高的承受能力。

随着中美关系的恶化,这种大号炸弹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能够为和平作出多大的贡献?恐怕还不如中美经济往来对两国供应链的影响大;这就更说明了一点:扩核已经到了势在必行,晚一天都不可接受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