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原文标题:《欲望雇佣兵,多巴胺?》,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现在邀请你做个动作:


在马路上平视,你能看到什么?行人、咖啡厅、甚至存放的一些共享单车。抬起头,又能看到什么?蓝天、白云、房屋。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眼前的东西可以得到,甚至不用计划也可以接触它们,好比家里桌子上的“水杯”,伸手即可完成;远方的东西想要搞定它们,可能需要投入些时间乃至精力。


听起来是不是很有趣?其实大脑把它当“分割线”。


对应两侧是不同思维方式,平视世界是由被称为“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所控制,能让自己体验满足的快感,它也偶尔会教你学会享受当下,或做出战斗、逃跑的反应。


而“线上世界”对应化学物质则不同,它能激发你去追求渴望没有的东西,并驱动你去寻找;假设服从它,就会得到奖励;若不服从它,就非常痛苦。


正因如此,“仰望天空,脚踏实地”才是完美组合。


天空是梦想发动机、奋斗的燃料,也是让一个人面对挫败时再次昂首挺胸的动力源,踏地代表生活想要富足,就要付出执行力。


可许多人一开始斗志满满,随着年龄增长接受信息越多,反而就动力不足了呢?这里就不得不提欲望的“发动机”多巴胺(dopamine,DA)


出生地与作用


从神经科学了解下,它是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一种神经递质;20世纪50年代,瑞典哥德堡大学教授阿维·卡尔斯(Arvid Carlsson)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因而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物学奖。


也许你会好奇,它住在哪?


在大脑基底核(Basal ganglia)里有黑质(Substantia Nigra)和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两条路线分别释放它,分别造成不同的生理反应。


前者释放的多巴胺脆弱,主要负责自主运动和调节控制。


比如:维护某个姿势或执行某项动作。可它问题在于“一些未知原因”经常造成神经细胞受损,然后就会出现手抖、路走不了等症状,严重者导致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


后者生命力顽强,主要负责决策。


这条路线途径前扣带回,眶额皮层到前额皮层,俗称“中脑-皮脂通路”;从某个程度来说“决策比努力重要”,但这里一般指“行动选择”与“学习”部分。


在做决定之前所有行动都被基底核抑制着(我尽量控制自己,只要不被诱惑),假设某件事从本能需求上对自我有利时,开关就会被打开,然后循环的路一发不可收拾。


如同“学习”,基底核发出行动A并且执行后多巴胺得到提高,通路也会发生改变,使得下次遇到类似场景时,主动选择老路。


这也是从神经科学层面,个人认知经验形成的方法论;看起来很理性,对不对?


但是,还有小部分从腹侧被盖区出来的多巴胺没走多远,去了伏隔核,长期以往形成一条“中脑-边缘通路”(奖励通路)


在此路上多巴胺越高欲望就越强,用专业术语来说,它控制着激励显著性(Incentive Salience);比如:


赚过10个亿的人和它谈1000万生意根本看不上,要是给我重视程度就不一样;换言之,对不同人、在时间、环境的变化下会产生不同显著性,它的形成一般分为“内外”两个方面。


对内初级奖励来源于情绪、影响、心智等能促进自我和后代生存,包括积极效应的欢喜和可口的食物,性别间的接触等;往往是无条件行为,因为本身令人愉悦。


外在奖励有条件限制具有吸引力法则和激励行为,并不会令人愉快;好比金钱、看运动员赢得一场比赛,价值投资等。


内外两者的结合也就产生“动机价值”,正是搬动基底核背后开关权重要的东西。


在经典内在奖励条件下,外在奖励也会引发快乐,彩票是很好的案例,当你投入10元博得15元奖励时,驱动20元追加的兴奋也就慢慢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动物物种生存取决于“最大化与有益刺激”的接触并“最小化与有害刺激”的接触。


然后奖励认知通过引起联想学习,引出方法完成行为,以及积极效果的情绪来增加生存和繁殖的可能性,因此奖励是种进化机制,有助于提高适应性。


另外,多巴胺还有这三种作用:1)改变摄食行为,2)恐惧焦虑,3)睡眠与觉醒。


在神经科学中,大脑存在用于进食行为的稳态调节中心,通常是下丘脑部位整合控制一个人的食欲、能量的稳态,达到刺激神经元信号来控制体重的效果。


可“黑质”区域释放的多巴胺DA细胞pars compacta(A8)会因为日常生病应用不正当剂量药物与饮食发生状态变化,导致奖励信号涉及到行为学习中“奖励预测编码”偏差。


