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触乐 (ID:chuappgame),作者、编辑:祝思齐,头图来源:《塞尔达》游戏海报


“删号”与流量密码


如果说,哪句话能够让全世界、全平台、五花八门的鄙视链首尾两端的玩家在同一时间如坠冰窟,体会到近乎一致的战栗、愤怒和恐惧,想必会是“我把你存档删了。”或者“我把你的号卖了。”


这种事情有些是段子,有些不是。它们的性质也不尽相同:涉及窃取密码、盗号,且造成了实际经济损失的,可以按违法论,事主能和游戏运营方一起报警。但另一些更难处理的,往往是由关系亲密的人造成的损失,大都只能在网络上作为悲惨事迹流传,供人口诛笔伐。


最终,这些真真假假的帖子被总结出一些固定套路,再经过互联网一遍遍传播、复制、议论,扩散到你能接触到的大多数社交媒介上。再直白一点说,它们已经成为一种“流量密码”。


我们多少能从内容各异的流量密码中找到一些范式:事件的核心一定要足够令人痛心,能在第一时间激起相关人士的共情。如果说来自亲友的唠叨是大部分玩家经历过的日常,矛盾更激化的拔电源呢?无异于公开宣战的删存档、掰光盘呢?更有甚者,私自卖号……事情的严重性层层递进,越来越耸人听闻,给当事人造成的创伤和损失也越来越不可估量。


还有些段子会正反双方双管齐下。有受害者出来哭诉的,就有加害者出来觉得自己很无辜的,“黑红”也是红嘛。但不管哪方出来说话,都要和最迎合刻板印象的话题扯上关系,让不打游戏的人也能感同身受,成群结队地参与到痛骂女方或者男方中来。


如今,许多早期互联网热议的话题已经没了痕迹,我们很难明确地找出第一个发帖哭诉“被女朋友删了游戏账号”的人是谁。但至少,天涯论坛在2010年左右就不乏“女朋友删除男友《魔兽世界》账号!怒砸电脑!”的帖子,底下的回复除了起哄之外,还有淡然的“这是第几个系列了?”,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


同一时期,一些新闻网站上也保留了“女友删除主播游戏存档装备,将坐拥别墅的前程毁掉,小伙当场跪地”等等消息。在知乎上,搜索“被女朋友删除游戏存档”,能追溯到最早发布于2016年的若干话题,在此之后,内容大同小异的新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提出,一直持续至今。


某主播的女朋友为了整蛊而剪碟片和删掉他游戏存档的视频,从2019年开始流传至今,去年还能上B站热门
某主播的女朋友为了整蛊而剪碟片和删掉他游戏存档的视频,从2019年开始流传至今,去年还能上B站热门


在这类消息中,一些比较详细的,会写具体删掉了什么存档或账号,比如“我2083天的《饥荒》存档被删,提出分手”。还有一看即知、以“找骂”为手段获取流量的帖子,比如“把男朋友完成度100%的‘塞尔达’存档删掉了,我做错了吗?”等等。


在一众“造孽”的女朋友之外,好不容易能在Reddit上大浪淘沙出来一个当爹的:“儿子上网课不听话,我删掉了他玩了一年的《我的世界》,我做错了吗?”


“女朋友删号”的镜像问题,不是“掰化妆品”,而是“男朋友扔了我养的猫”。类似的知乎主题可以追溯到2015年左右,并且在数年间层出不穷。严重程度也从矛盾吵架、背地遗弃,发展到实质伤害,甚至“直接从高楼扔下去”……


加害方同样会主动出场,我见过的最离谱的自述是“不小心踩死了女朋友的宠物狗”,只能说此话若是当真,当事人要么力能拔柳,要么打算以一己之力重新定义“不小心”。此类话题的延伸种类还包括“男友父母扔了我的猫”“自己的父母扔了我的猫”等等。


如果说这些问题在社交平台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分化,那么大家共同的敌人——熊孩子——则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固定出现,成为年轻人节假日叙事中的经典反派,甚至能让争战不休的男女双方暂时偃旗息鼓,一致对外。


受害物品包括但不限于化妆品、模型和手办。其中要数“胶佬”们的控诉最为声泪俱下,毕竟那些东西不光价格不菲,还费时间,有些甚至绝版……而心爱之物尸骨未寒,必定有一些长辈出来火上浇油:“人家还是个孩子……”要他们看在亲戚的颜面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这种情况下,反制熊孩子的帖子也会成为热门爆点,让广大网友纷纷当做爽文围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算是2004年、2005年间的天涯热帖《我一脚踢飞了一个7岁熊孩子》,在当事人的描述中,他脚踢“用砖头砸他”的熊孩子、拳打孩子父母的行为不啻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奉劝有孩子的父母不要溺爱孩子!”


