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做艺术,应该不会看画。
不过,我喜欢从画里面看故事,看一个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印象派画家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的一幅画,叫《舞者》,我印象特别深。
画的什么呢?
一位舞者,她身姿优美,完全沉浸在舞蹈中,场景如梦似幻。但画的角度却很特殊,“旁边有工作人员和后台等待人员”。
不像舞者照镜子的景象,也不是单纯俯视角度,似乎站在一个相对高的位置,既俯瞰整个舞台,又仿佛从“舞池”中观察一切。
这个三维视角特别棒。
后来查阅资料后发现,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罗纳德·海菲兹在《火线领导》一书中,把它称作“舞池与阳台理论”。
一
什么是舞池?它如同一个聚光灯,聚焦于眼前细节,让我们身临其境地体验和处理眼前的事务。
当你处于“舞池”状态,会对手头的工作投入极大的热情,把注意力集中到每个细节上,这种专注能帮助你迅速发现并解决问题,有助于增强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举个例子:
王雷是一家公司市场部经理,不久前,老板交给他一个新项目,“组织一个新产品发布会”,这次活动做得好,有升职机会。
王雷充满激情和决心,为确保每个环节都完美,决定亲自组织团队并分配任务。
他不仅提供明确的指导,还经常组织团队会议,与成员们讨论每个细节,虚心听取意见,为他们提供支持和鼓励。
在王雷领导下,新媒体团队的每一篇帖子,都经过深思熟虑后发出,图文并茂,引起大量用户喜欢。
公关团队也做得相当出色,发布的每一条新闻稿都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为产品发布会带来大量好评。
而王雷的成功秘诀在于,既重视细节,又懂得放权和信任团队,让每个人都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什么是阳台?就像站在高楼上,看下面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它代表一个全局、宏观和策略性的思维模式。
站在“阳台”上,你不只看到眼前的一小块,而能看到更大的情况,这种看法可以帮你找到真正的机会,还能早早看到可能会碰到的问题。
举个例子:
老张在电商公司干了7年,前阵子离职,找工作一直没找到,就想试试做做UP主。
一开始,他不像其他新手那样,盲目跟风。他想得更远,先跑去“阳台”上,看看大家都喜欢什么,哪些地方其他UP主做得好,哪里又有机会。
他发现一个特定领域,其他UP主没怎么涉足,但大家其实都很感兴趣,他就赶紧下手做视频,内容新鲜又有趣,结果很快受到大家喜爱,粉丝数量开始指数型性增长。
他很开心,因为他用“阳台”的视角,找到一个自己的独特路径,成功地站稳了UP主这个领域。
明白二者,你也明白舞池和阳台二者的区别。
不过,现实生活中,人们并没有想象中如此顺利的状态转换;有时,太过沉浸“舞池”中,对每个细节斤斤计较,可能会错过整体的大局把握;而有的人则习惯于站在“台”上,过于关注整体,而忽略了细节。
二
近两天,接触不少职场在职、正在转型的朋友,深有感触,发现他们和情景中情况极为相似,要么困在舞池中,要么是阳台上,很是尴尬。
一个在4A公司上班的朋友,期间负责过很多大型项目,受到客户和同事的高度评价,他觉得,凭借这么多年经验积累,完全可以单飞。
后来离职,自立门户。
注册公司后没多久,发现情况并不像他预期的那样,自己和很多大客户的联系,并不像在公司时那么紧密,很多客户更倾向于选择大型咨询公司而不是单一的咨询。
原来,在咨询公司,他得益于公司强大平台和资源,无论是客户资源、团队支持还是工具和方法,都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独自出来后,这些都不再具备。
他跟我说,最近明白一个道理,公司给予的不仅是一个职位和薪酬,还有一个庞大的平台、团队和知名度。
虽然我确实具备很强的个人能力,但很多公司更倾向于找那些有固定团队、有一定规模的咨询公司合作。
我意识到,之前一直是站在“阳台”上,看到整个公司带给自己的机会和资源,真正跳入“舞池”后,才发现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还有一个朋友,与他恰好相反。
我看到他,想起以前自己的影子,具体什么样的呢?
