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韦东奕第一次登上热搜。

那天,他穿黑色外套,背双肩包,怀里抱一个撕去标签的矿泉水瓶,手上还拎着两个馒头,看起来像一个紧张羞涩的大学生。



他说自己对数学感兴趣,通过竞赛保送北大,现在是北大老师。

最后又补充道:我也不会说别的,欢迎来到北京大学。

这本是一个普通的校园采访,也许韦东奕只是偶然路过,却在互联网掀起声浪。

有人对他的外形谈吐评头论足,也有人认出来,这个看起来其貌不扬的人,其实是个痴迷数学的天才,人称“韦神”。

据报道,“韦神”是49届、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满分、金牌第一名;用8年读完了本硕博的全部课程;他的解题方法被称为“韦方法”,答案简洁速度奇快;哈佛大学甚至愿意为他打破校规,入学可以免去英语考试,但他选择拒绝,留在北大当了助教。



大神隐于校园,但江湖到处都是韦东奕的传说。

今年5月6日,网传一个6人的博士团队,在模拟某产品物理性能时被一个数学问题卡住,4个多月时间仍然没有完成一个项目。

结果韦神用一晚上的时间就解决了问题,且和过往真实实验数据匹配率99.8%。



团队本想用钱感谢韦神,结果韦东奕表示太简单了,死活不要。

最后,在博士团队坚持下,为他充值了公交卡。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个故事,让韦东奕一个人“霸占”了好几个热搜。



实话实说,看到韦东奕爆火,我有点矛盾。

一方面,我觉得公众不应该过多打扰,为他保留一个安静的、纯粹的数学世界。

另一方面,我又希望更多人能关注到韦神背后的“数学”——一个被忽略了太久的基础学科。

01

韦东奕登上热搜后,有人问了一个问题:

数学天才韦东奕交女朋友了吗?



甭管成就几何,先问你收入婚嫁,这就是一些人对一个数学天才的“全部想象”。

2003年,韩寒在自己的杂文集《通稿2003》里也表达过他对数学的看法:

我以前觉得“数学学到初二就够了”。

现在有了一段时间的社会经历后,我重新思考了这个问题,感觉自己的认知和真实情况有偏差。

“我错了。因为数学其实学到初一就够了。”

当然,韩寒这话本来有个前缀是“对我而言”,对年少成名、靠稿费养活自己的韩寒来说,日常生活确实用不到数学。

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数学似乎也没用,会算买菜钱就行了。

2013年新浪微博发起的一项调查中,16万参与投票的网友,有12万人支持“数学滚出高考”。



这也是很多人对数学的“偏见”:生活中用不到画辅助线,除了应付考试,让人头秃的几何、函数、微积分到底有什么用?

有人说,数学还是有用的,看股票曲线、算彩票概率,就连双11凑满减,都要求数学有一定水平。

也有相对功利的说法是,“学好数学并不能在你买菜时候用上,但足以决定你在哪买菜”。

说来说去,不过是为了几两碎银。



这话倒是没毛病,数学的确可以赚钱,但数学绝不仅仅只是赚钱。

数学,也能拯救千万人的性命,甚至能改变世界的进程。

1939年9月3日,法西斯德国闪电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帷幕。48小时后,作为波兰的盟友英国,对德宣战。

当时,德军有一套情报机“恩格玛”,情报通过机器黑箱自动加密,一个字母对应一个数字或另一个字母,可以产生上亿种密码组合,而且密码规律每24小时都会自动更换。

这就意味着,即使今天破译了复杂的密码,明天又是一套新的逻辑,毫无章法可循。

由于当时未能破译德军的情报,英国每个月会被德军截获70万吨海运物资,并且死伤严重。



为了破译情报,英国外交通信部集结了全国各地的情报、密码学高手,但穷举各种办法依然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德军在欧洲战场耀武扬威。

就这开战这年的秋天,图灵应征入伍,开始参与情报密码的破解工作。

图灵的数学天赋,很小就体现出来。

15岁的图灵就已经理解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了帮助母亲理解,他甚至还独立完成了一部爱因斯坦著作的内容提要,并用于推导力学定律。



1931年,19岁的图灵考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在伦敦权威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的论文,引起广泛注意。