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这些在社交网络上流传的惨案当中有真事。触乐编辑部里就有这样的同事,回家发现自己放在柜子里的成品高达少了天线部分。在家地毯式搜索未果之后,他从父亲口中得知,是被来做客的小孩拿去玩了之后掉的。父亲也不主张追责,“要不重新给你买一个吧。”幸好那个高达并不是什么珍稀版本。


无奇不有的现实中,也肯定不缺那些控制欲和占有欲爆棚的父母和伴侣。但这种“模板”和难免添油加醋的离谱故事,确实已经多到会让回复中时不时有人质疑:“又是钓鱼贴么?”


删“塞尔达”存档的问题下,热评全都认为是钓鱼贴
删“塞尔达”存档的问题下,热评全都认为是钓鱼贴


但更多人还是乐此不疲。一边是热衷于把私人事务分享到公共平台,不知是为了找共鸣还是讨公道的当事人,一边是吃瓜群众以挥斥方遒的豪迈语气在不同的帖子里重复一万次:“这是×××(猫、游戏、手办、化妆品)的问题吗?这是他或者她怎么对待你的问题!”


前段时间有个知乎回答流传甚广,以非常严肃的“真事”二字开头,详尽描述了某位新婚小伙因为多年用心经营的《魔兽世界》角色和装备都被老婆卖掉,一时气急攻心进了医院。“一个27岁的小伙子,眼睛哭得肿的,拿头撞医院床的护栏……”


这个例子实在典型,凑齐了性别矛盾、“大男孩”的辛酸以及严重后果等诸多爆点,可谓网络小作文的范本。可惜,这桩言之凿凿的“真事”因为涉及游戏的部分过于胡编乱造,很快被拆穿。但在那个答主被质疑至删帖之前,已经吸引了不少不明真相也不打游戏的吃瓜群众在底下真情实感,义愤填膺。


看原作者的自我介绍,这瓜何止不熟,要吃坏肚子的啊<br>
看原作者的自我介绍,这瓜何止不熟,要吃坏肚子的啊


哪怕在同类型的帖子内部,也存在不同严重程度的分化。人们会在某一件惨事下试图证明它比另一件事更不能忍。比如有人在“塞尔达”存档被删的帖子下回复,毁掉化妆品和删除一直玩的游戏存档无法相提并论。化妆品“只要继续买买买就行了,可能还会买更好更贵的……钱能买到的,和花时间、心血获得的(游戏存档),能一样吗?”


而游戏存档又无法和宠物相提并论,因为那毕竟是一条生命……随意处置宠物,已经超越了情感和边界感的问题,甚至能上升到人品和三观。“今天能扔猫,后天就能扔孩子。”这个论调看起来似乎也没那么滑坡。


总之,受害者没有最惨,只有更惨;共情者没有最愤怒,只有更愤怒。无论性别、年龄、阶层,在“心爱的东西被毁掉”这种状况下,都会变成无力反抗,只能哭诉一切不可挽回之物的弱势群体。


何处为家


接下来是喜闻乐见的“抛开事实不谈”环节。这种真真假假、套路类似的故事一再上演,总是激起社交平台的热烈讨论,在10年以上的时间里屹立不倒,除了展现广大群众与生俱来的八卦精神之外,也许还暗示了一种悲哀的事实:人们对交往边界、个人空间乃至个体价值的要求始终如一,但始终又未能得到满足。


而以游戏玩家为代表的,所谓的亚文化群体,也许是最缺乏安全感的一群。这种不安全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难以撼动。


不管是游戏玩家、模型爱好者、珍视宠物的人,还是囤积化妆品的人,多少都经历过爱好和生活方式不被理解、苦心收集的物品价值不被肯定的回忆。往严重了说,所珍视的东西被别人弃之如敝履,无异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被整个否定,甚至作为个体的自由和价值被无视。


尤其是,目前较有经济实力、能更好地为亚文化和爱好消费的这一代人(大部分也许是80至90年代生人),多少经历过相当严苛的“主流”审视,以及这些“主流”的代表缺乏边界感的管教。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亚文化基本上仍然属于异类,是需要被收缴的丧志玩物,更严重的甚至会和道德批判联系起来。