他特喜欢拍短视频,每天都在这事上花很多时间,想办法拍得更好,视频在网上蛮火,有几个点击率小十万,平时也喜欢跟人分享拍视频的经验。
最近跟他聊天时,就顺便问了一下,你拍视频挣了多少钱?他有点尴尬,说“商业化这件事我很惆怅”。
试过品牌合作、还做过知识付费,实际上,都没赚到什么钱,最近三个月总共挣的,都不如一个普通人一个月上班的工资多。
是不是很意外,典型的“跳进舞池”无法自拔,与每一个细节亲密接触,但可能缺乏站在“阳台”上的全局和策略性思维,导致商业化方面遇到困难。
三
没事,转化下不久好了,其实并没有如此容易,为什么?当中有三个原因:
1. 思维模式的固化
舞池思维陷阱来看,有些人特别擅长处理手头上的工作,对细节和眼前任务有着出色的执行力。
当你给这种人扔一个琐碎任务,他们可以迅速找到解决方案,几乎无所不能。但这也有个副作用,因为总是聚焦于“此刻”,所以,对于长远规划和策略思考就显得有些生疏。
不难发现,通常忙于日常工作细节的人,对未来打算和计划不太上心,比如设计岗、前端开发、测试、生产线操作工、维修技师......
阳台思维陷阱来看,大局观需要时间和经验来培养。这种高瞻远瞩的视角,常常建立在策略分析、长期规划的基础上。
涉及岗位有很多,比如整合营销、市场研究、投资并购、公共关系、供应链管理、风险与合规......
迫于长时间处于策略和宏观层面,这些人在思考问题时,总喜欢从整体上考虑,寻找最佳的策略。
然而,这也意味着,可能失去与实际操作层面的紧密联系,不太能够切实感受到一线员工面临的难题和压力,这也是他们的“职业病”。
2. 能力资源局限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领域和知识边界,就像运动员,一个长跑者未必适合短跑。同理,工作中的“舞池”和“阳台”各自要求一系列不同的能力和资源。
有些人从大学专业就开始培养“一技之长”,拿我文科生而言,你现在让我突然做理科,很难办到。
同理,一个一直在市场营销部门工作的人,如果突然被调到生产线去管理,他会面临许多不熟悉的问题和挑战,尽管他在市场营销方面可能是个专家,但在生产线的运作、员工管理、技术难题解决上,他要从零开始。
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舒适区”,当被迫离开舒适区,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知识技能,更需要足够的适应力、学习能力。
3. 情感与心态因素
我观察发现,在舞池中工作的人(做具体事儿)往往是某一技能或知识领域专家,他们在该领域的深入钻研和长期实践,使得对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产生深厚的自信。
与此同时,由于长期处于执行层面,这群人可能未能充分培养对宏观战略的敏感性、思考能力。
当被推到需要全局视野的场合,或被要求参与高层策略决策,他们可能会感到不自在或者缺乏自信。因为担心,在这个领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不足,会做出错误的决策或建议。
同理一样,那些长期在阳台上的人(做规划的人)突然要去执行,他们会感到陌生,这并非能力不足,而是已经习惯了,从上到下的指导、决策模式。
而对于具体的操作、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他们缺乏足够的准备和应对经验。
除三点外,还有其他因素,比如,“从小到大对风险容忍程度的训练”;舞池思维的人,对小错误比较敏感,而持有阳台思维的人,更倾向长远投资,愿意承担一些风险来换取长远收益。
四
你可以对比一下四种情况,看偏科哪种?
首先,看工作习惯。
是不是遇到问题,你就喜欢马上搞定它,深入到每一个小细节里,找出问题所在然后快速修复?这样的你,对于每一个小问题都有高度的警觉性,想要立刻得到结果,看到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明确的成果。
简单说,就是喜欢做手头的事,做完了还能得到一个明确的“好,做完了!”的满足感。
但如果,你是那种喜欢站得更高看问题,更喜欢想“这背后是什么情况?”的人,那就可能更喜欢分析问题的大背景,想要看到更长远的趋势和规律。
你不只满足于眼前的小成果,而更看重长远的目标,哪怕现在看不到明显的成果,你也愿意为了未来的大目标而努力。
其次,看与人沟通。
想想看,你是不是更喜欢跟工作中经常“动手”的同事聊?比如,探讨一个具体的难题、怎样更高效地完成某项任务?