在论文里,图灵给“可计算性”下了一个严格的定义,并提出了“图灵机”的设想——用机器模仿人类的思考和证明过程,然后通过逻辑代码的执行,来解决任何可证的数学问题。

这个设想,第一次将数字符号逻辑与现实世界建立了关系,我们熟悉的电脑,以及正在发展的人工智能,都是基于“图灵机”的设想。

其后,图灵继续研究数理逻辑和计算理论,同时开展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应征入伍之后,面对德国“无法破解”的情报。

图灵想到,人脑无法计算海量的数据,既然情报密码可以用机器生成,那么破译也应当由机器来完成。



电影《模仿游戏》


通过不断的调试、改进,破解德军先进密码系统的“Colossal”问世,这台机器可以代替数以千计的破译员,通过程式缩短解码所需的步骤,快速破解各种密码。

据统计,Colossal破解了德军90%以上的电文,著名的诺曼底登陆,就是因为盟军破译了德军在诺曼底驻军的情报,才从根本上扭转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战局,使二战至少提前了两年结束。



后来有历史学家推测,因为图灵的出现,减少了1400万人伤亡,也有人推断说是2000万。

不论究竟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图灵向世界证明了数学的“大用”。

而数学的“大用”,直到今天,仍和全球每一个人密切相关。

02


在芯片被卡脖子的时候,任正非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修桥、修路、修房子,我们已经习惯了,只要砸钱就行了,这个芯片砸钱不行的,得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中国要踏踏实实在数学、物理、化学、神经学、脑科学各个方面努力地去改变,我们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站得起来。”

说白了,我们要补很多课,关于数学、物理、化学……关于广泛的基础科学。

然而,某乎上有一个问题,「在国内读基础学科有多惨?」

仅有的三个回答里,一个人说“很惨”,另一个人自嘲就业不行,同学“遍布各个行业”,还有一个坚持的,是“为梦想活着”。



相关问题下,很多选择了基础学科的前辈都会不约而同地告诉你:快逃。

就业,或者说“钱途”,决定了一个专业的受欢迎程度。

我不想批判大家的功利主义,毕竟填饱肚子的不是公式,而是面包。

但这也导致了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中国的应用学科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基础学科则相对薄弱。

这里简单科普一下两者的区别。

所谓基础学科,是研究社会基本发展规律,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基本知识的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哲学、历史、文学等,都属于基础学科。

而应用学科解决的,则是社会生活、生产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比如机械工程自动化、新闻学之类的学科。



一个数学定理,一个物理公式,一个生物发现,也许需要很久才能被应用到社会发展中,因此,基础学科很难直接创造经济效益。

但是,如果把社会发展比作盖房子,那么基础学科就是房子的地基,应用学科则属于砖瓦、水泥,要在基础学科这个地基上才能成型,而最终的玻璃、房门、台阶甚至家居软装,就是各行各业,百花齐放。

没有基础学科做底子的大楼,很容易变成“豆腐渣工程”。

诺贝尔奖的6个奖项,就包含了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三大基础学科。尽管最近几年诺奖备受争议,但在自然科学领域,依然代表了最高水准。

截至2020年,全球诺奖得主共计896人,美、英、德位列前三,日本也有26枚诺贝尔奖,中国的诺奖得主只有3人,分别是杨振宁、莫言以及屠呦呦。



因此,我们背过牛顿三大定律、欧姆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笛卡尔定理、多普勒效应、爱因斯坦相对论、高斯定律,却没有听过张三公式,李四定理。

作为一个后发国家,曾经的咱们底子差,在快速追赶的过程中,可以依靠别人的“底层逻辑”盖好大楼。

但一味依靠别人的地基,就永远只能模仿、追赶,无法另辟蹊径,实现赶超。

03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还有很多像韦东奕一样低调的、默默坚守的人。

有一辈子和水稻作伴的袁隆平;

有穿着布鞋上课的遥感地理学家李小文;



用旧手机、在高铁二等座上修改图纸的遥感学家刘先林;



也有提着帆布包上班的中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李俊贤;



穿着5块钱背心的中国陀螺激光奠基人高伯龙;



