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咖啡,一杯一碟。

这样的标配似乎只存在于老课本中,或是ppt素材库被用过上万次的贴片。

尽管现在的咖啡早就没碟子什么事,人们似乎从未思考过,被遗弃的碟盘本来是干嘛的。

出于礼仪,还是为了优雅好看?

街头的雅痞端起盘子就给你上了堂文化课。



把杯里的咖啡倒在盘子里,从盘子里喝咖啡。

这种骚操作看似粗鲁,是因为你没有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它。



咖啡杯碟英文叫saucer,它不同于碟盘plate,直径小,并有一定深度,是专门的饮具。

杯碟不仅可以用来接住洒出来的液体,最重要的是,在咖啡还烫的时候,把它倒在杯碟里冷却,方便啜饮。这便是它存在的主要目的。



当咖啡还没有被美国商人玩成街头快消品,当它还属于欧陆生活方式,碟子就是咖啡的必备伴侣。正如夹菜必须要筷子,喝咖啡必须用碟子,这是传统习俗的一部分。

现在的年轻人只图快,没工夫坐下来,好好摆弄一碟咖啡。唯有贵族老爷老闲情逸致,用刀刮,轻摇晃,轻轻吹,慢慢品舐那份纯粹。



用杯碟喝咖啡历史悠久,可追溯自17世纪。

当时,咖啡刚从阿拉伯地区传入欧洲,上流圈层迅速意识到这提神醒脑的饮料是如此美味。然而当时还没有普及陶瓷技术,咖啡被装在陶土或金属的壶中,导热强还不散热,倒在同样材质的杯子里,烫手又烫嘴。



17世纪末东印度公司从我国将瓷器和粘土材质的杯子带回欧洲,他们破天荒的惊讶于这光洁又冰凉的器皿是多么神奇。瓷杯碟传到贵族阶级,绅士名媛把玩着杯碟,小心啜饮,并形成一种雅趣。直到18世纪中叶,欧洲制瓷工艺才走出自己的路子,带杯把样式的杯子才逐渐问世最终解决了烫手问题。



然而用碟散热、啜饮咖啡的方式却保留了下来,直到二战后引入咖啡机之前,这项习俗广泛流传于北欧、俄罗斯民间,并由欧洲殖民者带到美国、印度等世界各国。



往大了说,杯碟咖啡象征着美国政治。在美国制宪时期,托马斯杰斐逊缺席了会议。当他从法国回到美国,却对乔治华盛顿设立国会参众两院的决策感到疑惑。华盛顿问杰斐逊,“你为什么把茶倒进你的碟盘里?”“给它降温”杰斐逊直言。“正是如此,我们得将立法倒入参议院的茶杯中将它冷却一会儿。”



意式咖啡机不断革新,霍华德·舒尔茨创造的星巴克帝国改写了咖啡生态。

在东西文化交汇的印度,用碟喝的风潮依旧,甚至喝玛莎拉茶也承袭了当年老英带来的这套礼仪。街头巷尾,人们用宽碟呈现这一特色的褐色液体,一如肤色般的颜色,溶于血液。



美国游客在这里也得入乡随俗。凯西将这一幕上传到个人社交平台,她表示这种喝法让她想起了已经过世的祖父。在当地,杯碟叫做Rakabi,年轻网友以为这是印度的独特茶道。“没想到在这个神秘之国还能见到久违的西方传统。”凯西这样表示。



移居美国的印度冥想大师Sri Chinmoy曾给媒体讲述过一则典故。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大约三年后的1916年,泰戈尔进行了一次长期的巡回演讲,访问了日本和美国。期间,日本学者招待他饮用茶水,泰戈尔首先将它倒入碟子里,随即端盘啜饮。在座的宾客面面相觑,为表尊重,也跟着效仿起来。源于印度的传说便这样散播开来。



在全球旅游网站Tripadvisor,“到印度喝碟茶”被评为必须体验的当地文化之一。一老哥将喝茶的视频上传到油管,为北美游客和全世界网友科普。这光景,好比我们看日本人打太鼓,看韩国人过端午相似的感触。老姐姐搓着双手,眼神严肃,似乎想着可以但没必要,且算是复古罢。



如果说快餐文化是简化器皿,抛弃繁文缛节,但杯碟的作用本来是为了减少等待时间快速吸入,从目的性来说存在些许矛盾。然而比起讲究手法、温度、摆放不同杯碗的茶道,用碟喝咖啡的传统已十分简化。处于不上不下的位置,碟式咖啡便逐渐失传。甚至在热衷各种精致特调的后生看来,像是糟蹋了咖啡,喝洗盘水。还是得抱有点敬畏和谦卑,毕竟都是舶来品,玩这套的还能算你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