这也刚好解释,为什么糖尿病的人要每日摄入胰岛素来调解状态。


原因在于胰岛素会降低大脑特定区域“纹状体”(黑质分泌多巴胺通路到达的地方)的多巴胺水平,这种相互作用是大脑调节葡萄糖代谢和饮食行为重要驱动因素。


所以,小时候父母教育我们少太甜的食品非常有道理,尽管他们不知道“具体原因”,但最起码认识到会上瘾。


德国糖尿病研究中心(DZD)研究人员在图宾根大学(University of Tübingen)刚好证明其重要性,这项研究发明在《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上。


其次欲望和情绪是一种有思维的低频能力产生的。


多巴胺作为身体物质与其刚好相反,前者属于无形,后者是有形,当心神不宁时人会因外界干扰而产生“情绪和欲望”,随之而来会变成一种快乐渴望。


如,刷手机:


从短视频到图文多数状态下是在不停点下一条,即便很累奖励系统也会暗示你“往下更精彩”;长期重复的后果产生“行为上瘾”,无法抵挡内心理需求时,就会陷入恐慌和焦虑。


再者,过去大量数据表明多巴胺神经元是调节睡眠与觉醒功能的关键递质,可过程中具体的作用目前尚未明确。


虽然临床资料显示帕金森病会出现白天嗜睡,精神分裂因为神经元功能亢进,但上述很多作用是动物实验中得到的结果,在人体中并不一定如此。


除此外,那多巴胺分泌过多或过少,会发生什么改变呢?


多了少了都是坏事


假设你经常熬夜、玩手机、暴饮暴食会导致分泌失调。


一定时间内多巴胺释放过多其他时段就会减少,这样容易出现精神萎靡不振、自我心流降低;严重者做事过程中突然间的暴躁出现,记忆力下降状态发生。


要知道,人对事情的关注度和投入起到绝对占比作用,所谓记忆下降便是对本该注意的事情减少了精力,慢慢退化。


随着年龄增长与饮食吸收比例不均衡,多巴胺会出现摄入偏差状态;它低于临界点后身体反馈的第一信号表现在“喜怒哀乐”上面,当代最常见为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怎么理解?


一般指情感障碍,即有狂躁和轻狂躁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会对我们日常社交产生不良影响。


截止到2022年据统计全国平均发病率为2%~3%,部分国家高达5%~7%;看到比例你也许会想,轮不到我对不对?


其实该症状一般很难被识别,它具体表现为情感脆弱,易激怒、强制性哭笑、病理性激情等方面。


有些人常因为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感到悲伤或兴奋,一点小事怒火攻心的生气一天,甚至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突然不能控制的联想到某些事物,出现笑、哭的状态。


这些都是脑器性精神障碍比较常见的现象。


也就是说,当狂躁发作时会有情感高涨,言语活动增多精神充沛等现象;当降低时又常表现情绪低落,提不起动力愉悦感丧失,甚至言语少,不社交、疲劳迟钝等。


这样对照,我感觉自我都分分钟对号入座。


除此外,轻度患者经常被误诊为抑郁症,它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遗传要素,2)神经生化要素,3)神经分泌功能,4)心理社会因素。


抛开遗传与社会要素,重点需要关注“内分泌功能”,虽然多巴胺过度(多和少)活动不是唯一的神秘黑手,但它起到重要作用。


要知道,多巴胺中DRD2 TaqI A1生态位和A2A2位于DR D2下游10Kb处属于相邻记忆的蛋白质区域。


这个基因被称作蛋白重复结构域蛋白激酶1(ANKK1),它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葡萄糖代谢与DRD2密度可能导致A1基因变化导致心境障碍。


也许你认为很复杂对不对?一句话总结为“过多过少都会让你的心境产生变化”;怎么有效防止此类状态发生呢?很多人会说不吃碳水、少刷手机。


事实上不论减少、增加身体都会感觉不适应,毕竟这是从出生到现在培养几十年的行为习惯。


多巴胺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人没有分清快乐的奖励系统的另一面:1)短暂兴奋,2)持续满足,3)征服。


在想象某些事物时,大脑(与多巴胺有关的生物)就会产生活跃,提升人的紧张程度,它代表着眼前的愉悦,比如:


当饥饿来临你想象能吃到最爱的可乐鸡翅,就会产生兴奋感,此刻胰岛素开始上升;吃完后血糖骤升骤降,这种一开始的开心随着兴奋满足就会低落疲惫。


而持续满足呢?