还有“布衣院士”卢永根、“盒饭院士”王泽山、“钢铁院士”崔崑……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人,同时也是一个领域的开拓者、一个行业的领路人。

就在上个月,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的数学家丘成桐回到中国,受聘清华大学讲席教授。

而韦东奕多次获奖的数学竞赛,全名就叫“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数学的传承。

之所以我要反复强调数学,正如咱们小时候都听过的那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将数学放在物理化学之前的原因在于,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物理坐标需要数字记录,物体运动轨迹需要建立数学模型,一个物理公式,归根结底就是一连串复杂的函数变化。

化学反应的进行速度、反应程度,以及反应过程的吸热放热、化学方程式的表达,也都需要数学。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所有涉及到计算的自然科学,全都与数学有关,而这些自然学科又相互融合,不断发展,衍生出各行各业。

比如,航天发展,飞船“摆脱”地球引力,是物理知识;需要多少火箭燃料,又是化学专业;而航天能带动气象观测,属于地理范畴;天气预报,又和传媒、通讯的发展密切相关。



我只能读懂书名


制造业中,工厂制造零件也不是手工制作,而是通过算法控制机器,不断调节参数,最终制成成品。

在航空航天、国防安全、生物医药、信息能源、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领域,数学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就连每天点外卖时配送小哥的路径、打车时系统安排的路线、以及算法推荐的“猜你喜欢”,这个世界,一切都以数学为基础在运行。



2018年,在社会摸爬滚打多年之后,36岁的韩寒终于褪去了锋芒。他说,“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说明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

数学对我们来说,同样如此。

也许,每天只买菜固然用不到更高深的数学知识,但对一个国家而言,要在国防、经济、实力等方方面面练好肌肉,只会卖菜远远不够。

2020年,教育部开展招生改革工作,提出了“强基计划”,突出了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

“强基计划”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生物学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以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也就是通过政策手段强化基础学科的地位,为国家建设的地基“选才”和“育才”。

同时,考虑到相关专业的“钱途”,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进一步扩大。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27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44%,其中基础研究经费达到了1696亿元。

你可以不理解这些学科,甚至也可以不学,但不能因为自己的不理解、不学,就对投身其中的人产生鄙夷。

面对这些为我们铸剑的人,我们要心怀应有的尊敬。

因为,在他们身上担负着更多的历史使命。

尾声

1954年6月的一个清晨,英国曼彻斯特的一所公寓里发生了一起命案。

那天,房间的主人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准时起床,女佣试着敲了敲门,没有任何回应。她推开房门,发现屋里的台灯闪烁,地上到处散落着稿纸,床头柜上还有一个咬了一口的苹果。



而那个躺在床上的男人,面部皮肤呈现鲜红色,早已断了呼吸。

逝者名叫艾伦·麦席森·图灵。

他就是那个在战场之外,拯救了千万人性命的图灵。

令人唏嘘的是,二战结束后,因为保密原因,图灵的贡献一直无人知晓。

直到1952年,两个盗贼闯入图灵家中作案。报警之后,警方发现,两个盗贼的其中之一,是图灵的同性伴侣。

当时的英国法律,同性之欢尚属禁忌。最终,本是盗窃案受害者的图灵,却被控“明显的猥亵和性颠倒”。公审之后,图灵选择了荷尔蒙注射的方法“治病”。



药物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副作用,他的声音和器官都发生了变化,就连乳房也开始发育,生理性的变化让他备受折磨。

直到1954年的那个清晨,图灵被人发现死于家中,终年41岁。

这个拯救了千万人的、脆弱的英雄,最终,死于千万人异样的眼光。



韦东奕爆火之后,有网友看到他拎的大号矿泉水瓶太“寒酸”,给他邮寄了新的水壶。也有朋友见他矿泉水瓶太旧了,也送了新水壶。

他把那些推拒不掉的水壶放在窗台,一个也没有使用。他说,别人送的东西,如果用了,可能会影响师德师风。

再者说,这些水壶哪有矿泉水瓶方便、酣畅淋漓。



至于他的衣着打扮、饮食习惯、言行举止,不少网友也有微词。

对此,我只想说,他有他的世界,你不理解,就请“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