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讲政策你大概没啥感觉,这么说吧——我隔壁工位的大哥,他媳妇前两天刚刚收到了生育津贴,20多万元,一次到账。
听到这个消息的我一时激动,差点也想给国家生猴子。
现在就差……给分配对象了(狗头
言归正传,在全国性的生育保障之外,不同地区也有相应的福利政策。
比如,上海、江西、浙江等地将无痛分娩纳入医保,以最大程度减轻产妇痛苦,缓解其恐惧心理。
比如,北京、四川、湖南、浙江等地拟将辅助生殖费用纳入医保,目前国家医保局正在进行统筹研究。
今年两会期间,不少委员代表也提出了生育相关的建议。
比如,全国政协委员花亚伟提出,建议允许30岁以上未婚女性生育一胎。
全国政协委员金李提案,建议放开单身女性冻卵限制、认可非婚生育孩子。
6月10日,《经济观察报》也刊文呼吁,有必要为单身女性生育权松绑。
只不过,相比大家都认可的医疗保障,人们对于该不该支持单身未婚女性生育却颇有争议。
一方认为,生育自由不应该被婚姻绑定,单身女性也可以选择要自己的孩子。
另一方则认为,支持未婚生育,怕不是给代孕、小三创造了条件。
也有人“任你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甭管出台什么生育政策,“都是割韭菜”,“休想骗我生孩子”,甚至一些社会性新闻的评论区,也总有人在起哄,“不婚不育保平安”。
好好的生育保障,为啥在一部分人眼中成了“割韭菜”?生育率降低,到底是因为金钱焦虑,还是就“说啥也不生”?
01 生不起
今年年初,有人在微博上发起一项投票:你认为大家不愿意生小孩的原因是什么?
近万人参与的投票中,有41.5%的人认为生养孩子成本太高,影响生活质量,有27.2%的人认为房价太高生活不易。
那么,生养一个孩子,大概需要多少钱?先说“生”的部分。根据《中国经济周刊》的报道,产检、分娩过程中的医疗费用是生育成本中最直观的一部分,以北京公立医院为例,产检、分娩的总费用在医保报销后将近10000元。
婴儿成长阶段的医疗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各种疫苗注射,像十三价肺炎、五价轮状、五联等自费疫苗,大约也有10000元。
还有婴儿奶粉、安全座椅、婴儿车、纸尿裤等“硬件”,是一项长期性支出,北京、上海育儿家庭的支持大概在5万元上下。
除此之外,一些产后修复、母婴护理等因人而异的服务项目,收费也不菲,一线城市的月嫂,月收费15000元都算“平价”。
粗略估算一下,在一线城市生一个孩子,至少得先准备3-5万元。
好像也没那么吓人?咱再来算“养”的部分。
央视新闻在202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一个孩子从出生至18岁的平均养育支出已占家庭支出的一半以上。
苏宁研究院的相关报告也预估,养一个孩子从0岁到大学毕业,保守计算也需要46万元。
前段时间,由梁建章、任泽平等人设立的“育娲人口研究”发布《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其中指出,我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其中城镇家庭约为63万元,农村家庭约为30万元。
(图源节选:《中国生育成本报告》)
四脚吞金兽,名不虚传。
算完开支,再来看家庭收入。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2884元,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为106837元。
按照年龄推算,适龄生育的85后-95后,现在算是职场的中坚力量,如果以年均10万元计算,家庭年收入就是20万,其实并不算少,但别忘了,还有其他的生活成本。
最大的开支就是买房。
贝壳研究院《2018年全国购房者画像》显示,2018年,全国购房者中,80后占比47.8%,近60%的80后和81%的90后还在为首套房奔波。
同时,90%的80后、85%的90后选择贷款买房,其中首次购房者的平均月供收入比为42.9%——即每个月的工资,有4成以上用来还房贷了。
再加上日常吃喝、通勤、生活用品的消费,一个家庭保守估计一个月得5000元,再加上各种人情消费,一年花费大概在6-7万元。
这里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是养老。
85后、9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这意味着一个家庭大概率要承担4位乃至更多老人的养老问题,一年开支怎么着也得万元起步。
粗略算下来,一个打算生孩子的家庭,夫妻双方一年收入20万,还房贷8万,其他消费保守估计为8万,理想情况下(不生病、无其他大额开支),每年可以有4万元的存款。且不论更长远的,仅从怀孕到孩子6周岁,养育成本大概是20万,而一个家庭6年的存款为24万,这么算下来,将将持平。
(图源:RCU新闻坊)
尤其对从小生活条件优渥的90后“准父母”来说,生孩子,可能意味着自己的生活品质就要打折扣。
所以,他们选择暂时不生。
02:想生,不敢生
如果光看社交媒体上的大家的说法,很容易一叶障目,感觉生孩子又费钱又操心,“现在谁还生孩子啊”。
从出生人口上看,2021年已公布的省份中,广东出生人数最多,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出生人口超过百万的省;河南、山东、四川和河北等地的出生人口也都超过了50万。
(图源:澎湃新闻)
从出生率上看,排名前三的省份为贵州、青海、甘肃,最高达到12.17‰,而北京、上海的出生率相对较低,分别为6.35‰、4.67‰。
简单粗暴地说,一线城市的人都在“卷”,但在广大的三四线城市,以及传统家族观念相对强的地方,仍有人在生育。
不过整体上看,大家都“生不动”了。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062万人,2020年该数字为1200万,下跌了近20%,这已经是中国人口连续第四年下跌,尤其是黑龙江,其2021年的出生率仅为3.59‰,人口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尽管生育率上不去,但其实,很多人并不排斥“生孩子”。
B站育儿区有个95后爸爸“淦淦惹”,与其他育儿区的奶爸角色不同,这位博主给自己家1岁的儿子起外号为“冤种”,自称“冤种爸爸”。
他在视频网站中,极尽搞笑和戏谑之能,记录了自己身为“已婚爸爸”身份遇到的生活里的糟心事。
“小孩总是哭、抗拒打疫苗、没有时间照顾宠物...”