小学和中学时期,如果你化妆上学,或者去网吧,那你在教导主任眼里就可能是小太妹和小混混相。二次元相关的东西会更普及一些,但在父母长辈跟前终究不会太入流,试图认真抚养的小动物也是“童年阴影”的高发区。


在管教者眼里,各种东西扔就扔了、坏就坏了,反正一开始也不该拥有。至于侵占个人空间,纸笔时代能翻日记本,信息时代能翻手机,互联网时代就能翻你的Steam账号和社交账号。


这些行为很多时候超越了正常家长监管的尺度。还有的时候,甚至不需要一个家长或者伴侣来干这件事,普通网友或者更不可名状的东西就能干。这种事情,始终是存在,且被认为合理的。


真是佩服一些校园剧能把校服拍得清新脱俗,有多少人当年会喜欢这种运动装呢<br>
真是佩服一些校园剧能把校服拍得清新脱俗,有多少人当年会喜欢这种运动装呢


这就使得亚文化爱好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多少会有一点敝帚自珍的心理。好不容易保留下来的东西可能承载着一段特定的回忆或者生活状态,有了时间或者经济实力之后,有些圈外人看来不合理的消费有可能暗藏着“找补”的心态……


即便如此,那种仿佛自己在做错事的不安全感和摇摇欲坠的感觉始终存在:随时会有什么权威性的人物,以成熟的名义、以责任的名义、以为你好的名义,将它们消灭掉。


如今,时代看似进步了不少,但在某些方面,游戏玩家乃至广泛意义上亚文化爱好者的处境并没有得到真正改变。网络上对亚文化内容表现得宽容甚至鼓吹,但有多少是看在日益增长的产业规模的份上?又有多少用爱发电的热血少年实则是庞大资本机器中的廉价零部件?何况在各种爱好和消费品中,游戏等自带沉迷和课金的坑,化妆品等自带消费主义的坑。


而在消费能力带来的虚幻尊严中,一些人自己开始对别人的爱好指手画脚起来……哪怕所谓个人空间与边界等“高级”的相处概念逐渐流行,大部分人的人际交往还是不对等又粗放。想找到真正舒适、有距离感又能抱团取暖的关系分享爱好,依旧太难。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类热帖中,通常代表着“保守派”的父母师长反而出现得少,最多的还是男女朋友,本该默认和自己站在统一战线的同龄人和伴侣。


很难说这种下意识的甩锅行为是不是因为人们习惯使然,且只能去攻击身边最容易接触到的对象,但不论如何,性别话题本身流量爆炸,在当今原子化、已经足够缺乏交流和信任的环境下,基于刻板印象写小作文,可谓毫无成本地利用既存的不安全感。吃瓜群众在口诛笔伐中制造的虚幻正义,又有多少是在进一步加深矛盾,哪怕他们的本意并非如此?


左右为难


当然,那种激烈的、戏剧化的冲突并不会在每一个人身上发生,真正能当做新闻被看到的永远只是极少数,更多的人可能沉默着,过着平常的生活,或者有什么狗血的事但并没有被公之于众。也确实有很多人会随着年龄渐长、精力转向更现实的问题而主动在爱好上“淡坑”或者“退坑”,并且对此并没有感到多少遗憾,只是认为那种生活方式应当告一段落,或者干脆就是感兴趣的东西不一样了。


可惜这只能被当做理想情况。总会有人始终停留在心态和处境都最为青黄不接的阶段: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空闲时间,争得了一些自由,但不足以挥霍;刚体会到自食其力的压力,但还没到彻底挑起大梁、需要放弃自我的地步。


如果说成年人最奢侈的行动是逃离当下的生活,那么当做另一种生活去经历的游戏和对宠物的依恋等等,就是最后的避难所。在本身就被内卷和不明朗的未来挤压生存空间,仿佛身处孤岛的阿宅们当然会呼喊:“这就是我仅剩的东西了!你不能夺走它!”


在我翻看那些十年如一日的言论的时候,我看到的仿佛就是这种捍卫性的、不肯后退一步的姿态,哪怕这种姿态看起来并不体面,甚至无益于解决问题。身后并不是真正的万丈深渊,但那幅图景对他们来说一样可怕——一个中年人回到家,停车,不肯上楼,宁可坐在车里先抽完一根烟,成为另一种充满焦虑的叙事的主人公。


哪怕不能断绝那种可能性,也希望能尽量延缓它的到来。只是在现状下,人们又是否能够如愿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触乐 (ID:chuappgame),作者、编辑:祝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