我把它称为完成后带来的平静、舒心感;虽然是持久幸福,也分为两种不同状态,好比饥饿时想到吃肉、蔬菜、立马就能拥有,得到后血糖小幅度波动,情绪稳定,体验也健康。


但由于条件不允许,你只能面对眼前的牛肉拉面来进行充饥,结果会发生变化。


多巴胺分泌的奖赏系统会发出“看着很香、我没得到,别人有,自己也要有”的信号,然后在心中埋下伏笔;于是你就会产生“羡慕嫉妒”,这会拉高阈值紧接着情绪不稳定上升,久而久之心境障碍也就进入心理。


针对一些用金钱、行动追求可快速满足的身心体验,它的另一种情况“征服欲”开始出现。


也就是,我不仅要,还得持续有,还要霸占。


你看,这样的多巴胺刺激,很容易进入一个个恶性循环,最终伤害你的大脑、身体;明白这个原理有关生活中爱情、魅力、幻想的机制你也就掌握的一目了然。


爱情魅力与幻想


什么是爱情?美国人类学家Helen Fisher曾提出爱情的三种状态:1)欲望,2)吸引,3)依附。


人脑有一条爱情生产线,当与TA相遇美妙的神经信息会在大脑腹侧被盖区、伏隔核以及尾状核传递,令人心醉神迷。


对方的一举一动、穿过的衣服、用过的洗发水都会让人感到幸福;但是,多巴胺会产生奖励预测误差(reward prediction error)


简单来说:


你第一次帮家长做家务,老妈奖励5元现金可以用来购买喜欢的东西;你本来没预期会收到现金(即预预测得到值为0),所以它的出现会是意外惊喜(预测误差)


当收到现金那一刻,奖励误差就会引起多巴胺短暂的快乐强烈释放。


有意思的是,当你把“做家务”与“收到奖励”关联时,下次多巴胺释放时间就会提前到“做家务的行动中”或“之前”。


我常说,这叫提前透支。


以前我在写作时会产生此类情况,当某一篇文章在社交媒体带来百万阅读量,下次我动笔时会提前透支“写作后的快乐”,可完成后的结果总会一落千丈,你有没有过相似状态?


这也正好解释,为什么多巴胺在奖励机制中,不能不提“预测”,它是非常重要的发现,意识到该要素,你才能真正明白“降低预期”四个字的意思。


对比爱情,当你收到恋人发来的甜言蜜语、或大理老酒吧破桌子上遇见迷人的新伴侣、都会预测奖赏。


当习以为常乃至下次再遇到时,新鲜感就会降低;所以,爱情会消失吗?


我似乎不太愿意回答这个问题(显得有些渣男),但大脑生来渴望意外惊喜,也因此期盼未来,每个激动人心的渴望、改变、变好都在那里萌生。


研究认为,与一个人相处3.5年以上剩下的根本没有“爱情”,而是陪伴与满脸嫌弃的亲情爱;美国电影《战马》中有句话我记忆尤新“我会因为爱情的分开更恨你,但不会再爱你”。


当然,假设你为爱情困扰过或者正在面临此阶段,只能叹气的分享一句《仓央嘉措诗歌全集》中的话:“爱而不得,得而不惜,放而不舍,失而不甘”;现实难道不是一半惊喜,一半遗憾,与自己本能和解吧。


有关魅力是同样道理,当我们看到美好事物刺激多巴胺带来想象淹没精准感知当下现实的能力时,魅力由此产生。


随便举个例子:


当你刷短视频或乘坐飞机时,看到美好的风景、天空翱翔的飞机,你会产生何等想法和感受?许多人想要逃离北上广深放下一切天涯海角旅行,在云霄上度过。


同样,有哪些会比好莱坞更有魅力?光鲜亮丽的演员在三亚奔赴舞会,围在游泳池旁一字排开的比基尼展是不是很美;可你别忘了现实是什么?灯光下的汗流浃背,你还在熬夜加班。


这些不过是多巴胺给出的幻想,我们该如何有效控制自我多巴胺带来的奖赏误差,以保证自我行动力变强,预期拉高后现实的伤害呢?我认为改变的根本是替代。


让它成为雇佣兵


过去一直在听它指挥,现在你完全可操控它;多巴胺的释放来源于神经元刺激,目前一系列技术为神经科学铺平了道路。


让人们从小小的神经回路能够拓展到“整个大脑”,从科技出发,新一代感受器更能修复代谢型受伤的神经元受体。


神经科学家认为,欲望的产生是引导训练神经递质的某些功能所成,那行为固然也可被塑造。


一般来说,从一个神经元释放到突触的空间,将其与另一个神经元连载一起只需几毫秒内,会打开离子型受体蛋白;让离子和其他电离子涌入新的神经元,改变内部电压,产生新回路。