表面上,这位博主是在吐槽婚姻生活的琐碎,养小孩的困难,但实际上,这更像是“晒幸福”,惹得评论区无数人在线心动,直接化身“赛博亲戚”云养娃。
这种“甜蜜的负担”,大概就是为人父母之后的责任——没有孩子时可以灯红酒绿,但有了孩子,又是另一种岁月静好。
与此同时,适龄人群生育的意愿也不算低。
根据《2021年中国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调查报告》,18-49岁育龄妇女的理想子女数虽然逐渐降低,但2021年,约有76.72%的育龄妇女理想子女数为“二孩”。
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的数据也显示,在涵盖了山东、辽宁、四川、贵州、河南和山西6个省市的11118个育龄家庭中,90后家庭的二孩生育意愿最强,达到22.20%。
另一份由艾媒咨询出具的《2022年中国生育意愿》调查结果也指出,有34.0%的受访者理想中子女个数为1个,而57.5%受访者希望生育2个孩子。
也就是说,已有孩子的家庭,更愿意生二胎或三孩。
再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二孩占比超4成,两相对比,说明其实大家想生的多,但付诸实际的少。
典型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想,这才是人口出生率降低的根本原因——人们在犹疑,在观望,想生,又不敢生。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03:政策转变
如果说计划生育时代,生育政策偏向管理型,那么到今天,国家生育政策就应该向服务型转变。
生育与否,是个人自由,而国家能做的,就是做好一个“服务员”,既要最大程度地做好社会公共服务,为那些有生育意愿又不敢生的人打消忧虑,也要尽可能为那些已经生育的人做好“后勤保障”,让人可以放心生。
通过“政策服务”,来打造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
比如,因为房贷负担重导致小家庭不敢生,稳房价政策连续出台,房住不炒稳步推行。比如,因为养小孩太贵,尤其是普遍鸡娃的当下,各种校外培训层出不穷,去年对教培行业的大力整改,就肃清了培训乱象,力求实现教育公平。
除了对房地产和教培行业的整顿这样间接的政策,还有更加直接的生育政策。
比如像生育津贴这样直接发钱的。
也有减免抵扣的,比如今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推出了专项附加优惠政策,家中有3岁及以下婴幼儿且缴纳个人所得税的监护人,可以享受每月4000元的个税减免。
还有各种费用补贴的,比如多地将试管婴儿、无痛分娩等生育辅助医疗加入医保(目前北京市暂停统筹中)。
有管“生”的,比如国家医保局的生育保险,2021年中国有1321万人次享受到了各项生育保险待遇,人均生育待遇支出为22261元。
也有管“养”的,今年5月,福建计划将入户、入学、入职等与个人生育情况全面脱钩,并在2025年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
还有管“房”的。
山东淄博市出台购房补贴方案,对二孩、三孩的家庭,分别按照合同成交总价款的2%和1%的标准给予补贴,最高不超过3万元。
江苏盐城紧随其后,对于符合政策要求的三孩家庭买新房100%契税,二孩家庭补贴50%,最高不超过6万元。
北京市还推出了公租房分配优惠政策,不仅可以免去二孩及以上家庭轮候排队的时间,还可以根据未成年子女数量在户型选择上给予照顾。根据已经公开的信息,在海淀区面向二孩家庭的配租房源,月租金为37元/平米。一套80平左右的二居室户型,月租金仅3000元,租金打对折。
……
当然,生育政策的推行,永远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要求,舆论场上关于生育也总有各种各样的探讨。
在我看来,有争论是好事,任何政策的落地都需要经过反复论证、不断改进,才能最终保障大多数人的权利。
而且,有人想生,有人不想生,本就是参差世界的常态,但是,把生孩子说成“韭菜”,为婚姻加大焦虑,甚至过分妖魔化生育,真的大可不必。
尾声
生育和人口,算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联合国的《世界人口前景》报告显示,从1950年至2020年,全世界的总和生育率(TFR)由4.97下降至2.47,其中发达国家的相应指标由2.82下降至1.64。
理想情况下,标准的人口替代率为2.1,即当总和生育率为 2.1 时,总人数相对稳定。
这个2.1,可以粗暴地理解为夫妻两个人,要生两个孩子才能维持人口的稳定,大于2.1就是人口增长,小于2.1就是人口减少。
目前,全球范围内,欧洲、北美、东亚很多国家的总和生育率都在2以下,韩国的生育率,已经低至1.1。
大家都“生不动”了。
(图源:见水印)
未来发展,需要人口红利,但经济发展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出生率减少似乎又是不可避免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群众生育权之间保持平衡,是对整个社会的考验——
让想生的人放心去生,让不想生的也有不想生的活法,而无论生与不生,都有社会公共福利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