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电话真的是第一次接,之前都是猎头找我问,你考不考虑换份工作?
接完电话,我叹了口气,今年毕业的小孩找工作恐怕难了。
果然,微博上已经开始刷毕业生招聘数据。今年截至五月份男生签约率22%,女生20%。
按往年来说,截至五月中旬该签的都签了,剩下的都是准备考研。2017年考研人数200万,也就是个20%还加往届生,去年已经是377万将近40%。
图片来源:125在职研究生
今年按目前的签约率,估计数字还要刷出一个新高峰。绝大部分大学生毕业不想失业,就只能选择考研考公,非必要不工作,以学习的名义待业…
有人贴出一张上海华东政法大学的图片:
4750个毕业生里,只有802个人找到了工作。最好的商学院就业率约为44%,剩下的大部分学院就业也就是10%上下了。
微博@黑夜之睛滚雪球说,华政在上海的春招分数线排第一,毕业生找工作都如此难,其它可想而知。
现在,我看见专科职位被硕博疯抢、清华博士报考长沙协警上热搜(文末翻转请关注),内心已经波澜不惊。只是有点心疼这些牛娃的爹妈…
如果早知道宇宙的尽头当协警,那还会不会奋力鸡娃苦读书?
01阶层的跃迁很难的
也许,他们会。
因为现在连考个城管都已经卷到了北大博士,只拿个普通一本的毕业证,不就相当于在找工作的路上裸奔吗?
不能输,所以鸡。这种内卷心态耐人寻味。
起初,一群家长带娃努力带娃飞,是希望小孩可以完成家庭的阶层跃迁。
比如,现在自己拼尽全力混成个年入几十万的普通中产,下一代好好鸡就可以「知识改变命运」,变成风口上的猪,挤进身价过亿的朋友圈…
但越努力越发现,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儿啊!人类社会的进阶如同南非动物迁徙,都是群体性位移。
原本指望靠教育逆天改命的爹妈,结果最后只是换回一个那么痛的领悟:
比自己有钱的人,比自己鸡血比自己还拼命。
就像郭晶晶吧,如今也是不愁吃喝的人生赢家,居然也会为了让儿子拼香港最难录的圣保罗,从1岁开始学文化搞艺术练体育,临门一脚还拼了一把幼小衔接。
豪门妈妈这么励志,普通人怎么实现阶层跃迁?
生活的环境、家长所受的教育、拥有的人脉和社会资源,决定了一个小孩的教育机会和水平。
著名的海淀家长都卷到了宇宙尽头,二代也很少有能全面超越爹妈的。
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父母水平太高。清北的学历还要去哈耶普斯镀金,没有给下一代留足成为人上人的空间;
另一方面,周围的竞争太激烈。小红书上哈佛学姐争奇斗艳,就是考上985也不会觉得这有什么骄傲,反而觉得是自己的失败。
我有个朋友常说,一个小孩读藤校未必就是好事。在名校被那些学神们碾过,是会对人生丧失信心的。
他就是个例子。当年中科大毕业,然后去了清华读硕博,虽然一路名校但自己从来不顶尖,所以最后普通毕业普通工作,成为一个普通的中年。
反而是高中时代那些成绩不如自己,最后高考只上了一本分数线的同学们,现在不是当教授就是搞科研。
心态上的躺平,让鸡血爸妈的阶层跃迁成为泡影。
02阶层的下沉很难的
有人知道跃迁是很难的,但还是不放松警惕,因为他们害怕「不努力,就阶层滑落了」…
其实,这事儿也没有你想的那么容易。
除非,家庭教育出现了大的偏差,最后养出一个《活着》里才有的败家子富贵,烧钱如烧纸,碎钞速度赶上了炒A股…不然也是很难实现快速阶层滑落的。
因为现在的社会已经沉淀固化,大多数时候决定结果的,不是一个人有多努力,而是风来之前,你是不是正好蹲在了风口之上。
寒门难再出贵子。
这么说可能大家有点难以接受。但想想你的生活,周围都是差不多的朋友——
类似的经济条件、类似的消费水平、类似的认知和价值观;把小孩送进类似的学校,报类似的课外班,鸡类似的才艺,刷一样的黄冈小状元和53天天练…
家长自鸡,孜孜不倦。
认识一个超强的清华妈妈,小孩一出生就开始读各种教育类读物。从《孩子的世界》到《美国教育体制的生与死》,从科学养育到教育研究,从国内读到国外…
老大拿到剑桥offer的时候,她已经写家庭教育的书了。
她说,如果论基因,其实周围朋友的小孩都差不多,都挺聪明的,读美国前五十的学校也不错。只是父母一直扎堆谈成功,所以对有些人来说,小孩进不了藤校就是一种失败。
我说,这个失败,起点真挺高的。
不过从这个故事你也看出,清北教授再焦虑小孩普通,那些是从清华附、北大附一路读上去;
学术大咖再吐槽自己鸡娃无能,那也有学术环境的扶持——家里满坑满谷的各种书,闲聊都是有思想高度的。
中科院的爸爸随便带娃做个实验,那都是纳米技术或无土栽培、生态养殖…
身处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中,遍地都是能抄的近道,想要掉落也难。
就像当年北大陆步轩找不到工作卖猪肉,被炒到了风口浪尖,最后靠卖猪肉卖出了18个亿。不就是因为北大的身份和北大的智商吗?
03内卷多是无用功
虽然很多人不甘心,但「维持现状」就是大多数鸡娃的结局。
之前我有潜过一个海淀牛娃家长群里,这群学霸爹妈晒娃风格非常伤人:
初三研究微积分,高中搞科创,研究的都是怎么让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主题;偶尔也会放松一下,随随便便弹一段钢琴,从古典到现代流行。
每天都有人截图辅导老师的私信,今天分数提了多少,在众人面前刷一些骄傲。
你以为,他们这么出类拔萃,是一心鸡娃上清北?
他们每天讨论的最多的学校,都是北工大和海走,偶尔会出现几次对外经贸,然后就会在其它人的调侃中,被一笑带过。
这不是谦虚,是有自知,知道拼娃实际是拼爹。
都知道海淀六小强的孩子牛吧,但你不知道他们的爹妈有多争气!清北毕业的能一抓一把,从基因上来说就属于作弊。
然后,小孩补课不用家教,老父亲一出手,直接就是英文微积分。
财富可以继承,知识也是可以传承的。
五六岁小孩会唱戏,大概率是生在曲艺世家;十几岁开画展,人家爸爸不是艺术家就是画廊老板;凭这写诗写进哈耶普斯的,家里怎么也有两代文人的沉淀,才能出口成章…
环境的熏陶和资源的力量,不是凭借你拼命就可以轻轻松扯平。
内卷,大多就是做了一场无用功。
《三十而已》里顾佳为了小孩上学,努力要混进太太圈,还搞了一场品水会,讲知识谈文化,最后把水都快说成了拉菲,又有什么用呢?
王太太的小孩是继承者,而顾佳的小孩可能还是要找工作。
开头的新闻就是给爹妈泼的一盆冷水,就算有朝一日名校梦成真,最后的结果也很可能会为了求稳,做司机城管。
真的好魔幻啊!北大保安为了改变命运,拼了命进北大读书;而北大毕业生为了找工作,拼命抢着当城管…
也不是不好,就是觉得这样的快乐,普通人无法理解。
然而未来可能更魔幻,今年工作难找逼得大家只能读研考公,等他们毕业出来工作,体制内招保安估计都得需要硕士毕业…
名校梦,还不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