这样的交流,往往是具体、明确,你们可以一起钻研细节,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再一起找答案。
但如果更喜欢跟经常需要“思考”的同事,比如,领导或者是管理团队,那话题可能更偏向于“大方向”。
你们会讨论团队管理,或是一个项目应该怎样去规划和发展,这样的交流更多在寻找和确立一个长远的视角,要确定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
简单说,更喜欢讨论“我们现在怎么做?”还是“我们未来要怎么走?”,这两种沟通方式都很重要,关键看更倾向于哪一种。
再者,看学习方式。
你是不是那种人,喜欢在某一技能上磨练得很深?例如,一个设计师会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技巧,直到达到行业的顶尖水平。
这种学习方式的好处是,你可以在某一领域成为真正的专家,当别人有相关的难题时,首先会想到找你帮忙。
有些人不这样,他们更像“学科杂家”。这种人喜欢涉猎广泛,不满足于只深入一个领域,可能既懂点设计,又知道一些营销策略,还能够掌握项目管理的方法。
这种学习方式让你在多个领域都有一定的了解,成为一个多面手,而且在团队中往往能提供不同的视角和建议。
最后,看兴趣方向。
有些人看短视频刷新闻,首选全球大事件,比如国家经济政策,哪里又发生重大事件,这种人喜欢对大局有个整体把握,他们对宏观、市场动态感兴趣,想知道大趋势在哪里。
另一种人,更喜欢研究某个细分领域新技术、新艺术流派、或某个特定行业新闻。
例如,会花很多时间研究最新的摄影技巧、某个艺术家的作品展,深入挖掘某个新科技原理,这些人对某个特定领域有深厚的情感和兴趣,探究其中精髓。
你更想知道世界“大事件”,还是某个领域的“小圈子”?
我更倾向后者,回答这些问题之后,你可以更清晰了解自己到底偏向于“舞池”还是“阳台”;当然,人的职业角色和兴趣,会随着时间、经验而变化。
直白地说,阳台和舞池,就是看事情的大局和细节。想象在舞厅跳舞时,你只关心音乐和舞伴,周围的人跟你一起舞动。
你的感觉是:“音乐很棒,大家都在跳舞!” 但站在阳台上,你会看到不同。音乐快,人多;音乐慢,人少。有的人不停地走来走去,有的人在聊天。
五
因此,无论偏向哪方,都应该意识到自我局限性,灵活切换。具体怎么做呢?
1. 融入与退却
我们每天忙忙碌碌,有没有想过到底在忙啥?为什么选了这个工作?
舞池和阳台提醒我们,要学会偶尔地停下来,从更高地方看看自己在干啥,思考到底想要什么,现在的做法对不对,甚至这样做,对未来有哪些帮助?
想像一下,一个乐队如果每个人都只在乎自己的节奏,不协调合作,那出来的音乐能好听吗?所以,每日的琐事固然重要,但别让它们让我们忘记了初心。
就像我那位做短视频的朋友,内容更棒,商业化更弱,更应该思考一下,有没有新的、更好的方法可以尝试,确保自己始终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
2. 参与与旁观
2021年,我看到企业家杂志里一篇讲述左晖的报道,《左晖的遗产:站在五年后与今天的自己对话》,这里面讲到,左晖就像不停地在舞池和阳台之间穿梭。
他半夜散步,一发现店的问题就立刻打电话给行政。比如:为啥这家店招牌灯不亮?门为电话号码为什么很小?
但他也会跳到阳台上,开始深度思考:“居住产业真正竞争点在哪?”是在基因战吗?什么叫做基因?怎样才能引领整个行业?
想要真正影响正在发生的事,你得再回到舞池,只在阳台上当个“看客”是没用的,这和一开始没考虑全局是一个道理。
这不是一次性任务,而是需要不断地在舞池和阳台之间来回穿梭,时而采取措施,时而观察效果,再根据观察调整策略。
就像是你一边在舞池里舞蹈,一边又从阳台上观察整个舞池,甚至自己。最难的,可能就是站在阳台上,客观地看待自己和自己的行为。
3. 实践与吸收
发现自己的不足后,最佳方式是投身实践中去,人都有两大系统:一个专注为客户创造价值,称为“价值创造”;另一个专注于自我成长,被称为“成长系统”。
就像一个组织中的小细胞,我们既为市场做出贡献,也在工作中不断强化自己,增长能力。
你是否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这种反思初衷是为了看自己有没有进步,今天和昨天相比,自己变化了什么?这些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好比,每天晚上在入睡前,站到阳台上,回顾在舞池中的一天,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然后在第二天去实践。
这种不断地自我进步的意识,需要主动去培养。
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如果只用过去的方法,肯定无法面对新的挑战,三个办法不断循环,兴许可以更新你的操作系统。
总的来说:
舞池与阳台,你缺哪部分?
处理好二者关系,就能站在未来和自己对话,针对自认为难而正确的事,反而更加有信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同学