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考上北大,也未必买得起房…

高考劝大家放松心情,轻装上阵。

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已经有无数学霸验证过:

就算鸡血+运气两个指标人品大爆发,高考有幸进了清北和985,后来的人生也不过就那么回事啊…

01

比如,年初的时候有篇文章「人大附中毕业,是我人生下坡路的开始」传遍全网。

内容是一个17年从人大附毕业的小孩,对人生挫败感的吐槽。

她高考考到了浙大本科,还是很赚钱的CS专业,在所有人看来都妥妥是人生赢家吧!但在她眼里还不足够,后来跑到耶鲁读博。

结果…

藤校毕业为了离家近,她选择了回国进科研岗位。招聘的时候面试官看了她的简历直接跪:直接来就行,会优先保证学术课题和资源…

入职后领导小脸一抹啥都不认,跟她表示,资源有限,谁都需要积极争取。

这带给她带来了巨大的人生参差感!

学生时代一路走在巅峰,凭借着过人的基因和努力,过着众星拱月的缥缈生活:

期末不复习,可以轻松拿第一;每次竞赛都是一等奖;

英语老师甚至建议她免修,因为她坐在台下听讲「会让老师有压力」。

但万万没想到,进入了社会会被打回原型,她花了7年的时间挣扎,却发现学历刷爆的自己,也不过「只是个普通人」…

她面对的人生困境,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

名校毕业,科研能力强还肯吃苦,为了争取项目得到资金支持,加班加点写论文做实验。

而是,社会的评价体系和学校的评价系统完全不一样——

学校把「优秀」的维度,极限地归纳为学业的角逐,用分数、竞赛筛选出了他们需要的名校面子,然后通过强化加工不断提升成绩,以求把这群尖子生送进中国最顶尖的大学,变成学校荣誉榜的一个数字…

清北是目标,高考是过滤器,拿到更好的分数就是一切。

而进入社会,评价体系却变得非常多元。学术优秀成绩好不代表一切,情商和智商同样重要。

还有比情商更重要的,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复杂的职场里,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单打独斗,任凭你跑得再快,也比不上那些能带着团一起跑的人更受老板青睐…

但学业上未尝一败的人,或多或少会有一种骨子里的骄傲。

习惯性的优秀,让他们压根就没考虑过,别人也需要理解。毕竟整个学生时代,总是环境来适应他们的,他们掌握着一切资源的优先选择权。

但进入社会靠拼抢,这方面能力匮乏的学霸,会感受到巨大的挫败。可惜他们从未锻炼过抗挫力,无法处理内心落差。

最终一大部分人生巅峰被定格在了学生时代,在离开校园后泯然众生…

所以,最现实的剧本这样写道:

高考状元,全剧终。



▲图:三十而已

02

再比如,有个视频博主采访了一个北大医学院本硕博连读八年的小哥,工作多年买不起房,被迫转行做了股票分析师…

如果被打败的北大博士只有他一个,那也不值得我在这里废话了,每个人都有自己境况和生活的选择。

但这个博士在采访里说,他们班的同学都是普通打工人,没有年薪百万,绝大多数都买不起房,除非本来就是个富二代。

算一笔账就知道这是真实情况。

以他的资历,在北京的三甲医院,薪资大概一个月2万块,年收入不到30万。而北京的房子,东西海朝四个区8-10万一平米,一年不吃不喝也买不了3平米…

然而,即便如此想留下也很难,因为抢饭碗的都是一水的清北博士…

学历,在他所属的就业圈里,是最最基础的配置,八年寒窗苦读的回报率低到忍无可忍,平时看着网红一场直播赚几百万,也会感觉社会分配是不是不公平?

但眼红有什么用?养家糊口指望不上名牌大学高学历,他只能上岸换赛道,用博士的智商降维打击,完成变现。

他面对的人生困境,也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

而是自己走得路线过于高端了。

他说,名校学历是他下不了的高台,就像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还说,如果没有读北大,可以随心所欲的做很多事。

我想这背后的潜台词是,就算是失败了也不怕。

北大毕业不一样啊,压力大。亲戚朋友有多少双眼睛盯着你,把你捧上明星般的高台,当成激励下一代的榜样般的存在。

你不被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失败,只要败了,就会被他们狠狠摔下来——

哼,还北大毕业的呢,北京混了那么多年买不起一套房,还比不上三舅姥爷家的学渣儿子呢,工厂开了好几个,年流水几千万,给爹妈盖起了三层小洋房…

名校毕业,一生做靶,没有退路。

他说的最让我感触的话是:上北大能够决定一个人的下限,但它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上限。

这话初听十分励志,细想全是人生苦涩。

弥漫在北大博士离开校园的日子里,久久不散。



▲图:三十而已

03

既然名校毕业也就那么回事儿,那家长拼尽全力鸡娃进名校,是不是就显得有点儿多余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一句话:

鸡娃的起点清华北大,鸡娃的尽头是北工大。

意思是说,爹妈鸡娃一开始都是豪情壮志,幼儿园就开始搞奥数、英文拉着去考KET,第六感觉得小孩在清北和哈耶普斯中二选一。

结果努力了12年,最后临门一脚却发现只有方向:

北工大。

升学的现实也确实如此——

海淀六小强也是一样,从人大附到十一学校,卷天卷地的一群学霸,最后能进清北的屈指可数,大部分都进了北工大。

朝阳区排TOP100的顶尖学霸家长群里,大家讨论志愿填报计划,出现次数最多的学校,不是清华和北大,而是北工大。

有的家长重视小孩身心健康,课外辅导有一搭没一搭的做,最后高考进了北工大;有的家长从小猛烈鸡娃,竞赛刷题做简历,拼进了好高中,最后还是录了北工大…

鸡或不鸡,在升学的道路上没差。

北京小孩只要不是天赋异禀,那甭管进普高还是六小强,大概率都会重逢在北工大…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了小升初,打的你死我活、头破血流呢?

况且就算进了清北,他的人生就完美了吗?

看看人家欧阳娜娜,一个美国大专毕业生,不也过得风生水起吗?

前人用无比惨淡的经验一遍又一遍提醒:名校的价值不是靠爹妈鸡出来的,而是小孩自己咂摸出来的——

如果一个人对生活不够热爱,对知识不能如饥似渴;

如果教育不是出于自身需求,而是对父母的妥协,那即便进了顶尖大学、读顶尖专业,也依然无法摆脱人生的迷茫。

反而被升学不断地围剿,终身困死在单一的评价标准里,成为一只优秀的绵羊…

从小到大,这些年轻人为了名校的炫目光环而奋斗。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生的目的和内心的热爱从未被给予足够的尊重,从未被思考和探索过。

这些优秀的学生在求学期间一直被灌输一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思想,被教育要拥有「只要想做,都能做到」的信心,但是最后,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从事一些极其类似的事情,很多其他的可能性在他们的眼前消失。

@常青藤的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