换个解释:学术记载大脑有140~160亿神经元,他们像开放往全国各地的列车,你刷短视频、抽烟的动作就是固定回路,每次这样做能带来新刺激但背后实则一直在强化一趟车行走的方向。


我们需要改变“这些方向”,让他们开往高级趣味的“游戏”中。


这如同为什么有人追女生上瘾、喝饮料上瘾?而有些人却喝茶、习惯高级趣味地做事业、挣钱、搞投资?


因为低级趣味已经无法满足他们,他们已经从马斯洛需求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的小康阶段到追求“自我实现”;这比色欲、物欲更能获得高级满足。


布兰迪斯大学神经科学家伊芙·马尔德(Eve Marder)表示,神经递质通过游走遍布整个大脑,让我们或多或少以相同的方式控制一大块脑区的兴奋性。


可以说,你进行局部甚至覆盖面更广的“洗脑”,才能改变大脑列车网络状态。


想想看,以下行为是不是很可怕?


不停地打开社交媒体,看看有没有人给你发信息;反复打开内容社区首页寻找是否有感兴趣的新内容出现,来自网络的激励都在不断勾引着你的大脑,每一条评论点赞,都是奖励性反馈。


它们就像甜品一样,滋补并激活多巴胺有关的神经元,而真正让网络媒体如此欲罢不能的正是“奖赏的不确定性”。


你明天能成为大V吗?他到底爱不爱我?生活中很多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都是源于它的不确定性才驱动你去想要寻找“确定性”,而当一切不确定时,也就慢慢在追求的路上成瘾。


替代方法论,你可以试试“多巴胺戒断”。


该概念由美国精神病医生卡梅隆赛帕(Dr. Cameron Sepah)提出,不是要阻断多巴胺的生成,而是调节多巴胺受体的功能。


简单来说,是基于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减少强迫性的快感行为来降低多巴胺的需要,重置敏感性,摆脱成瘾状态,比如:不理性地网络购物、吃垃圾食品、性行为、玩游戏……


怎么做呢?


首先审视自我,罗列出哪些让自己成瘾的行为,依次按照困扰程度排列,将最困扰的行为完全剔除生活中;给占比较低的活动规定每天的时长,烦人又爱看的APP该删删。


接着放大生活的比重。


你可以找到不依赖电子屏的快乐来源,和朋友见见面、打打球,也顺便转移了戒除那些不健康娱乐的方式的痛苦。


安排活动建议采用聚焦原则,我要写作,经常雷打不动地静下来三小时,中途除喝水不做任何事。


值得一提的是,晒太阳也是不错选择,日晒时间更长、纹状体多巴胺受体活性更好,幸福指数也能随之提升。


研究成瘾的神经学家贾德森·布鲁尔(Judson Brewer)认为,被欲望驱动的多巴胺不是一天养成,强迫戒断很难坚持;实在离不开非常喜欢的事情,就会再一次回到原来场景中。


如果它是错误的行为,你着实需要重新审视自我改变的意志力;直到你彻底意识到,多巴胺给你的不是奖赏,而是疲倦和糟糕人生,或许你才会步入正途。


瘾难戒,这也验证了为什么有人说“看手机刷信息一天真的想吐还想看”,不要成为多巴胺奖励机制欲望的雇佣兵,学会让它任你操控。


总结一下


古希腊苏格拉底,在判处死刑后获得逃亡的机会,最后却选择喝下酒毒而死,只因坚定自己认为正确的信念。那句“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流传千古。


以前不懂现在依然“不懂”,把它用多巴胺的口吻说:“你不审视,我就这样”,“你要管我,听你调遣”。


学术文献参考:

Nestler EJ,Carlezon WA Jr.抑郁症中脑边缘多巴胺奖励回路。生物学。精神病学。(2006); 59:1151-1159。doi:10.1016 / j.biopsych.2005.09.018。

Kenny PJ常见于肥胖和药物成瘾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纳特。Rev. Neurosci。(2011); 12:638-651。doi:10.1038 / nrn3105。

南京师范大学:多巴胺受体基因DRD4与家庭亲密度和矛盾性对大学生亲社会倾向的交互作用 王云强等;2022.0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